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 《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奉”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即“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习于艺,再加上礼乐之文,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了。孔子还指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强调“成人”主要是德.德是“成人”的起码条件。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办好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教师起着决定作用。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科学论断,既继承了中外教育史上一些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也反映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客观现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孔子就提出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篇》)的教育主张,制订了“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战国时期的教育家荀卿说过:“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  相似文献   

3.
郑晓婷 《考试周刊》2009,(20):214-214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组关系。教师的主导,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为前提,正如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教师的“导”无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就还是灌输式的教学,即使是普降甘露,学生也可能很少得到滋润;反过来说,学生的主体性,也有待教师的正确启发引导,如《子罕》篇颜回说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4.
古文今用     
语段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 疏理 文,原指典籍。博览典籍,可以多知前言往行,这是指接受知识教育。约,束修,限制,使之不超出范围。礼,礼仪,行为规范。用礼仪、行为规范进行约束,使之合理,这是指接受生活教育。二者兼顾,就可以文质彬彬,成为有修养的高素质的人,就可以不背离正道。畔,即叛。 应用 以《“博”与“约”》为题,可以说学习应博采而约取,这里是指“博文约礼”。知识与行为规范,一则应博,一则以约,二者不可偏废。博学可以促进约礼,约礼又可以保…  相似文献   

5.
虽然“礼之文”和“诗礼相成”皆说明“诗”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礼之文”到“诗礼相成”,反映了“诗”从礼乐文化的附庸发展为礼制重要载体的逻辑演变过程。周公“制礼作乐”之后,“诗”的产生、流播皆依附于“礼文”,最初《诗》的文本也借此而结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于是出现“诗礼相成”的文化现象,《诗》这一文本获得与“礼”同等重要的地位。孔子对《诗》育人效果的关注,春秋“赋诗言志”的传统,发掘了《诗》的文本义和引申义,拓展了诗的社会功能,推进了《诗》的经典化过程,从而指向经学一路。  相似文献   

6.
“男神”教师、“女神”教师红遍网络,让许多学生们惊呼:“有这样的老师,我们绝对会自觉学习!”网络上的热闹虽只是一时,但也能引发我们对于教育的思考。《论语·子罕》中,孔子的弟子颜渊赞叹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7.
<正> 我们的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办了许多小学、中学、大学,也办了一些研究生院、研究生班。中学含普通中学和各种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大专院校门类更多;研究生分为不同层次;加上各种成人教育学校业余学校,学校实在不少。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任务不同,但共同的根本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本文结合师范院校的情况,就教书育人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教书育人是普遍规律 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孔夫子的教学注重“敬德修业”,为了达到“敬德”的境界而“修业”。这样理解是有根据的。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没有培养,学问没有讲习,听到应该做的事不积极行动,知道自己的缺点不加以改正,我为此而忧虑。孔子把德放在首位,但并不孤立地讲德,修德要靠讲学。修德讲学的目标是成为闻义能徙、知过能改的人才。不培育出这样的人才,孔子感到担忧。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同样在《述而》篇里,孔子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指出:追求在于道,立足在于德,归宿在于仁,兴趣在于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把“游于艺”的“游”译为“兴趣”是根据《礼记》中“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来解释的。“礼”是一种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相当于《政?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四和人教版《选读》两套教科书都入选了《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一篇很好体现孔子政治主张的文章。它记录了孔子和弟子冉有的言论,冉有、季路支持季氏攻打颛臾,并把季氏要打颛臾的消息告诉老师孔子。孔子对两位学生进行了批评,鲜明地表达了自己为政以德、治国以礼的政治主张。在文章结尾,孔子说“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指出季氏真正忧虑的不是攻打颛臾这件事,而是“在萧墙之内也”,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体现,“礼”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高校承载着让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使命,教育人、发展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务,这与“礼”的育人本质是一致的。高校育人工作应该从培育学生的“仁爱”之心,丰富学生的礼仪情感,创设践行礼仪的环境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做到礼从心生、礼中有情,实现以礼育人。  相似文献   

10.
黄济 《中国教师》2006,(10):20-21
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这里称“诸经”,而不称《五经》或《六经》?因为在这部分中,除了解读《五经》之外,还增加了对《孝经》的解读,因而称为“诸经”。《庄子.天运》篇中论述孔子对老聃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里所说的“六艺”,如指了“五经”,怎么称作“六经”呢?原来是在《礼》中,除了《礼记》之外,还有《周礼》在内,如它所说的:“我…  相似文献   

11.
孔子从事教师工作,大约四十多年,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写道:“曲阜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孔子是中国古代很成功的一位教师。为什么孔子能有这样突出的成绩?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便可以知道孔子具有作为教师的优秀品质,也就是他能有这样突出成绩的原因所在。第一,进步的政治思想。“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所以教师自身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他的“仁”为核心的。他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论语·颜渊篇》),孔子还讲  相似文献   

12.
对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的鉴赏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其中较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认为《,侍坐》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范,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学生,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甚至建议“: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毋庸置疑《,论语》在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方面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但要让学生从课文中体味孔子的“为师艺术”,总是不太合乎情理;而撇开孔子的思想学说去学《论语》,更有本末倒置之嫌。下面…  相似文献   

13.
李立君 《宁夏教育》2000,(12):50-50
教师要取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首先就要亲近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学生面前不能老是板着冷面孔,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要尊重学生,不随便责怪学生,不轻易惩罚学生,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人格。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183;八佾》)那么,君使臣不以礼呢?孔子没有说,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在《论语》中,孔子的教学内容记载得十分清楚:“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所教的文,就是诗、书、礼、乐。“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行和忠、信都是德的范围。孔子因人施教,曾有不少具体的内容,但《论语》中从来没有关于六艺教学的记载。六艺是《周礼》规定的奴隶主子弟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保氏》说:“养国子则  相似文献   

15.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至今,德育为首的学校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大教育家孔子在《大学》中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这个“德”就是要求人们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品质。要养成这些优良的品质,孔子进一步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修好了身,就是做好了人;做好了人,才能做好学问。那么,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做到德育为先,教育好学生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立足班会,正面引导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要把班会作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主战场,精心准备班会上的教育材料。准备的材料不能是…  相似文献   

16.
《论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纪昀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载:“《论语》、《孟子》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析非汉儒所及。”   其中提到的《论语》直接继承了《诗经》的语言,更是句句凝练、言简意赅。   就以“子张问‘达’”为例。   开篇以一问句直入主题:“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而孔子也用了简单的几个词“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闻。”将儒家所推崇的“礼”说出来了。孔子并没有裸露地道一个“礼”字,只是将这个抽象的东西,用通俗的生活语言表达出来,十分符合一个师长对其学生的语言特点。试想,若孔子张口就…  相似文献   

17.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样一段: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标点均照录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最后一句话,诸家标点有异:故《书》传、《礼记》自孔氏。———曾贻芬、崔文印著《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4页“追迹三代之礼……《礼》记自孔氏。”——…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9.
自古至今,德育为首的学校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大教育家孔子在《大学》中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这个“德”就是要求人们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品质。要养成这些优良的品质,孔子进一步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修好了身,就是做好了人;做好了人,才能做好学问。那么,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做到德育为先,教育好学生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成晓娟 《成才之路》2011,(30):31-31
孔子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其主要任务,但“传道”“育人”更是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首要任务,也是当今社会对我们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只有有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塑造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下面,本人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德育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