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个诗歌发达的国家。中国古诗的发展已有将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古诗以二千五百年前的《诗经》为流头,继之以《楚辞》,《乐府》,“建安”诗,“正始”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汇成了一条源远流长的古诗大河,波澜壮阔,蔚为观止。中国诗歌作者之多,作品数量之富,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仅《全唐诗》就集录了二千二百个作者的作品达四万八千九百多首。我国古诗像汹涌的长河,浩浩荡荡;像秋夜的繁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首见收录于《文选》,近代以来的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东汉后期中下层失意文人的作品.本文首先综观考察《古诗十九首》创作时代的文化背景,其次探析其内容与形式的表达,最后从文学史、美学及认识的角度对其价值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3.
正《渔歌子》、《江雪》被安排在苏教版古诗教学的《古诗两首》一课中,显而易见,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一首词,一首诗,但却有相同的主题:垂钓。在这相同主题背景下,笔者尝试了一次对比教学,将两首古诗词放在一起,带领学生品读和领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景物比对,走进诗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引《诗经》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引用《诗经》的形式包括词语、意象的引用,句子和语意的化用等方法。《古诗十九首》引用《诗经》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运用明引和暗引两种独特的方式;抓住《诗经》四言到五言发展的契机;所引用的内容大都充满伤感色调。《古诗十九首》引用《诗经》的作用在于所引符号的嵌入,不仅暗示出诗中未申明的意义,扩大了文本结构的张力,而且揭示出《诗经》与《古诗十九首》的五言诗体和感伤主义风格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渔歌子》、《江雪》被安排在苏教版古诗教学的《古诗两首》一课中,显而易见,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一首词,一首诗,但却有相同的主题:垂钓。在这相同主题背景下,笔者尝试了一次对比教学,将两首古诗词放在一起,带领学生品读和领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前一阶段,我执教《古诗二首》一课,教材选取的是曹操的《观沧海》和陶渊明的《饮酒》两首诗。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的教学意图主要是想通过比较法,以诵读与想象为突破口,从内容到形式对两首古诗进行品味、欣赏,让学生掌握景与情之间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处理的外在形式,整体描写艺术风格上注重生动真切和浑然天成之功效,使得不同时代读者可以从中获得足够创新的精神养分,为中国传统诗歌文化传承和革新发展,提供丰富的指导线索。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都将这部分内容锁定为游子思妇的旅怀闺愁之意,明显是不科学的。单纯拿《客从远方来》为例,其明显倾重于友情感叹,同样,类似主旨表达的诗歌在《古诗十九首》中起码占据33%以上。因此,笔者决定针对《古诗十九首》中经常被误解的几首友情诗加以细致化校验解析,希望为日后学术专业性研究和课程科学化讲解,以及传统文化有机传承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习作内容 :依据古诗的简单情节 ,想象故事的具体细节和人物内心活动 ,扩写、改写、续写古诗。训练目的要求 :根据古诗的情节 ,展开想象 ,把古诗改写成内容具体的记叙文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作前准备 :背诵新修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中的《七步诗》《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回乡偶书》等有故事情节的古诗 ,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启发学生思维与口述 :一、背诵古诗《塞下曲》 ,交流诗人卢纶及写诗背景等相关资料。1 同学们 ,唐代诗人卢纶的一首《塞下曲》描写了一位英武的将军 …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在两首诗的比照学习中,体会以景衬情的写法,并有感情地朗诵、背诵两首诗。2.感悟两首诗共同的爱国主题。【教学流程】一、整体通读,粗知诗意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相似文献   

10.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7课。《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与《庭中有奇树》的主题一样,是思妇怀远诗;另一种认为是游子思妇诗。不管是思妇怀远还是游子思妇,都能够成为这首诗的主题,原因是因为这首诗的作者运用"对写法"。这首诗的二元主题表现出了人类普遍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涉江采芙蓉》的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第三单元 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继续运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练习给课文分段,逐步形成这方面的能力;作文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是如何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观察景物。仿照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观察一处秋天的景色,练习写一个片段。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绝句》两首古诗在内容上都侧重于写景,并借景抒情。在讲读教学中,可采用学习古诗的五步方法进行:(一)知题。题目往往是一首诗主要内容的概括,通过预习,学生查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理解并说出题目的意思,借此有助于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二)析词。利用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熟读之后,抓住不理解的字词,剖析字词含义,了解内容。比如《望  相似文献   

