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市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我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一个崭新的发展战略民渡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  相似文献   

3.
和谐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以“和”这一范畴出现的,和即适合,即聚集不同事物而取得平衡.平衡即统一,所以,和亦即合“多”为“一”.和谐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和谐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中的三句话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六个方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关系、发展经济与安民富民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上精辟地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表明,党中央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高度重视。 一、人口与生态系统的亲善关系 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天然环境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它们既是人口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又是人口实践的对象。作为人口实践的对象,人们经过自已的劳动改造,又在其中创造出城市、乡村、运河、堤坝、田地、人造林带等物质环境;天然环境与物质环境相合,通称为生态系统。 人口生存的周围环境中这些复杂繁多的因素,不是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一般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要想取得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探索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必须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使之协调共进、共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江泽民同志这一讲话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又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指出了未来中国发展新走向.如何认识、理解江泽民同志这一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并使之逐步落到实处,人们近年来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然而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人们更多地把可持续发展视为单独的经济问题,习惯于就经济讲经济.事实上,八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谋求经济增长,不仅谋求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而且也谋求经济、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为从理论上看,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这种交往首先存在于生产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两更好的协调起来,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出现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过重、产业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前提的是经济增长方式而不是经济发展方式,增长方式粗放使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因此,只有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消耗,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使经济发展长期变得可持续性,从而促进绵阳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94年,我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个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江泽民总书记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河北省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运动,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重新审视河北省20年改革开放与环境建设历程,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可操作性方案,对于河北省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良性运行,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刻揭示了经济建设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保证社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不能走方工业化道路,知识经济的兴起,训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历史的机遇,中国应利用科技进步和创新,解决好人口与资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上采取积极的对策,实现控制人口增长与开发人力资本、节约资源与开发新资源、保护环境与利用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走一条工业化与知识化并举,自然、经济、社会协调的可持纽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政治稳定,经济稳定与社会稳定三者思想基础相同,即均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但内容各不相同,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信为政治稳定,经济稳定与社会稳定三者思想基础相同,即均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但内容各不相同,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观,它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统一起来,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条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针,其中心内容就是要保持经济发展的宏观稳定性和协调性,在社会总供求的动态均衡中推进经济增长,其中心目标则是保持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动态均衡,做到适度速度、协调比例和良好效益的统一。实施中大体有以下内容: 第一,量力而行,有计划地发展经济,保持适度增长。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较少,我们必须根据这样的国情和国力来安排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否则,欲速不达,经济发展难免遭受挫折。第二,自觉遵循国民经济内部各种比例关系,保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客观存在各种比例关系,主要是农业与工业之间、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第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生产与人民生活之间、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都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保持这些比例关系的协调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第三,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动态均衡。总供求的平衡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从近期看主要是把握好总供求的均衡态势,适当控制总需求,使需求结构基本适应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的基本战略和认识基础.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人均资源量减少、环境严重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协调的原因。针对严峻的现实提出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净化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首先是环境学家、生态学家从协调人、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关系的角度提出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人类应享有健康、富有并且与自然相互和谐地生活",可持续发展"应该能公平地满足当代及未来世代的环境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从而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推动新的社会文明的建立,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