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政党制度又称政党政治,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对中国政党的结构功能分析,认识到政党制度与党员、组织、代议机构和国家法规等联系紧密。此外,政党还具有整合、稳定与政治民主功能。为了使中国政党间协商机制保持常态化、制度化,提高政党生态的净生产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建设中国政党生态政治:加强政党自身建设,构建和谐党际关系;健全政党组织建设,扩大民主政治参与;借鉴国外经验教训,提升政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第一。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在全党树立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新理念。更新观念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前提。要破除旧的传统观念,在全党树立与建设学习型政党相适应的新理念。一是树立学习是个人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党的事业进步和发展需要的理念。进入20世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提出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实现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政党。通过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政党来引导整个社会向学习型迈进,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21世纪的中国应处处成为人人皆学之邦”的伟大构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笔者认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最基本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学习型政党的概念入手,层层分析,提出了学习型政党应具有的七个基本特点,对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进行学习型组织的尝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政党的民主功能及其中西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政治权力的中心、代议制民主的关键,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操作者和主导者;政党制度文明与政治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政党与政党制度建设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切入点。但是,由于政党-国家-社会关系不同,中西政党制度与政党功能也有所不同。同西方国家的执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承担的责任重大得多,同政府、社会的联系密切得多,不但肩负着政治领导职能,还肩负着执政职能,对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执政成败负总责。我们要正视中西政党与政党制度的特点与功能差异,坚持正确的民主政治观与制度衡量标准,避免在政党与政党制度问题上的"简单化"或"趋同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的结构和特殊的功能,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必须注重开发这项制度的潜在功能,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保持自身利益结构功能同外部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构政党文化来加强党的建设,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新思路。受制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性质和任务,依据文化发展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建构必须遵循主导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我国面临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政治文明建设将逐步深入展开,加强各政党的建设至关重要。各政党确立好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定位,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加强自身建设,寻求新的执政参政的实现形式,切实加强多党合作,意义非同小可。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其特色在于 ,一党领导、多党合作 ;一党执政、多党参政。这一政党制度充分适应我国经济基础 ,促进生产力发展 ,能够有效拓展社会参与渠道 ,最大限度地整合政治资源 ,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创生带有两个明显的表象特征:第一,它不是从议会内部演生而来,而是以反政府的面目出现,属于传统体制之外的“外源生”政党组织。这一特点决定了党的组织结构必须建立在高度一体化的基础之上,并辅之以刚性组织纪律,以便发挥其作用;第二,它的建立和发展借助了两种外在支持力量:一为共产国际的原则指导,二为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平台。这两种力量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展所施加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其积极的一面就是缩短了组织的创生过程,并加快了发展进度;其消极的一面就是弱化了政党领袖和组织的权威性与自主性,从而导致政党内部党员个体组织效忠意识一定程度的削弱。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依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构建其组织结构,使其制度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居于中国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注重党的哲学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哲学依据,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加强党的哲学建设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全党,加强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育。必须加强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的自觉性,始终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必须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着各种考验和挑战,究其原因:一是党的执政制度和体制不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二是党的执政主体,即全体党员,尤其是部分领导干部自身“五种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加强民主监督;实行“民评官”的官员评价机制;加强党的执政制度和执政体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执政主体的“五种能力”等,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有一套独特的政治优势 ,这是我们党能够成为“三个代表”的政治资本。保持与发挥好这套优势是当前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但因为政治优势是党安身立命的资本 ,而且因为当前党的政治优势正受到来自方方面面因素的干扰和挑战。排除干扰 ,战胜挑战 ,充分发挥好政治优势 ,我们党才有远大的前途。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传统不同,政治合法性的来源也不尽相同。从政治发展的经验来看,政治合法性存在一个结构优化问题,只有不断能够促使合法性优化的政权,才能为政治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1989年的罗马尼亚事件中,西方国家就曾通过卫星电视转播,将所谓“罗马尼亚国家部队大肆屠杀群众”和“死难者尸体难以计数”的电视画面向罗境内播放。这些报道,大大激化了罗马尼亚政府与国民的矛盾,对推翻齐奥  相似文献   

16.
韩非在其人人皆自利、自为的人性论基础上,强调"世异事异""事异备变"的变法主张。韩非的政治哲学是建立在道、理和德相应的形而上学基础上的。"道"为让万物之所以存在和变化的自然客观规律(准确地说,即"道"具有自然本性、经验和功用意义);而"理"则是具有功利色彩的万物各自的特殊规律,并且它是"道"的可认识性、可言说性和可操作性的外在表现;"德"(得)即万物普遍的实得道理,从而形成事物固有的本质。韩非综合吸收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的思想,创建了其法、术、势三者相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在这三者形成的有机共同体中,法是核心,而术、势则为两个辅翼。韩非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功过在历史与现实层面都得到了评论。  相似文献   

17.
对政党理念的知识考古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对政党概念的形式,政党的原始属性,政党产生的根源等政党理论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人们对政党概念的准确理解,“政党”(party)这一政治概念的形成,与它从拉丁文词源“pars”进入英语世界和政治语言世界前后的演变有很大关联,拉丁文“pars”的基本含义有二:一为“部分”,一为“分开,分歧,歧异”。有关政党理念的一系列问题,正是围绕着这个基本含义沿着两个不同的路径演化和展开的。它留下的问题直到今天仍是人们思考政党理论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本文认为,政党的部分与全体,分歧与一致的矛盾统一体,政党的这种基本属性是客观全面估价政党的作用时所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物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为生产力的桎梏。”政治上层建筑既不能超前于经济发展 ,也不能滞后于经济发展 ,而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其发展。这就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当前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再也不能缓行 ,再也不能“过敏” ,再也不能向后推。否则 ,我国现有政治体制不但…  相似文献   

19.
发端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与源自于古希腊的西方政治思想是最重要的两种思想传统,而构成这两种思想传统核心的恰恰是政治哲学.作为政治价值观念的源泉,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规范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过程.优良的社会生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现代人仍然面对着古代思想家曾经面对的思想主题,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政治发展的区域特征或差异突出,主要表现为区域政治制度两制化、管理制度多层次、地区发展不平衡。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由于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协调与整合。首先,进行理论创新,积极探索区域政治发展的新规律;其次,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一定区域政治发展先行、逐步推进;再次要注意政治发展的区域间协调和整合,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