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十月的一天,我们几个教研员到遮岛小学五丙班听课,讲课的是小学高级教师尹绍玲同志,讲授的内容是《避雨》。尹老师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她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分析了课文“遇雨→避雨→测雨→谈雨”的结构层次和文章的主人公——女气象员踏踏实实工  相似文献   

2.
《避雨》(全日制第九册12课)一文记叙了作者去玉山人民公社的路上避雨时,遇到一位年轻的、有心计的公社女气象员的事。作者用第一人称写出了对女气象员的认识过程。“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呀!”是课文的中心句。根据课文的特点,作以下教学构想:(一)整体感知,找出文章的中心句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通过阅读,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今年春天,即四月十三日,  相似文献   

3.
对《质疑三则》之商榷重庆/水绍韩《语文教学通讯》1997年第3期刊载的张敏英《质疑三则》一文(以下称为张文)的三点见解,均有失误,值得进一步商榷。一、《宋定伯捉鬼》一文有:“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作声。”课本对其中“漕?..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习》1991年第10期上发表了《对一个口号的质疑》一文,作者包培淮同志不同意把“发展学生的智力”看作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对此,我不敢苟同。 (1)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智力”的目的既要从总体上看(求同),也要从单项上看(求异)。这里仅把语文同数学摆在一起研究。从总体上看,语文教学和数学教学都旨在“发展智力”,正如该文中所言,“语文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其他学科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目的上的共同性。这是一层意思。另外,语文能力的发展是发展智力的一个方面。或者说发展智力是语文教学及其它学科教学共同的总目标。从目标学上说,有总目标,分目标,层递式目标之分。说“发展智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从总目标的角  相似文献   

5.
《避雨》一文,作者通过对“避雨、赶路、谈雨”等事情的描述。塑造了一个善于用心思考、踏实研究气象知识、有“心计”的气象员的形象。教学时可紧扣以下三个问题,逐层展示姑娘的“心计”,以探明课文的中心。一、围绕“动”与“静”审题,明“心计”在学生预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问:①课文写了避雨这件事,大伙是怎样避雨的?②姑娘是怎样避雨的?以上问题旨意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大伙避雨时的语句:“说着笑着”,  相似文献   

6.
7.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11期(下半月·初中)刊登了郦兴江、孙秀珍两位教师的文章《隐蔽学生错误彰显课堂和谐》(以下简称郦文),看完此文,感触颇深.教师在必要的时候把自己退到起跑线上通过激励性评价,表达了对学生的尊重,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但笔者发现郦文创设‘悬念’诱导误,挫伤学生  相似文献   

8.
紧扣“雨”线展现“心计”──《避雨》教学浅谈福建/钟惠河《避雨》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以“雨”为线索,写了迟雨、避雨和谈雨,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平凡人物──公社气象站的女气象员放在典型环境──春雨中进行描写,表现女气象员认真工作、热爱气象事业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9.
《避雨》一课教学设计厦门福建实验小学林金山《避雨》是六年制小语第九册第4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作者在途中避雨时遇见公社女气象员的事,热情赞颂了热爱本职工作、认真研究业务的青年一代。文章以“雨”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了遇雨、避雨、知雨和谈雨,为人物...  相似文献   

10.
××六年制第九册第12课《避雨》以“雨”贯穿全文,教学时,应沿着“雨”这条线索,引导学生了解事情如何发展,人物如何介绍,段落如何联系。一、初读循“雨”理脉络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在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①课文按顺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③整篇课文在叙述过程中都离不开什么?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  相似文献   

11.
12.
在今年《中学语文》第六期上刊载有一篇题为《“黍”注质疑》(以下简称为《质疑》)的文章,对《核舟记》中的“高可二黍许”的“黍”字作了新的解释。《质疑》根据核舟长高应有的比例关系(2:1)以及艺人王叔远的微雕特色(“因势象形”)和《中华大字典》中在“黍”下有“玉蜀黍”的义项,得出结论说:“‘高二黍许’(按:原文如此)  相似文献   

13.
《阿房宫赋》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下面就文中一些文句的理解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关于“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理解首先,如何理解“廊腰”和“檐牙”?课本注释说:廊腰,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廊腰缦回,译为走廊宽而曲折。檐牙,  相似文献   

14.
1997年第1期《语文知识》发表了一篇题为《“步走”释义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这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的“步走”诸多注释注为“步行逃跑”是不正确的,而应该解释为“自陆路逃跑”。《商榷》在接近结尾时这样说:“我认为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是不够准确的,应释为‘自陆路逃跑’‘……全句译为‘曹操带领人马从华容道自陆路逃跑’更准确些。”我认为这篇《商榷》还  相似文献   

15.
1992年第1期本刊刊登了《对一道气态方程习题的质疑》一文,文中认为“被活塞密封的理想气体……在计算其压强时虽然要考虑气体分子的质量,但并不考虑它所受的重力……所以当空心球处于这样的气体中时,它所受到的来自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的气体的压强的大小都是相等的,根本不可能产生压力差,也就不存在浮力”。笔者认为,浸在密封空气中的空心球受浮力作用,不考虑重力是欠妥的。根据玻尔兹曼分布律,在重力场中气体分子不是  相似文献   

16.
<正>社会保护因其保护主体众多,而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重点;司法保护因其难以理解,而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难点。拜读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初中)2016年第12期刊登的戴慧老师撰写的《"社会与司法的保护"教学设计》一文(以下简称《戴文》),我们对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有了新的认  相似文献   

17.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自宋人疑菊花不落发其端,古今诠释,聚讼纷纭。清人孔广森说:“盖秋者百卉之终,草木黄落,而菊始有黄花,故它花不可以言落英,唯菊乃言落英。”近世黄季刚先生则以为落训始者,当为反言。其释《尔雅》:“落,始也”之义时说:  相似文献   

18.
国学何辜?说国学“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也很难说完全与事实相符。保守,未必就是价值贬义,那些主张国学的人,也未必就抗拒民主科学;这正如声称民主科学未必就真的科学民主一样。五四时期的梅光迪、胡先、吴宓等都是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选用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文中引用了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首诗的首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并将其解释为“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似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用“薄”、“薄言”处甚多,如“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薄伐西征”、薄言还归”(《小雅出车》) “薄言采之”、“薄言有之”(《周南·芣苜》)、薄言采芑”(《小雅·采芑》)、“薄言归沫”(《小雅·采绿》),“薄言震之”(《周颂·时迈》)、“薄言追之”(《周颂·有客》)等等,对于“薄言”的解释,历来的训诂家们皆训它为语助辞,如陈奂《诗毛氏传疏》在《芣苜》中云:“薄,词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