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体验式教学是在教学中通过各种体验形式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课文内容,领悟做人的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教师要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自主体验的机会。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王徽 《考试周刊》2014,(37):185-185
正自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并在这一过程中觉得当班主任的累最主要是心累。看到曾经是自己班的学生路过时,当做没有看见我这个老师;看到以前和自己很亲近的学生,距我于千里之外;看到学生的空间里提到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其中没有我……我感觉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真的很失败。看到有些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那么融洽,我时常很羡慕,其实我也很想亲近学生,可我又怕这样会在学生面前没有了威信,导致班级越来越难管理。一直都在矛盾的深渊中痛苦挣扎、  相似文献   

3.
李耀红 《教师》2013,(6):22-22
有些教几十年的老教师一谈起自己带班的经验总是把抓"差生"(学习和思想纪律差的学生)这一点例为首条,认为自己一天的班务工作主要就是盯紧那几个差生,保证班内一天平安无事就是做好了班级管理工作。我认为这是教条式地理解"水桶理论"的结果,只看到短板一面,没看到裂缝。桶子能装多少水,取决的因素还要看缝隙的大小。因此,作为一个班主任其主要任务不仅是要补齐那几块短了的木板,  相似文献   

4.
你是天才吗     
我常常在想天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天才?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巨匠,还是像比尔·盖茨那样的商界大亨?最近我在书上看到一个"天才测试",这让我对天才有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我是数学老师,喜欢用数字说明问题,于是我就用统计图给学生绘制了一面能看到自己学习习惯的镜子,在这面镜子前,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是努力了还是松懈了,从而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6.
<正>什么是适合学生的德育?我的理解是用学生自己演绎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故事,通过蕴含着教育力量的活动载体去浸润学生心田的教育。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认为探寻适合学生的德育,就得从"协助"学生演绎好自己的故事入手。如果能"协助"学生演绎好能释放乐学、向善等正能量的故事,让学生在自己的故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觉感悟、自  相似文献   

7.
你是天才吗     
《小读者》2008,(3)
我常常在想天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天才?是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巨匠吗?还是像比尔·盖茨那样的电脑奇才?最近我在书上看到了一个"天才测试",这让我对天才有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学生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接受教师的说教,面对班主任的谆谆教诲,学生已经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针对这一类学生,教师应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尝试着去理解教师的意愿、理解学习的目的、理解自己的行为并明辨是非黑白,而不能一味地指责和谩骂。  相似文献   

9.
"做最好的我"是我校的核心价值选择,每个人对于"做最好的我"都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追求成功、追求卓越可以体现出"最好的我",但是能够从失败中走出来,从错误中走向成功同样也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基于这一理解,我认为,课堂应该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学生在失败、错误中也能一步步走向成功.那么,如何把"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这一理念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并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体现我校"做最好的我"的价值选择呢?这需要我们老师有一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心.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节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是有关"父母的权利和义务"。为了使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入,我发起了一个讨论"请大家讲述一件父母为我所做的印象最深刻的事。"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有的讲父母总是把新鲜的饭菜、水果让给他吃,自己吃隔夜的;有的讲晚上做作业时父母尽量守在他身边,尽管他们自己已很累了等。由于学生们的发言与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相吻合,因此我感到很满意。然而,意  相似文献   

11.
<正>我问自己所教的五年级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读后感吗?"学生的回答直截了当:"读后感就是你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写下的理解与感受。"学生的回答令我兴奋,因为我对读后感的理解跟他们近乎一致。可当我再问他们:"你们能写出一篇篇好的读后感吗?"孩子们却不作声了。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同学们,你们也不用畏惧。汪老师在琢磨如何教自己的学生写"读后感"后,  相似文献   

12.
金源萍 《学子》2013,(5):95
不经意间,在一个"全国班主任成长研究会"的QQ群里看到了"无痕教育"这个词,后来又在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书里明白,那个"痕"的意思,是主张教育是一种"潜"教育,就是不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是在教育他,即"润物细无声"。可是,或许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总是与自我经历相关,我看到它的那一刹那,第一念头却是"没有伤痕的教育",于是,就想根据自己班主任工作的过往经历,写了下面的文字。在班主任工作生涯里,以及许多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反馈意见里,我  相似文献   

13.
在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中有两种"平均"问题,让学生头痛,感到难以理解。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在教学中成功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两种问题。  相似文献   

14.
师生平等对话(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是课程改革中的"要素词"。我们该怎样理解"对话"?我们在课堂上和学生呈现的对话样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对话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说实在的,前几年,自己也经常用这个"语词",但并没有好好理解"对话"的真正含义,感觉很时髦,与课改俱进嘛。我相信,大多老师也一定和我一样,只要看到一个课改标记的"语词",二话不说,就"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15.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句话我最初是从一本书上看到的,可是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则是在我经历了一件事情之后。  相似文献   

16.
学校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的心情也经历了几次变化。首先是向往、渴望——渴望自己也能这么给学生上课;渴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不光是学会了知识,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各种能力,如交际能力、表达能力;渴望自己的课堂真正能实现和达到以学生为真正意义的主体,改变以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记得有这样一句教育箴言:"我听到过,过眼烟云;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了,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如果孩子们问我"鸡蛋里面是什么样的?"要是以前,我会马上回答":里面有蛋白、蛋黄等等。"  相似文献   

17.
数学作业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对学生的数学作业总是很认真地批阅,每次看到书写工整、正确率高的作业,总是令人心旷神怡。学生作业完成得好,说明我讲的知识,学生们都能接受、理解并能解决问题了,我满心欢喜,这是好事啊。可是,一次单元小测验的结果,让我傻眼了,多次出现在平时作业中的知识点,班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都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询问了同年级的几位老师,谁知他们也一致抱怨:"这些题目,平时都做过好多次了……"我寻思着,或许这是他们作业"伪完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正>曾在一篇教育杂志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会不停地问自己,你究竟能给与你的学生什么?我深知自己的平凡,可是我知道自己面对学生,有真的欢喜与拥抱。我知道我爱他们,我会尽心地为孩子抹上一层亮丽的人生底色。"这也是我千万次追问自己的心声与答案。在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觉和这一届新接手的43个可爱的孩子已共同度过了近一年的时光。时间仿佛有脚,和一我起赛跑,在互相追逐中,我和我的学生在课  相似文献   

19.
作为高三任课教师,我觉得我们不但要看重学生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升入高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头脑想法单一,属于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类型,面对任何事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的,这属于学生自身的一种心理强迫症。作为教师,我可以理解为:作为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读罢熊培云先生的《自由在高处》,我对"自由"一词有了更多且更深层次的理解。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首先吸引我的是封面的插图,我承认我是第一次看到这张图,且从看到的第一眼就被震撼到了。这是一尊雕塑的素描,一人左手执凿,右手执锤,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出来。图下是易卜生先生富含哲理的名言——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是啊,自由在高处,也在平凡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