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政治活动家.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张謇:"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其实,讲到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更不能忘记张謇.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笔者认为,不仅是轻工业,在谈及中国近代教育时也不能忘记张謇这个闪亮的名字。胡适称他为“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因为他精心创办的大生集团以破产而告终,但从教育这个层面上说,他永远是个英雄,是中国教育史上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3.
<正>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笔者认为,不仅是轻工业,在谈及中国近代教育时也不能忘记张謇这个闪亮的名字。胡适称他为"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因为他精心创办的大生集团以破产而告终,但从教育这个层面上说,他永远是个英雄,是中国教育史上大写的人!从教育的视角来考察张謇,我们发现:首先,他是一个教育家;其次,他是一个出身科举的教育家;再次,他  相似文献   

4.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状元实业家.毛泽东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众所周知,办企业需要资金.状元办厂.也不能例外。张謇办厂的钱来自哪里呢?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五十年代曾经对工商界讲,中国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这是毛泽东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和奠基者极高的定论性评价。 张謇,字季直,晚号啬公。一八五三年生于江苏南通一个农民兼小商人的家庭,幼时聪颖,四岁能背诵几千字文。十六岁中秀才,后因家贫不得不出去谋生,初入江宁发审局。一八七六年去浦  相似文献   

6.
张謇师从张裕钊学习古文法始,张裕钊的学识、人品给张謇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淡薄功名利禄、爱国之心,对张謇的思想形成影响极深,为张謇的务实、进取奠定了思想基础;张謇的”父教育母实业”思想发扬了恩师的“讲求时务”的教育思想:张裕钊勤练书法的精神为张謇所学习,尤其是楷书上的指点,使张謇的书法终成大气。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回顾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曾说过我国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卢作孚是民生公司的创始人,其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卢作孚去世后,留下一纸遗书,上面写着":把家具还给民生公司。"这是1952年年初。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光是在海外就为新中国保存了两千余万美元的资产。如果按时下的价值计算,那就不是千万而  相似文献   

8.
《张季子九录·教育录》编年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季子九录&;#183;教育录》是研究张謇的教育思想和活动的重要史料。当初编辑之时,因疏于考证和校定,致使对一些文稿的成文时间注释失实。后《教育录》被整合进《张謇全集》,编年问题依然存在。2000年3月,张謇研究中心启动了对《张謇全集》的补遗和校定工作,但仍然存在错、讹、衍、夺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謇女子教育思想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超越,同时,其后期的教育思想对前期也有超越。张謇女子教育思想的主要源流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亦是其重要来源,张謇对二者兼收并蓄并进行整合,其女子教育思想呈现着既旧又新、既传统又现代的特征。张謇创办的各种女校,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体系的基础。其独特的女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方舟 《教育与职业》2005,(34):76-78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时说,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誊。”卢作孚先生不仅是一位爱国实业家,更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改革家.著名教育家,特别是在民众教育方面,卢先生可称之为民众教育的领军旗手。 黄炎培先生也曾将孟子的话题赠给卢作孚先生:“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光绪年间甲午恩科状元,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教育思想是深刻而丰富的,他的农业教育思想同样是丰富而深刻的。今天我们探讨研究张謇的农业教育思想,很有现实意义,对我们办好农业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借鉴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张謇师从张裕钊学习古文法始,张裕钊的学识、人品给张謇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淡薄功名利禄、爱国之心,对张謇的思想形成影响极深,为张謇的务实、进取奠定了思想基础;张謇的"父教育母实业"思想发扬了恩师的"讲求时务"的教育思想;张裕钊勤练书法的精神为张謇所学习,尤其是楷书上的指点,使张謇的书法终成大气.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张謇对中国近代教育的突出贡献,既体现在他们相似的教育活动上,也体现于他们不同的教育实践中。梁启超对“新民”教育观的打造,彰显出理性的光芒;张謇对近代南通教育体系的创立,凸现出实践的魅力。梁启超启蒙教育的全面开展,为国民性改造打开了一条通途;张謇实业教育的全面实施,为实业人才的培育树立了典范;梁启超转战全国,四处办学,显示出他兴学活动的广博特征;张謇立足南通,辐射东南.体现了他有序发展的办学思路。梁启超于理论上的引导和宣传,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启蒙家;张謇在实践中的创新和贡献,同样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实绩最显著的教育实践家。  相似文献   

14.
对张謇的研究从他在世时既已开始,尤其是近十年的研究更是成果丰硕。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张謇的政治思想和活动、经济思想和活动、教育思想和活动以及文化和慈善公益活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教育救国”又是张謇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张謇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传统教育、科考经历和晚清社会的剧烈变迁,以及他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共同构成了其“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张謇精神,将张謇故居、南通博物苑设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张謇教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有很多契合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应重点关注张謇教育思想和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在契合点,通过灵活运用张謇教育思想,点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实践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地位,与德、智、体、美四育相融相织,同步并举,构成五育协同育人的有机整体。文章分析当前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深入考察清末状元张謇的实践教育思想,总结张謇实践教育的成功经验,从中获得对当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张謇、蔡元培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謇和蔡元培都是我国近代名的教育思想家,但由于社会经历和认识角度不尽相同,他们在教育思想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他们都主张德、体、智全面发展,而蔡元培更强调美育和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性;在当时中国应优先发展哪一类教育方面,与张謇较多受日本影响主张当时中国应首先发展国民基础教育不同的是,蔡元培更多受德国影响,主张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在教育经费的筹措方面,蔡元培主要依靠政府,而张謇更强调要自己动手,通过兴办实业以挹注教育;在对学生的管理等方面,张謇强调要严格治校,而蔡元培则实行民主管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 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张謇,清末状元,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江苏南通人。早年入淮军吴长庆幕,参与军事机密,因才华横溢,深得吴长庆的青睐。 1881年4月,袁世凯也投入吴长庆军中。吴长庆命袁世凯在营中跟随张謇读书(此年张謇29岁,袁世凯23岁)。张謇以八股命题,袁世凯的文字芜秽,不能成篇。张謇批改其文往往无从下手,为此花费了不少精力。袁世凯虽然学识浅薄,但对老师尚算尊敬,张謇请  相似文献   

20.
《张謇教育文论选注》是教育史,它通过对张謇教育情怀、实践与思想的梳理、解释,呈现了南通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并且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情境和脉络;是教育学,它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彰显出张謇"村落主义"理念的伟大抱负和鲜明特色,也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的启迪;是教育家评传,它采用多种方式对张謇这位伟大教育家进行多视角的解读,让张謇可贵而独特的教育人格在对其文论的选注中站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