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欣赏者在审美需要的驱动和审美意识的调控下,调动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对艺术作品进行体验和悟解的审美活动。在我国的歌曲艺术中,有许多反映我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优秀作品,如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带有强烈思想性的如《保卫黄河》、《河边对口曲》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抗日救亡时期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场面;近代作品中有极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歌曲,都从不同角度激励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其中许多情节起着强化人物性格、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但为人们耳熟能详,乃至被当作历史进行识记和传播。作为文学创作,难免要对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的艺术虚构和再创造,况且有些事件本身在历史上就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因素。如小说中凸显曹操凶残暴虐的"衣带诏"事件,就是一个虽见之于《三国志》《后汉书》的转述、却没有历史实证的"闻而不见"的矫诏,经小说家的选择与艺术处理后,便造成了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曹禺的遗憾     
金凤 《学习之友》2006,(12):48-50
《雷雨》、《日出》、《原野》成为我国现代戏剧的经典,然而大师在临终之前却有许多的“后悔”。作者说:曹禺的委屈,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大师的苦衷,正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哀。  相似文献   

4.
《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愚公成为华夏子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行为楷模,“人定胜天”的思想典范。《愚公移山》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在艺术上主要是大量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愚公移山》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经典的概念来自拉丁文classicus,意为“第一流的”,指“公认的、堪称楷模的优秀文学和艺术作品,对本国和世界文化具有永恒的价值”。《现代汉语词典》中,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根据上述定义,终典童话,即是经过历史洗涤,能够在一代又一代小读者中产生广泛的、持久影响的童话作品。它们在儿童文学史上所达到的高度是重要而独特的,具有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并且包含着巨大的阐释空间,拥有稳定的、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潜伏》剧情紧凑,悬念频生,其"理解性认同"的视角彰显出强大的叙事张力。《潜伏》在革命叙事中张扬了对人性的关切,在危机四伏的历史语境中彰显出对信仰的价值关怀,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叙事中寻求着理性的艺术审视,在爱情叙事中回归崇高情感的抒写。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列概念的认识很早,许多名算书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张邱建算经》及《前汉书》、《旧唐书》等书中,都载有许多很有趣味的数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了三部历史电视剧,分别写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故事:《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天下粮仓》。这三部“重量级”大戏,气势恢宏,故事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从历史剧的角度来说,这三部戏各有特点。《康熙王朝》基本上再现了历史,可以说是部历史正剧。《雍正王朝》有人说它“歪说历史”,但它只是对主要人物的评说与传统观点不同,剧情仍是以正史为主体的。《天下粮仓》则有更多的艺术虚构,在打造过程中,编织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人物故事,但大体仍以历史为基础,在戏剧冲突中显示了严肃的正剧风格。  相似文献   

9.
1988年末上映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欢乐英雄》及其续集《阴阳界》,由第五代著名导演吴子牛执导,改编自司马文森1964年出版的革命小说《风雨桐江》。在这一改编中,电影继承并发展了小说的传奇色彩和越轨笔触,改写并发扬小说中关于人性的探讨、多方势力斗争的描述以及闽南地方文化的书写,从而以一种有别于传统革命叙事的视角进入并重构《风雨桐江》所叙述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闽南地区的革命历史,是一次从文化层面重述与演绎历史的新尝试。从这一改编中可以窥见,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对过往意识形态话语的反思和对“如何理解与书写历史文化”这一议题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逐步建立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个时期,由于诸侯纷争,其统治力相对薄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后人亦称“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许多政治家都极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因而在游说的过程中,他们特别讲究“说话”的艺术,从而大大促进了论辩艺术的发展,其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完全可以与同时代的古希腊论辩艺术(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柏拉囹、德摩斯弟尼等)相媲美。这种论辩艺术主要体现在先秦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和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  相似文献   

11.
“布白”本是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更深刻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作品空白的部分,就是作者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己见部分去思考、去想象,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布白的艺术,并将它作为艺术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称颂布白的好处:“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黄宾虹曾说:“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钟嵘《诗品》中也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语。空白和充实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它们和谐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整体之中。在不损害客观事物本质,不减少艺术感染力的前提下,对所要表达的内容不是和盘托出,而是找出一个着力点,引一概万,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不仅使作品更富表现力,而且也更具概括性和含蓄性。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由于 写作时间相差几年,作者的思想变迁与艺术技巧的提高,必然会在作品中反映出来。从《狂 人日记》到《长明灯》,从《孔乙己》到《伤逝》,从《故乡》到《离婚》的对比中可见 一 斑。《呐喊》和《彷徨》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表现在鲜明的革命现实主义特色和高度成熟 的艺术上。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我国革命文艺发展的一个根本的指针。《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与倾向性统一的理论和对浪漫主义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 ,孕育出了赵树理、孙犁等一代文学大家。赵树理、陈犁分别属于观察者型和预言者型作家。他们各从不同的侧面实践了毛泽东《讲话》的精神 :一个揭示现在 ,一个预言未来。他们都是新的民族文学形式的优秀创造者 ,都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自身丰富多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白毛女》1945年公演的成功拉开了它作为革命文艺传奇经典的序幕。作为20世纪下半叶公演次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革命文艺作品,它是延安时期文艺与政治、革命艺术与传统艺术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成果,是革命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的成果,是历史与时代的产物。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过程中,《白毛女》敏锐觉察党和人民的意识形态诉求,揭露社会主要矛盾,以文化的力量成为革命斗争中的有力武器,对现实社会产生不间断地持续性影响。从革命文化的视野剖析革命进程中《白毛女》的文艺特点,不仅有利于探析革命文艺与人民、与传统艺术的关系,更有利于探析革命文艺与革命实践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我国革命文艺发展的一个根本的指针。《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与倾向性统一的理论和对浪漫主义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孕育出了赵树理、孙犁等一代文学大家。赵树理、陈犁分别属于观察者型和预言者型作家,他们各从不同的侧面实践了毛泽东《讲话》的精神;一个揭示现在,一个预言未来。他们都是新的民族文学形式的优秀创造者,都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自身丰富多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赵素兰 《现代语文》2006,(10):70-71
许多写人叙事的散文,都是从正面切入人物的形貌心态和性格特点,都是以大量篇幅对人物作逼真动人的正面叙描,在那些融合着亲身体验的描述中寄寓着深切的感情,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朱自清的《背影》、《给亡妇》,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巴金的《怀念萧珊》等散文佳作。  相似文献   

17.
面对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深刻的断裂,传统艺术理论在许多基本问题上已经失效,而20世纪各种艺术理论也不能对此给出一种全面的、统一的解释。如何才能产生一种新的具有解释力的艺术理论呢?董志强教授在《消解与重构:艺术作品的本质》(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中指出:我们必须有一种本体论和方法论视野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红旗谱》与《白鹿原》分别是"文革"前十七年和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之一,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两部作品的题材范围相近,都是描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生活。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审视历史的艺术视角、表现生活所遵循的艺术原则不同,因此作品的艺术面貌和达到的艺术水准也存在着差异,表现出我国当代文学两个时期不同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19.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的传统篇目,邱少云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暴露部队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课文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从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以来,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一直经久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唐代诗人那爱国忧民的情怀,战争年代中那激昂奋进、催人斗志的革命诗篇,曾教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习者。诗歌作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丽遗产,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