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扶桑》在历史叙事中引入女性视角,在独特的拼贴式叙事中探索了女性叙事重写历史的可能性。小说中女性视角下元叙事的叙事策略,也成为了女性努力确认自身身份的一种隐喻。作者在对叙事形式进行大胆探索的同时,又复归了经典叙事重视文本意义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史记》的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在篇章叙事中有独特的作用,其中叙事时间采用的方式包括顺叙、补叙、预叙,在叙事中可以起到连贯情节、深化主旨、制造悬念的作用;叙事空间结构是通过倒叙、插叙的叙事方式来实现,在叙事中有揭示因果、囊括全局的艺术效果。准确理解《史记》的时空叙事,有助于更好地解读和鉴赏《史记》的文本意义和独特美感。  相似文献   

3.
叙事分为书面语言叙事和口头语言叙事,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日常生活中用口头语言叙事频率远远高于书面语言叙事。聋生则主要是利用手语叙事和书面语言叙事。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从读写两方面提高聋生的叙事能力。  相似文献   

4.
口头叙事是一项重要能力,学生在自述时发表非叙事成分的解释、评论,运用话语标记语增加语篇连贯性。中国学生在自述中使用话语标记语的频次和类型与其所在叙事成分或非叙事成分相关,不同英语口语水平的学生在叙事和非叙事成分中使用话语标记语的特点也不尽相同。研究以叙事与非叙事话语标记语为出发点,利用语料库结合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话语标记语使用的特征,提高学生口头叙事能力。  相似文献   

5.
历史与新闻在现代学科分类中属于互不相干的两门学科,历史叙事与新闻叙事似乎也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一旦新闻叙事的时效性消失便成为一种历史性叙事,严肃的新闻作品是面向历史的言说。范长江作为现代新闻叙事的一代宗师,从传统历史叙事中吸取营养,巧妙地将春秋笔法移植于新闻叙事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担当和风格技巧。其新闻叙事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道德评判、微言大义、笔削褒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维吾尔文学界产生了大量中短篇小说,这一时期维吾尔族作家在作品中对叙事技巧的运用也打破了以往传统、单一的形式出现了多样化。本文从作家在小说中对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和叙事模式选择上的变化,探讨20世纪维吾尔语中短篇小说叙事流变。  相似文献   

7.
中央苏区设计艺术是革命历史情境下形成的设计艺术,具有强烈的革命叙事倾向。在其革命叙事中,多以红色作为主色调,并以普遍雷同的图案作为叙事语言和叙事手段。中央苏区设计艺术的革命叙事,是普通民众参与的叙事,体现了艺术大众化时代设计艺术的风貌。中央苏区设计艺术在其革命叙事中,因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传统客家文化因素,从而并未彻底与传统决裂。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短篇小说《老屋小记》叙事策略的现代性集中体现为在素朴简约的叙事中表现宏大生命主题。素朴简约的叙事表现为独特的叙事策略地运用,在叙事视角的交替与叙事人称的转换过程中,传达作者的感受、体验,解读人性和人生的密码,从而使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意蕴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重的叙事视角是《红字》的一大叙事特色。传统叙事模式常采取单纯化叙事视角,多用全知式或人物式,少见多重复合式。霍桑在《红字》中运用多重可变叙事视角,在编辑性全知叙事的同时,使用戏剧式全知叙事和人物叙事,通过视角的变化来渊动读者的鉴赏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叙事与小说关系匪浅,它们在解读和构造小说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翻译中,由于源、译文叙事存在差异,译入语叙事对翻译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清末小说翻译为例,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三方面进行讨论,证实了中国小说叙事传统对中国小说叙事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1.
从叙事隐喻与叙事功能的视角对《呼啸山庄》中的风意象群进行解读,认为在《呼啸山庄》中,风以及类似风或与风相伴随的物体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风意象群,它是小说文本中激烈的情绪与情感宣泄的叙事隐喻,既具有维度又具有功能,其维度构成了作品思想内容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体现在叙事隐喻的主题化色彩。风意象群的叙事功能体现在破坏一系列稳定性的环境,而文本对不稳定性因素进行解决则推动了《呼啸山庄》的叙事进程。  相似文献   

