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学习和宣传西方教育科学理论,中国留美学生以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为阵地,采取多种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科学化运动。  相似文献   

2.
留美学生群体对中国近代科技的贡献,从19世纪80年代留美幼童归国时就开始了。他们各怀强烈的爱国情怀,以“科技救国”为己任,找到了积极促进中国科技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弘扬了科学精神,倡导并从事科技研究,培养科技人才,在此完整的意义上从广度和深度上传播了近代西方科技,推进了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成长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留美学生群体对中美文化交流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起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对我国近代留美学生的主要构成、文化背景、留学概况和归国服务等方面进行群体研究,以期探讨基本特征与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清末民初山东省留美学生群体进行归纳分析,从留美学生的籍贯、文化背景、就读美国大学三个方面对这一群体进行简要评价。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希望能归纳出近代山东留美学生群体的一些显著特点,完善对近代留美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美国大教育家孟禄来华调查中国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这一事件与留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留美学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国成立后至抗战前,在大学任教的留美归来的学者,秉承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积极创立新系科,编写新教材,组织科学学术团体,对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一份重要的国际教育档案———全球留美学生人数的增长与分布状况沈阳体育学院袁庆成沈阳大学张漪关键词美国国际教育留美学生1995年,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发表了《1993~1994年国际交流学者统计报告》,亦即此间在美外籍学生人数的报告,文字长达262页。这...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留美高潮的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美国退还庚款,但也应该看到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一主因。在留美高潮的到来之前,民间和官方已通过各种途径重开派遣留美学生之路,这为留美高潮的到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庚款留学开始后,晚清政府所组织的三次留美学生选拔考试,亦反映出近代中国转型的基本情形。就总体而论,留美高潮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密切关联的。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近代教育变迁进程中,留学生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又以赴美留学生起到的作用最为巨大.但假如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对留学生身份进行客观检视,留美学生不免处在二重转换的拉锯之中:留美生对于美国而言是旅居者;同时,由于长期的离乡背井使得他们对于故国又成为了陌生人.显然,对于留美学生身份双重二歧转换,需要从更为广阔的层面进行分析,剖析其中的过程与内在原因,从而为理解近代教育中西文化交流历史进程的特殊性路径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的竺可桢,是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更是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不仅在科学研究、科学教育和科学组织等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而且深刻地认识到倡兴科学与振兴中华之间的关系,致力于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和实践。在科学知识的宣传、推广,人才的培养以及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科学教育理念的提倡等诸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留美学生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留学运动从留学美国开始。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留美学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和中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日本侵华战争的炮火,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其中校领导、大部分院系领导和主要教授都是留美学生。他们学贯中西,砥柱中流,一方面以抗日救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为己任,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光大,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一方面以开放的眼光,传播西方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了中国现代一批炳彪史册的文化学术精英,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还以自由平等的现代意识,弘扬人类现代政治民主观念,不畏强权,维护人格尊严,推动了当时民主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最近,由河北大学谢长法教授著的《借鉴与融合:留美学生抗战前教育活动研究》一书,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充实而成的。作者选择留美学生在抗日战争前活动最广、影响最大的教育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丁文江不仅是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奠基者,而且是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一生致力于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和实践,主张以科学观念更新人们的思想,以科学精神作为指导人们行动的准则,强调科学在救亡图存中的决定作用,并身体力行地参与科学救国事业。为捍卫科学,他积极发起“科玄论战”。在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广、人才的培养以及科研机构的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尤其在地质调查所的创建和“中央研究院”的改革方面,成就颇大。他为近代中国培育了第一代地质人才,为近代中国科学事业尤其是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地质学界第一位将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结合起来的科学家。他用自己行动上的积极奋斗努力实践其毕生倡导的科学救国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任鸿隽在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发起人和组织者的作用;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包含三方面内容:追问"科学"为何物,科学的"源泉"在于"科学精神",科学的发展依赖科学研究;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及其实践活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科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是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  相似文献   

15.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期间,以罗家伦、蒋廷黻等为首的一群中国留美学生为了维护祖国的权益,自动组织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斗争。他们在华盛顿会议召开前筹划成立了中国留美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发表有关时局的文章,为中国外交代表团出谋划策;在会议期间随时关注会议状况,积极奔走联络,既监督又支持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活动,并组织了反对中日之间直接交涉山东问题的示威活动;在会议结束后,罗家伦等还对中国代表团的外交行动进行了全面的点评,分析其外交方针、对策方面的一系列失误,并指出了国人应采取的立场和态度。罗家伦等留美学生的国民外交行动表明:民族主义往往是大多数留学生应付种种危机的主要精神凭藉,他们的抗争行动体现出海外学子心系祖国、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民族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著名代表。他最早比较系统地将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理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介绍给中国人,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1897年10月他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通过该报进行维新宣传,直至1898年9月百日维新后报纸停刊,前后将近一年时间。这一时期,严复对报纸倾注了大量心血,使之与梁启超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南北呼应,成为北方宣传变法维新的主要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7.
台湾的留美学生是中国近代留学运动中的一部分。当时包括公教人员的进修、军官的培训,此类人员属短期性质,与学位无关。此外大多为学生赴美,分为自费、公费两类,都要参加“教育部”主办的留学考试。公费生通过留学考试以后,还要参加教育部门的讲习会,了解中国各方面情况,以便以后在国外作中外文化交流之用,还要呈缴学成归来的保证书。1950-1970年代,台湾赴美人员总数在25000人左右。到1971年,返台者2341人,1971-1981年,返台总数为19639人,其中大部分为学生。滞留未归的文科学生多数成为美国高校东方图书馆和东亚系的专职人员,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而理科学生基本上任教于教育机关及其他部门。回台的学生对台湾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起飞有较大贡献。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20多人;丁肇中、李远哲等获得诺贝尔奖。此期台湾留美政策有摇摆不定的缺点,留美学生过于重视理工,忽视人文。中国150多年的留学史以美国为中心,值得多加探讨。  相似文献   

18.
《教育杂志》是近代中国办刊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教育专业期刊。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杂志》的作者群体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包括作者来源及其地域分布的多元化,作者的年轻化和专业化,以及作者求学背景开始从以留日学生为主转变为以留美学生为主,等等。这些变化既体现了《教育杂志》编辑的主观努力,也是五四新文化思潮激荡、留美学生大量归国、新一代教育家崛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教育界话语权转移的客观反映。  相似文献   

19.
严复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论的先驱,独特的求学背景是其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基础。其以译书为媒介倡扬教育救国的思想,以“三民”教育为救国之纲领,以学习西学、开展科学教育为救国之良方。其教育救国思想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影响至深,对当今教育改革、“科教兴国”仍不失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1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留学教育史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对作为留学教育发展重要阶段之一的民国时期涉及较少.尤其是关于民国时期留美学生的研究,显得十分贫乏可喜的是,最近,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谢长法教授著的《借鉴与融合:留美学生抗战前教育活动研究》一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