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颠覆性技术可能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是提升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利器”。通过对近5年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研究文献的梳理,归纳国内外学者关于颠覆性技术特征、颠覆性技术识别和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为颠覆性技术的识别和培育提供参考与借鉴。重点运用文献调研的分析方法,总结5类颠覆性技术识别和预测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局限性。结果表明,基于模型测度的分析方法、基于多维指标评估框架的分析方法和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方法仍然是颠覆性技术识别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基于大数据关联挖掘分析的方法开始被应用到颠覆性技术的识别中。由于颠覆性技术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未来应更多地考虑基于创新全过程,探索对颠覆性技术进行动态、分类识别。  相似文献   

2.
指出机构学术型专利的识别是在对人名进行计算机匹配的基础上,对机构的专利产出和论文产出进行关联的识别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综述机构学术型专利识别方法的当前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基于关键词检索、匹配列举以及关系数据库3种方法,通过分析3种方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识别机构学术型专利的步骤,认为建立关系数据库的方法综合了前两种方法的优势,能够大规模定期更新作者名单,并在德国大学的实证中成功实施,可为未来其他国家开展学术型专利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术界与产业界在公知公用专利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相当欠缺,政府对"公知公用"专利技术的推广也存在缺位。本文在深入剖析"公知公用"专利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政府在推广"公知公用"专利技术的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金柱  施佳璐  章成志 《情报学报》2023,(10):1251-1264
专利技术互补性作为各类组织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参考,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回顾了技术互补性概念的发展沿革,从产业/行业分类、专利分类、专利引用关系以及专利内容特征关联四个角度归纳其测度方法,最后综述专利技术互补性的多种应用。基于此,总结形成专利技术互补性的概念内涵,发现相关研究主要利用专利分类或专利引用网络来形成技术互补测度指标和方法,并主要应用于创新绩效因素判定、企业并购决策制定以及潜在合作伙伴发现等。未来,建议继续细化和具体化技术互补性概念,综合利用专利文本、图表、市场信息等多模异构数据,设计细粒度定量测度指标,引入深度学习等方法,提升专利技术互补测度的准确性,进一步拓宽专利技术互补性的应用范围,提升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因特网上的专利技术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专利技术相关性研究对专利分析、专利管理等意义重大。综述专利技术相关性研究的典型方法,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 在界定专利技术相关性概念的基础上,对专利技术相似性和专利技术互补性的研究方法进行调研、归纳与分析,评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结果/结论] 专利技术相似性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基于专利分类、专利引证和文本挖掘3种,且各自有其优势和局限;当前专利技术互补性研究比较薄弱,研究方法有待丰富;专利技术相似性和互补性的协同研究不足;专利技术相关性的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7.
TRIZ作为一种创新方法理论,其面向宏观分析的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和面向微观分析的技术矛盾创新原理在专利技术路线图的制定中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TRIZ理论制定了车用儿童安全座椅的靠头调节技术的专利技术路线图,分析并预测了该技术目前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就具体的专利引证实例给出了专利规避和改进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研究高校可转移专利的识别,对于提高专利推送质量,促进高校科研与社会经济的对接具有积极意义.[方法/过程]首先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检验并确定可量化专利识别指标,并结合贝叶斯理论对高校可转移专利进行初步筛选;然后使用复相关系数-变异系数组合赋权法计算各识别指标权重,并计算剩余专利的加权综合转移概率;最后依照综合...  相似文献   

9.
