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灵的沟通     
参加工作以后,我曾连续做了10余年的班主任工作,后来由于学校另有安排,我就不再担任班主任工作了。六年后,领导又让我“重操旧业”。说实在的,当时我还真有些顾虑:这毕业班的班主任工作我能胜任吗?万一有什么闪失怎么向领导、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们交待呢?还好,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普通的德育工作者,我常常这样反思:在一生的教学生涯中,我能够为这个社会贡献什么?在一个周期的教学任务结束之后,除了能让学生有个理想的考试成绩,我给学生还留下了什么值得回忆的东西?在学生的成长旅途上,我是曾经的一个“路标”、一盏“明灯”,还是一粒“尘埃”?  相似文献   

3.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把一只装满水的水桶沉入水中,再往上提,直提出水面,看看有什么发现。   一、谈话导入,共商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捞铁牛》一课。第一段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话是什么 ?   (学生回答后,齐读:“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想进一步知道些什么呢 ?   生:和尚是怎样让水把铁牛送回来的 ?   生:他为什么要这样捞 ?   师:好,我们就来探究这两个问题。老师有一个要求,学完这一课,同学们回去后要把这…  相似文献   

4.
老师常常会听到学生们谈论这样的话题:“你长大后想干什么?”“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我想当歌星”“我要考北大、清华。”“我要考托福,出国。”“最低标准也得考一个重点大学嘛,难道你想在这偏远的山区生活一辈子?”  相似文献   

5.
王媛 《甘肃教育》2002,(10):32-32
新生刚入学,在上第一节课时,我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数学吗?”学生回答道:“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是数学。”“中午爸爸买了10个包子,我吃了3个,还剩下7个,这是数学。”……对于“什么是数学”这个问题,大部分孩子都认为“数学就是计算”。我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能不能没有数字,没有数学?”学生讨论后说:“生活中买东西,做游戏,逛商店等都离不开数字,  相似文献   

6.
朱刚  张桥 《湖北教育》2004,(8):54-54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时常问自己: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是知识?班上总少不了“高分低能”的学生。是能力?但这样的学生容易骄纵,不懂得宽容,往往为一点点小事斤斤计较。专家曾说,有知识不如有能力,有能力不如具有良好的品质。所以我想说,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最重要。  相似文献   

7.
王妮 《教育导刊》2004,(15):25-26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上好一堂朗渎课,给予学生的不仅是语言的训练,还有美的熏陶,记得在上高一的一节语课时,我正充满感情地范读《雨中登泰山》,听到了学生们吃吃的笑声,我感到纳闷:是不是我的发音有问题,还是读错了什么字?课后与学生交淡才知道,原来是他们从来没听过老师这样读课,觉得我像在演戏。  相似文献   

8.
Q:我在邮政分局工作了13年,一直是临时工性质,合同也是一年一签,今年总局说我超过了35岁,不再给我续签劳动合同了。请问,对连续同一单位工作十年期后是否有什么特殊的保护和条约?单位这样做是不是有违法的地方?我能得到经济补偿吗?  相似文献   

9.
陈君 《湖南教育》2004,(6):21-21
《湖南日报》曾登载了一篇有关美伊恩怨的文章,在叙述美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关系时,有这样一个小标题:《美国舞动橄榄枝》。利用读报课时间,我和学生学习了这篇文章,然后给学生留一个问题:橄榄枝在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习惯于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  相似文献   

10.
2000年9月14日,在哈师大附中的学生看来,这一天该与往日没有什么不同.但他们走进校园时,又都分明感到了异样:学校巨大的揭示板前挤满了学生,他们仰头而望,议论纷纷,使得本该安静的校园异常喧闹……是什么?是什么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是什么引得年轻的心这样兴奋和激动。  相似文献   