12.
本篇在《文选·古诗十九首》中列第八。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这是“怨迟婚之作”;另一种理解,认为这是一首写一个女子新婚后即与丈夫久别而生怨情的诗。反复研读后我认为后一种理解是符合这首诗的实际内容的。可以这样说,它是在多如繁星的我国古代写相思离别的作品中第一首以新婚别为题材的古诗,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新婚别》,显然就是  相似文献   

13.
正《古诗另读》(第一辑)由作家阮德胜与《安庆晚报》副刊专栏共同打造。该书以2017年以来教育部最新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选定的古诗为蓝本、以开设专栏连载刊登为平台,目前已完成46首古诗的"另读"。每首诗的"另读"体例大约如下:高度概括每一首诗的精彩+作者介绍+通常解读+写作背景+人性视角的解读。特别是人性视角解读部分,旨在让读者更加接近诗的本初目的,进一步理解中华古诗的人性光芒。  相似文献   

14.
高鲲 《现代语文》2006,(5):48-49
阮籍以《咏怀诗》名世,一般提到他的《咏怀诗》,都是指其五言《咏怀诗》。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阮籍”条说:“……(阮籍)长于五言诗,代表作《咏怀诗》82首多抒写忧生伤时的苦闷,为后世传诵。……”但阮籍是否还写有四言《咏怀诗》,有多少首,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因为建国后几部通行的文学史著作都不提这个问题,只有胡国瑞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提到阮籍还有四言《咏怀诗》三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阮籍”条说:“……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此外还有四言《咏怀诗》,今存13首。……”另外质量较高的《中国历代…  相似文献   

15.
"降低要求"和"加大容量"是统编语文教材在古诗编排上的一大特点,降低学习古诗的要求,加大古诗学习的容量,组诗教学应运而生。组诗教学,是把同一主题下的古诗联系起来,把原来破碎分离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统整为一个"主题",教学内容的铺展解读、对话感悟都可以围绕主题展开。笔者以六上《书湖阴先生壁》教学为例,谈谈从一首诗到一类诗的组诗教学策略。一、以诵读为教学基本点,生成"情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相似文献   

16.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五言古诗最早最成熟的代表作,它上祖《诗》《骚》,下启唐宋,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本文试从诗的韵律作初步探讨。《古诗十九首》的韵律美,诗的押韵、换韵与诗人的情感表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且诗中叠字的大量使用也为古诗增添了韵律美。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照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系"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有关情况,从教师的学术背景及讲授任务,教材的内容、体例及其他情况,教学教法的运用及一般教学的组织形式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值得国内"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的借鉴之处。同时简要比较了哈佛大学《中国文学作品选》、密歇根大学《中国文学简史》教材的内容安排及编写体例,以期对国内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编写及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沈虹 《语文天地》2014,(29):5-7
有一首古诗曾这样写道:“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的景色经常被文人墨客写进自己的诗中,在这些写季节的诗中,各季有各季的特色。人们在描写冬天的景色时,最常表现的就是冬的肃杀、凛冽和雪的狂暴、肆虐,而表现冬的温情脉脉和雪的娇媚动人的美文经典,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的。因此,着重表现冬之暖意与冬之生气的《济南的冬天》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可以称为是奇葩一朵,令人耳  相似文献   

19.
五年制小语教材七至十册,选编了34首古诗。高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经历理解、体会、欣赏三个阶段。首先要指导学生弄懂古诗中一词一句,理解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懂得诗人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情感的,让学生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富于表现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下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理解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是各年段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到了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查字典初步弄懂古诗中一些字词的意思,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与学习方法: 1.抓诗题与诗句的联系高年级课文中34首古诗除有3首用《杂诗》《绝句》  相似文献   

20.
谭学健 《师道》2013,(10):22-22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