专利技术再创新及其查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意识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薄弱,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现状,提出有必要开展专利技术再创新,从而在已有专利基础上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介绍日本和国内开展专利技术再创新的情况,特别介绍该专项在上海的开展情况,从查新角度对专利技术再创新的查新与一般查新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并介绍项查新具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专利技术再创新项目查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了专利技术再创新项目查新的关键要素,重点讨论了查新结论的撰写,并对提高专利技术再创新项目查新的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专利资源量化分析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全红  张志辉 《情报学报》2007,26(1):134-140
专利文献作为法律文件和技术资料的作用已为人们所熟知,但通过对专利资源进行量化分析以判断技术发展水平、预测技术发展趋势、评估技术创新能力、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等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推进此项工作的深入进行,本文从不同层面分析了专利的资源价值,总结了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动态,归纳了国际常用的专利资源量化数据指标及分析方法,并给出了促进该项研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对现有识别技术转移潜力的专利分析方法及制约技术转移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的同时,为今后有效识别具有转移潜力的专利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过程] 针对专利分析方法在技术转移中的应用现状,重点从国内外识别技术转移潜力的分析方法的相关成果以及制约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方面进行综述。[结果/结论] 现有识别技术转移潜力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专利引文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二元语义分析法和TRIZ分析方法等。这些方法均处于探索阶段。而制约专利技术转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专利价值或专利质量。未来识别技术转移潜力分析方法的研究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分析专利转移的直接影响因素及其实际影响效果;研究企业与大学专利转移行为的差异性;建立有效识别技术转移潜力的综合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3.
从创新的概念出发,简要介绍技术创新的出现和发展,并从专利制度和专利信息两个视角对专利进行梳理。重点对技术创新和专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专利制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利用专利信息测度技术创新的优劣势和可靠性分析,以及从技术创新的四大维度(规模、质量、效率和环境)构建专利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专利文献与企业的专利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表述了专利文献的特征,依据大量的实例充分论述了专利文献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由此引出企业应制定专利战略的论点。并提出了企业应善于利用制定进攻和防守的专利战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将闭频繁项集挖掘技术应用于专利文本,进而分析技术的演化发展趋势,从微观层次描绘既定领域中主要的技术发展脉络。[方法/过程] 在进行闭频繁项集挖掘过程中,以专利文本的术语为事务、术语中的单词作为项,继而使用闭频繁项集之间的关联规则建立起术语层次网络,最后以术语层次网络为依托创建技术路线图。[结果/结论] 实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应用于硬盘驱动器磁头领域,能够刻画出不同术语的融合、派生过程,从而描绘出更加符合技术演化真实情况的技术路线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采用hLDA从专利语料库中抽取层次主题,以描述隐藏在专利文本中的技术结构,并基于层次主题随时间变化情况进行技术演化分析。[方法/过程] 从专利术语中获取闭频繁项集,并基于此建立关联规则网络来度量术语的重要性和术语间语义关系强弱,进而对语料库进行重构,并对不同时间片段的专利集合进行层次主题结构抽取。[结果/结论] 将本方法应用于硬盘驱动器磁头领域的专利数据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可行和有效的技术演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娴  方曙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0):140-148
[目的/意义] 对现有专利引用网络主路径方法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梳理,为今后应用该方法解决技术演化进程中的关键性专利技术识别和主流线索提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过程] 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成果,从算法研究、应用研究、方法优化扩展研究三个方面总结现有研究内容与特点,分析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探讨未来研究发展方向。[结果/结论] 当前研究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对路径发展驱动力的多元性与系统性揭示不够、忽视不同引证关系对路径演化的影响差异性、对演化的动态性关注不足、多主路径方法本质上仍属单目标搜索。未来研究将关注以下几个方向:对算法思想进行实质性与创新性拓展、更强调动态性与未来预测性、优化计算效率以增强适用性与实用性、发挥专利引用主路径在产业化扩散研究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8.
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7):145-152
[目的/意义]通过对国内外颠覆性技术概念和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进行文献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颠覆性技术识别可能的研究视角。[方法/过程]利用文献调研法归纳总结了6种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分析各种识别方法目前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结果/结论]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还存在一些弊端,如颠覆性技术分类不明确、特征定量化研究缺乏、现有识别方法中缺乏考虑技术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颠覆性技术特征研究,并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特征,并且加强从功效性特征数值突破和技术融合视角来识别颠覆性技术,同时,深入挖掘更细粒度的技术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