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既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又只能寓思想教育于课文的讲析之中。首先,从讲解课文中的词语入手,讲清课文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词语,丰富词汇,领会课文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
教学词语,首先要讲清词语的含义。词是由字组成的,我们虽然不能望文生义,机械地根据字义来探求词义(这里指合成词),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分析字义对于深入了解词义有一定帮助。有些词语,如果能从分析字义入手进行讲解,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永垂不朽”这一成语,讲解时如果只告诉儿童这是“指光辉的榜样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的意思,这还是不够的。因为“朽”、”垂”两字在这里的意义都与它们的本义有所不同,要讲透“永垂不朽”这个词,必须首先讲清“朽”和“垂”在这里的含义。“垂”,本意是“挂下来”,这里是“流传下去”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词语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大纲指出“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对于表述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教学中,我除教会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外,还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及认识它在课文中的作用。一、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许多词语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领会其确切含义。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孤立地讲解词语,而要把词语放到文章中引导学生去理解。如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卜文中的“折磨”一词时,我先让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联系描写“小萝卜头…  相似文献   

4.
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讲解课文脱离词句的问题。许多教师把课文中生僻的词语大都放在讲读课文之前去“扫除”,把难于理解的句子大都放在讲读课文之后去“练习”。因此,课文虽然讲过了,学生却往往还没有完全读懂弄通。一位四年级教师讲解《草船借箭》,一节课共提出十四个问题,其中十三个是关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们对教学环节进行解剖就会发现,无论是课文导入、背景介绍、课文分析、语言品味、迁移运用等多板块的展开,还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知识点的落实都需要“体验”这个要素的介入。下面结合课堂教学略作说明。1.在词语中学习体验。我们可以让学生把一篇课文中的词语整合起来去理解和应用,在合成运用中加深对词的体验和感知。这比学习单个词语的效果要好得多。陈钟梁老师在教《背景》第一段时是这么做的:先讲“祸不单行”、“奔丧”、“变卖典质”、“惨淡”、“赋闲”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根据意思默写词语,再让学生用有关词语复述课文。…  相似文献   

6.
——小八路平时还练刺刀……这样,使课文中带有推测意思的词语“一定”??“准”的意思变得非常明确,对小八路的“勇敢”??神也心领神会了. 教学时,还可这样进行引读,教师指图,学生??图,接着老师的话说下去:  相似文献   

7.
“光复”这个词,在《难忘的一课》里、先后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课文的开头部分(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一次是在课文的结尾部分(他指着礼堂两面墙上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说:“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学生自读课文之后,要老师讲一讲“光复”这个词语的意思。可是,  相似文献   

8.
1.讲清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含义。在教学“求近似数”以前,教师要用具体事例,说明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含义。例如,可列举本教室的25张课桌、49个同学、每个同学发了3本新书(一边列举,一边板书25、49、3)等,说明这些数,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数。接着,教师可请一个学生测量  相似文献   

9.
夸美纽斯曾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体验的时机和快乐。下面结合课堂教学略作说明。在词语中学习体验。我们可以让学生把一篇课文中的词语整合起来的词语去理解和应用,在合成运用中加深对词的体验和感知。如陈钟梁老师在教《背影》第一段时是这么做的:先讲“祸不单行”、“奔丧”、“变卖典质”、“惨淡”、“赋闲”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根据意思默写词语,再让学生用有关词语复述课文。这样依托课文内容,不仅时间利用率比较高,积累了词语,而且让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体验了作者的心境,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相似文献   

10.
[案例]前几天听一位教师讲《剪枝的学问》一课 ,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检查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再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尔后 ,他分别请5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 ,在学生读到相应的自然段时 ,教师把“满怀好奇”一词板书在黑板上 ,并告诉学生这是文章中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又提醒学生下文还有一些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在听其他同学读课文时注意把它们找出来。课文读完 ,学生也分别找到了其他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教师也一一把它们板书在黑…  相似文献   

11.
听了斯霞老师教的《江姐》一课以后,有一个鲜明的感觉,那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斯霞老师能自始至终扣紧课文,讲深讲透课文的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切实地指导学生进行巩固基础知识的基本训练。在教学中,斯霞老帅还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该咬文嚼字细讲的就细讲,能简单扼要略讲的就略讲,不是—般对待。譬如生字词的教学,斯霞老师就是从学生的知识实际出发来处理的。如“万籁俱寂”一词,学生是很陌生的,她就先用师生谈话的力法,逐字分析,给学生以充分理解的机会,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讲解它的意义,对其中笔划比较复杂的生字“籁”,还作了书写指导,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而对偎、悸等生字,因学生容易理解,她就不多费口舌。因此,所化的时间不多,而学生却理解和掌握了。讲读分析也是这样。在《江姐》一课的讲读分析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外加什么词语、思想去“丰富”学生的词汇,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老老实实地根据课文本身提供的语言材料,根据课文本身体现的教育精神,深入细致地进行教学。例如,她在分析讲解“她没哭,嘴唇微微抖动”一句时,不是抽象地讲这句话表现了江姐怎样的优秀品质,而是通过这句里一字一词所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仔细研究了  相似文献   

