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有机碳、有机碳同位素、饱和烃GC-MS等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重点对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和上三叠统黄山街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综合分析了其有机质的母质来源、沉积环境、有机质演化程度等方面信息。结果显示,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属于较好质量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是Ⅱ_2和Ⅲ型,中上三叠统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具有较高的Pr/Ph值(0.43~4.76),伽马蜡烷指数相对较低,三环萜烷丰度明显低于藿烷,这些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反应为淡水-微咸水沉积环境;正构烷烃的分布和较高含量的C_(29)甾烷显示沉积有机质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并有部分低等水生生物输入;C_(29)20S/(20S+20R)、C_(29)ββ/(αα+ββ)、Ts/(Ts+Tm)和C_(30)βα-莫烷/C_(30)αβ-藿烷等参数表明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演化阶段,并未开始大量生烃。  相似文献   

2.
生物标志化合物(或称分子化石)系指地质体中产出的特征有机化合物。由于它们具有生物体化合物的基本分子骨架,而能提供生物输入、沉积环境与成岩变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已在国内外石油勘探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如进行原油对比、油源对比,有机质成熟度的判别、确定母质类型与生物输入源、生物降解油与重油研究,以及探讨石油的原生运移等,从而成为当代有机地球化学的重要生长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成烃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和渗透,以及从分子水平和机理上探索生化大分子转化成烃类等有机分子的规律,是现代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我国在新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检出、结构确定和应用,藻类等微生物热模拟成烃实验的分子演化分析,生物化学降解,低熟原油成因及分子演化研究等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反映了我国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和良好势头。开展微生物成烃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即从分子水平上跟踪细胞中的生物化学大分子向有机大分子的转变和演化,再结合和对比原油和生油岩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不但可以为认识原油和生油岩有机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化提供基础,也可为判识油气藏的母质来源、生物输入模式、热演化趋势及成熟度、油源对比和成烃机理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海上溢油的环境化学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军 《科协论坛》2008,(1):60-61
石油是一种复杂的多组分均质混合物,其主要组分为烃类(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其次是数量不多但很有意义的非烃组分(如含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胶质和沥青质等).本文对海上溢油的环境化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汝强  林武  周丽 《内江科技》2012,(2):117+189
通过对柴东地区中侏罗统油页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成熟度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表明,中侏罗统油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以Ⅰ-Ⅱ型为主,处于低熟一成熟热演化阶段,具有较大的生油潜力,综合评价为好烃源岩。油页岩具有低Pr/Ph高C27规则甾烷含量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反映油页岩沉积时为较还原的沉积环境,以低等水生生源为主要母质来源,而沉积环境和母源是油页岩具有较高丰度和较好有机质类型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内江科技》2015,(12):69-70
本文通过中马格达雷纳盆地早白垩Simiti层实验样品分析结果,从烃源岩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角度,对该层进行地化特征综合评价,认为该层是有效烃源岩;烃源岩有机质生源构成为陆源高等植物和水生生物;且沉积环境为盐度小、弱氧化的浅海环境。为该区域Simiti层的成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沙南断块紧临阜康坳陷,石油地质条件优越,长期处于较高部位,构造位置有利,是一个十分有潜力的油气勘探区带,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对比沙南断块油-源的碳同位素、族组分、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特征,分析了沙南断块油气来源。  相似文献   

8.
闫红星 《科技通报》2021,37(4):6-9,56
以原油全烃气相色谱分析技术为工具,从正构烷烃和轻烃化合物两方面对大民屯凹陷高凝油进行成熟度、沉积环境、母质类型等方面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正构烷烃分析认为高凝油为后峰单峰型分布,碳数范围大,主峰碳大,略呈奇碳优势,轻重比(∑nC21-/∑nC22+)在0.79~0.91之间,姥植比(Pr/Ph)介于1.49~2.28,高...  相似文献   

9.
《大众科技》2007,(11):8-8
美国科学家使用同位素示踪法和生物标志化合物使许多婴儿和少年中存在的遗传性新陈代谢失调更易被检测出,比目前的检测方法效率提高100倍以上。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3,(2):163-166
于心科 男 30岁 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获硕士学位.现为该所副研究员.从事地球化学研究.在美国南佛罗里达盆地的原油和油源岩中发现了一系列新生物标志化合物,提出该组化合物具有揭示古沉积环境和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的作用;找到了各种大气甲烷源向大气排放甲烷的动力学机制;通过对云南腾冲地区温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获得了地球原始气体CH_4、~3He等的同位素证据,为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