11.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记得当年高中的政治老师这样告诉我们:老师是主要矛盾,学生只是次要矛盾。当时,作为学生的我们就忿忿不平:老师教,我们学,我们在学习知识,凭什么老师成了我的学习中的主要矛盾了?问题一直萦绕在心头。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在尝试。以下是我教学“除法的简便运算”一课的实录,供研讨,请指正。一、激趣引题上课开始,老师要求学生先来个写算式接龙比赛,老师写出24÷2÷3;24÷(2×3)这样两个算式,请学生接着也写出类似的两个算式。学生写的算式:60÷6÷5,60÷(6×5);360÷6÷6,360÷(6×6);……学生在接龙的过程中,感觉到这样的算式有很多。老师接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组算式,并让学生相互说说你想研究什么问题?经过思索学生纷纷说:我想知道这两组算式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我…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道文字题:56减去20与16的和,得多少?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许多同学都列成56-20+16。经了解,同学们并不是忘记了加括号,而是将题意理解成了56先减去20再加上16。为了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我在黑板上写下“小明擦爸爸的皮鞋”,并问:“小明擦的是什么?”同学们都回答:“小明擦的是皮鞋。”我又再加以强调:“对!小明擦的是皮鞋,是爸爸的皮鞋,可不是擦爸爸。”大家都笑了。于是,我又出示上面的文字题,问:“56减去的是什么?”这回学生都清楚了:56减去的是20与16的和,而不是减去20。接着问:“要先算什么?”“在算…  相似文献   

14.
在一堂公开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则问题情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经学生短暂的思考并讨论后,学生形成了如下结论:①说明每个人既拥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也存在自身的缺点与不足;②说明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正当师生沉醉于刚才的情境并准备转入另一话题时,一同学忽然举手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尺不如寸,寸比尺优呢?”他这一问,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掷下了一大石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议论、讨论、争论的;有赞扬该学生善思、好问的,也有说他多嘴的;还…  相似文献   

15.
卢江梅 《湖南教育》2005,(14):25-25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其中有一堂课的一个片断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回旋。有一位老师在执教“锐角和钝角”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课件出示夜色中的黄浦大桥,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我原以为学生会这样回答:“黄浦大轿的风景真美啊!”可我万万湍有想到,学生一站起来就说:“我看到了角。”“我看到了直角。”我看到了锐角。”  相似文献   

16.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并不陌生,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们到底又做得怎样呢?最近一段时间,我听了不少的课。在这些课当中,我发现很多教者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小结。教学快结束时,由教师说,学生答,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这样千篇一律的小结,一是走过场,二是搞形式。长期这样小结下去,学生不厌倦才怪!我认为,小  相似文献   

17.
曾见过一份关于德育现状的调查报告,里面有这样的调查内容:学校里什么工作最让教师头疼?绝大部分教师选择的是德育工作;学校里什么工作让你最不满意?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德育工作。当我看到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解放性行动研究是具批判性的教学实践,其行动模式可采取澳洲迪金大学的批判行动研究模式。这个模式建议教师(多为参与者)搜集资料时提出下列问题:现在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出现了什么问题?我可以做什么?这样处理事件对我(作为教师)有什么重要性?这样处理事件对我的学生有什么重要性?我可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获得探究这事件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的时候,而不是靠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事实正是这样,有位传记作家曾经讲过一件发人深省的事:一天深夜,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领导人卢瑟福走进工作室,见他的一个学生还伏身在工作台上。于是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呢?”学生回答说:“我在工作。”“那你白天在做什么呢?”’‘在工作。”“那你早上也在工作吗?””是的,教授,我早上也工作。”学生一边回答一边略显得意地期待着老师的赞许。谁知卢瑟福迟疑一下后说道:“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林海》一课时,我作了以阅读方法为主线的安排,重点集中在:审题的方法、归纳要点的方法、小结的方法。一、审题的方法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思考:(1)“林海”是什么意思?(2)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有哪些景点分别在哪些段落?(3)作者看了这些景色后又想到了什么?(4)为什么称这个地方为“林海”?接着便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通过初读课文,对前3个问题不难理解,第4个问题有较强的综合性,可放到小结时完成。这样设计的理由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思考能力,同时也利于学生找出课文重点,弄清课文的层次。二、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