12.
词语是构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厦的基石。离开了词语的教学,是无法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的。抓住字词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语是语文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词语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当前的课堂实践对词语的教学还存在以词语解词语的现象。那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呢?一、追本溯源—让词义理解更实在 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现在,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对词义往往是讲解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去查词典。这样,学生无疑是在被动地接受一个词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对词语进行追本溯源,从而让词义教学更实在。例如,对《推敲》一文中的“推敲”一词教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师:这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推敲”。谁来说一说“推”和“敲”各是什么意思?生:“推”和“敲”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师:也就是说这一篇课文写的是关于“推门”或者“敲门”的事情了?生:不是的。师:那是什么意思呢?“推”和“敲”就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呀?生:“推敲”是表示一个人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是吗?那么和“推”“敲”原来的意思完全不相同了呀。生:我听爸爸讲过贾岛在作一首诗时的故事。贾岛对“僧推月下门”一句想了很久,到底应该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总是想不通。这就是“推敲”这一个词语的来历,表示的是人们对文字的再三斟酌的意思。师:你知道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课文。  相似文献   

13.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加强词语教学是当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必要措施.现在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实践情况和初步体会.一、讲解词语要注意联系课文.讲解词语最基本的方法是给词语下定义.但如果光下定义,脱离了课文,对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与运用词语都没有好处.比如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糟得很’和‘好得很’”一节里有“满城风雨”一词.我第一次教这一课时,就光给这个词下了“比喻某一件事情传播很广,引起轰动,到处议论纷纷”的定义.我以为这个定义已说得清清楚楚,无需多讲了;可是当我出了包括“满城风雨”在内的几个词让学生作一次写一段话练习时,从一个小组统计,有不少学生对这个词语没有掌握或没有完全掌握.这一情况引起了我的深思,原来是在讲解词语时脱离了课文,没有通过词语把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的农民运动的伟大力量和重大影响揭示出来,而是就词语讲词语.吸取了这一次的教训,在第二次教这一课时,我把“满城风雨”放到课文中进行讲解:正因为“一切帝国主  相似文献   

14.
一位老师在讲解小语九册26课《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大段开头四个自然段时,通过默读引导学生理解本段大意是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贫苦悲惨的生活后,立即要求学生自学这一段,划出课文中描写刻划小女孩贫苦悲惨生活的词句。学生自学后,纷纷举手,发言热烈,一下子讲了十几个有关的词句。面对同学们高昂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因势利导,从这么多词句中选出小女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一句中的“蜷着”一词加以分析讲解: 1.让学生读准“蜷”字的音,并在“蜷”字的“巳”部位用红笔标明,要求学生注意写法,再问学生“姥”字是什么意思,并想想“蜷”是一种怎样的形态,“蜷着腿缩成一团”说明什么。  相似文献   

15.
我们过去进行词语教学,光注意带有生字的词语,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语往往忽视。这类词语有的虽是熟字组成的,但是生词,有的虽是熟词,但有了新的含义,或者有独到的用法等等,如果脱离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孤立地讲解词义,那就会把词语讲“死”,学生也会感到没趣。为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运用词语,我们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例如:一、有些词语在课文中有了新义,我们就启发学生说出原来的含义,再结合上下文体会新义。《你们想错了》一文中有“方志敏同志淡淡地说”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课本中编选的课文有“讲读”和“阅读”两种,过去我把这两种课文同等对待,都进行“精细讲解”,这样费时多而效果又不好,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据了解,有的学校,为了节约课时,碰上阅读课文又干脆不上,甩在一边,走向另一个极端。本学期以来,我认真思考了“阅读课”应该怎样教,以及讲读课与阅读课教学方法的区别究竟在哪里的问题。讲读课以“讲”为主,要有讲有读。讲是讲清字,词、句,以分析课文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除了老师精讲以外,还要让学生有充分朗读的机会。阅读课以“阅”为主,重点摆在“阅”字上,主要是让学生预习和自学,教师进行辅导;  相似文献   

17.
张礼 《学周刊C版》2011,(1):58-59
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读书少的现象,这种“以讲代读”“讲深讲透”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新课程教材把原教材中的“讲读课文”改为“精读课文”。从“讲读”到“精读”,虽一字之差,但含义深刻,需要我们深入体会。教师如果不转变观念、改进方法,仍旧穿新鞋走老路的话,那么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无法提高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更无法谈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预习作为学习课文的一个环节,已成为传统。教师教学一篇课文之前少不了布置一些预习作业,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能获取知识,也方便讲授新课。事实上,许多教师只把“预习”当作“过桥”,流于形式,其要求大同小异或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觉得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乏味单调,不过如此,兴趣消减,应付了之。一些学生为了赢得上课时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预习时勤于查找参考书和复习资料,那些字词解释、段落意思、句子含义、中心内容等等一概信手拈来,毫不费劲,违背了预习初衷。近期,我常常思考这一“千年陈规”,总觉得预习除了上述人为弊端,…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会找出学生的一大堆毛病:上课爱说话、经常和同学闹矛盾、不写作业、逃学等等,而且大部分老师把教育的精力放在让学生如何改掉这些毛病上。通常的做法是:发现学生的“毛病”后,进行严厉训斥,而且批评得学生一无是处,直到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肯罢休。其实,我们这样做是很不科学的。由此,我想起在《智慧背囊》里读过的一个故事:在非洲加纳的库马西寄宿学校,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他先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20.
常桂萍 《广西教育》2011,(19):33-33
案例:上过学前班的老师都知道,俊是坐不住、讲不听的调皮学生,一上课就满教室溜达,有时甚至溜到教室外面玩,谁讲都不听。此外,俊还有许多不良习惯:上课时把鞋脱了,把脚放到凳子上或伸进抽屉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