12.
格雷马斯是文学叙事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叙事语法是在普洛普和列维·施特劳斯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他提出的语义方阵、角色模式和叙事程序等概念,为研究叙事文本的结构提供了新方法。本文通过运用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对《骑虎》进行简要的分析,旨在进一步阐释该文本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叙事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叙事研究成果丰富,热点研究集中在对教育叙事内涵、教育叙事的理论基础、教育叙事的特点、教育叙事的类型、教育叙事的步骤等方面。另外,我国教育叙事研究在评价、定位、主体、文本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修辞方法的叙事批评注重作者意图和文本修辞对于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从文本内部来理解不可靠叙述;基于认知方法的叙事批评强调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来看叙事的不可靠性,将不可靠叙述理解为读者的一种阐释策略,并注重在此过程中文类规约和认知框架所起的作用。这两种方法在叙事批评中能够形成较好的互补。笔者主要从修辞角度探讨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既仙即死》中的不可靠叙述,同时也试图阐明运用认知方法探讨不可靠叙述的伦理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叙事文本的分析和提炼是叙事研究的核心功能,叙事分析路径主要有语言分析和逻辑结构两种。在梳理国内外文本分析方法基础上,从国内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者对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教育生活叙事“呈现—揭示”模式,借鉴扎根理论、叙事探究、质性研究等理论方法,以文本编码为手段,对教育生活叙事文本进行有效分析。叙事文本的静态编码多适用于研究对象的微观分析,动态编码多适用于研究对象的宏观分析。编码揭示需要追求挖掘文本的“言外之意”。叙事文本呈现形式除了文字,还有图片、声音、视频、教育实物等。对叙事文本的一般处理的原则是“视情而定”。叙事文本编码分析的步骤是:明确教育生活的研究问题与指向;搜集教育生活的情境资料;选择编码方式;编码及分析;教育揭示。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的《上种红菱下种藕》和张悦然的《樱桃之远》,描绘的都是寻常小女孩的普通生活,通过清晰的故事脉络、清纯的感情基调、清新的语言文字构建出不落窠臼的意境,体现出别致的诗意叙事美学。本文以女性主义性别视角,通过对文本、故事、叙述、话语、语境等细读和比较,探究两代女性作家在叙事美学上的共同探索。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伤逝》有说不尽的话题,不论是叙述文本自身的结构、作者采用的独特的叙事视角,还是叙述者的每一次评论,都给读者理解文本带上了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在叙事学理论不断发展的当下,本文试图运用叙事学理论解读《伤逝》,并结合作者的经历,体会鲁迅小说中别具一格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18.
与西方经典叙事学批评的叙事结构研究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小说叙事批评中的文本叙事结构研究主要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型,在应用西方经典叙事理论进行有效批评操作的同时,也凸现出文本叙事结构研究上理论创新能力的薄弱。  相似文献   

19.
The narrative paradigm, recently proposed as a model for rhetorical criticism, is problematic because of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and inconsistencies. In the paradigm, the status of traditional rationality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it is to be applied are unclear. The conditions in which the universal audience, the particular audience, and the critic are to serve as the source for critical judgment are also unclear. When we have only the immanent facts of the text (its narrative) and the personal judgment of the critic to rely on, we lack independent sources for judging the adequacy of a critic's claims about the text.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theoretical paper presents a case for the use of narrative (i.e., fictional written text) in science education as a way of making science meaningful, relevant, and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Grounded in literature pointing to the value of narrative in supporting learning and the need to explore new modes of communicating sci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tential of narrative in science education. More specifically,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question: What is narrative and why might it be of value to science education? In answering this question we propose a view of narrative and its necessary components, which permits narrative a role in science education, and is, in fact,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Also, a range of examples of narrative text are offered in the paper to make the case for a representation of fictional narrative in science. In order to address questions connected with the use of narrative in science education, a research agenda based on perspectives of narrative 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is fram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