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八册数学第36页。【教学目标】1.通过数图形的个数,体会到按一定顺序去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有序思维。2.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一、创设车票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吗?其实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能用自己所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0~101页。教学目标:1.经历直观操作,感受探索发现的过程,发现按一字摆图形所需小棒的规律,欣赏数学的图形美。2.通过摆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积累探索图形的规律和解决有关图形问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94页。教学目标:1.把生活中的握手问题抽象成数线段的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和发现规律。2.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认知活动,体验问题的全过程,建立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情境一:穿什么衣服.引入: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吧!这次,我从内蒙古来郑州也想穿得漂亮一些.可是在选衣服的过程中,我却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 【设计背景】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排列组合问题,但不是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因此,不能过于重视最终结果和强调通过计算得出结论,而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逐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图形的学问”。 课堂实录 2.提出问题。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对这三个图形,老师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 生:可能提“图1中有几条线段,图2中有几个角,图3中有几个正方形”。 师:你真是老师的知音!这几个问题正是我所想的。  相似文献   

7.
<正>一、内容的确定及其分析斯苗儿老师曾经说过:学习原本是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享受数学,这是何等的美妙和快乐。因此,笔者选取了数图形的学问这一课进行剖析。二、教学设计与思考本节课中,教材引导学生把故事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按一定规律数图形,再从图形上升到算式符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维度上也从以往的点上升到线,从一维过渡到二维。【前测了解学生】为了更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我对学校四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前测。  相似文献   

8.
张丹 《考试周刊》2022,(36):84-87
在引领学生学习“数图形的学问”时,教师通常会面临学生数得无“趣”,数得无“序”的困境。为了彻底摆脱这些学习困境,笔者提出了创设情景,增加“数图形”的趣味,以及探究方法,研究“数图形”的次序的学习路径优化教学设想。实证研究表明,这些学习路径优化设想是科学、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数数,会认读1~10各数,理解1~10各数的意义,熟练地进行10以内各数的数数。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培养数感,学会数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问题性教学是以“问题”为纽带,使学生在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开拓思维、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1.
12.
黄秋英 《陕西教育》2011,(10):60-60,5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28~P31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3.通过“估一估”“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吴梅月 《辽宁教育》2010,(1):124-12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82—83页。 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本课以数简单图形的个数为基础,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把情境图抽象成线段图,再让学生在经历有序数线段的过程中归纳出规律,并用加法算式来记录数的过程从而解决问题。但是,教科书创设的情境问题涉及的数字都比较小,如“鼹鼠钻洞”只有 4 个洞,“菜地旅行”最多只探究到 8 个站点,这些小数字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掌握了记录数线段的规律,就如鱼得水。但对于比较大的数字,如 50 个站点,这样的计算方法显然是不适用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发现当线段的数量较多时,怎么计算更方便,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5.
杨宇 《现代教学》2009,(3):53-53
“轴对称图形”是上海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因此,笔者遵循“激-探-导-放”原则,将观察、演示、操作、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同时借助生活中实例,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轴对称及相关概念;在探究轴对称图形特征和寻找对称轴等活动中,体验轴对称的美学价值,感受轴对称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轴对称性、创造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发现美和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中的内容。教材编写改变了传统数学教材以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为序的编排体例,按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顺序来组织教材。在此之前,该教材已经安排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三维立体图形的认识,本节课安排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二维平面图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想: “对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教学“轴对称”的知识。整节课,设计了五个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并且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对称美。  相似文献   

18.
将1~1001各数排成如下的长方阵:1 2 3 4 5 6 78 9 10 11 12 13 1415 16 17 18 19 20 2122 23 24 25 26 27 2829 30 31 32 33 34 35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8—119页的“掷一掷”。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8~119页的"掷一掷"。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巩固"数的组合"的有关知识,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