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工作界以不同方式参与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灾区前线,一些社工服务团队设立站点,面向当地受灾民众及相关人群开展专业服务,构成了灾后重建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那么,作为一支活跃的力量,社会工作者在灾害应对和灾后重建中究竟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结合笔者所属的"青红社工"团队在四川绵竹等地开展专业服务的经验,本文拟以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为指引开展专业服务实践,力求发挥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以及类似场景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灾后社会工作的方案策划对于地震灾区社会重建十分重要.本文以都江堰市勤俭人家安置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案例,从介入背景、项目设计和专业反思三方面对灾后社会重建中社会工作服务的方案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作为以服务困难群体为天职的专业,社会工作在地震灾后重建中扮演着生活重建者、心理与文化重建者、社区重建者、生计和产业重建者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灾后重建中的社会工作人才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和知识基础,更需要恪守灾害救助的价值和伦理道德,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开展人本化的社会服务。因此,需要不断加强灾后重建中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和理论总结,完善灾后重建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并最终将之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援建工作向社区重建阶段的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将发挥日趋重要和独特的作用.本文参照源于社区精神卫生领域的卡普兰三级预防体系理论,结合已有的相关服务实践与思考,提出社区重建中的社会工作实务应建立一个以社区为平台、预防性与治疗性工作并重、以增加外部资源联结和内部资源发掘为根本宗旨的社区为本的综合服务框架,并对社会工作专业援助的本地化及其他相关问题做进一步讨论,以利社会工作专业在灾后援建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玉树灾害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的三年时间里,大致经历了“紧急救援”、“灾后重建”两个阶段。灾后重建以甘达村联合社会工作站为主体,发掘和链接政府、民间组织、宗教团体等各方资源,搭建社会支持网络,为个人和家庭提供服务,探索灾后集中定居的牧民生计恢复和可行之策。玉树甘达村社工站是青海本地社会工作教育者和社会工作者成长和服务的平台,也可链接外部资源弥补本土社会工作因年幼无法独自完成任务的不足。玉树甘达村社工站初步形成的多方合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的介入模式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各类重大灾害频繁发生,社会工作凭借着其助人服务的专业优势,逐渐成为灾后心理援助工作队伍中的新兴力量.本文采用了个案分析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云南鲁甸地震后的社会工作心理援助作为案例,重点探讨了社会工作方法在介入灾后心理援助中的过程模式与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汶川灾后的社会重建中,本土化的社工机构功不可没。受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资助,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该县映秀镇黄家院村开展了社区生计发展项目。结合项目实践,可以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等四大维度,建构整合性的脱贫行动理论分析框架,以探索农村社区灾后重建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从而在实践上印证了整合性脱贫行动理论在灾后农村社区发展中具有较强解释力和适切性,这对于我国特大型灾后农村社区重建与生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汶川地震紧急救援、临时安置和灾后重建三阶段为时间维度和理论框架,对各不同阶段社会工作承担的角色以及发挥的功能进行具体分析。在紧急救援阶段,由于"社工的不成熟和不自信,当地政府的不接纳,民政不放心,国家没政策",社会工作者没有采取实质的行动和举措;临时安置阶段为社会工作者的"需求评估和零散行动"阶段,社工们在资源链接、个案管理、冲突协调、政策倡导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灾后重建阶段为社会工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阶段,从最初的深圳、上海、广州三家社工站发展到30多家社工站,期间,运用社会心理能力建设模式开展灾后社区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进行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标志着中国社会工作走上了本土化和专业化的道路。"三个阶段"的社会工作评析和总结也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灾难社会工作的实务发展和理论框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社会工作的视野出发,在对美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在地震灾后社区重建的实践梳理以及经验分析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汶川地震灾后社区重建的不同实践成果.就未来社区重建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内容与模式以及实施策略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实务性强的专业,它的理念、理论基础和结果导向与"服务—学习"教学模式具有一致性。借鉴美国"服务-学习"教学模式运行经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者应该立足于资源整合视角,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构建"服务-学习"教学模式,实现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归置与改革,进而挖掘其本土化应用路径,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成长为服务社会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