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品德测评研究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品德测评研究中的问题与对策肖鸣政研究表明,品德测评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揭示当前品德测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对策,显然对于如何改进与加强品德测评的研究与实践,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品德的形成耍经过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过程,必须注重学生内化环节。那什么样的活动算是有效的,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呢?  相似文献   

3.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期待以有效的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促使其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优秀少年。将信息技术引入品德与社会课程可增加课堂的生动性与灵活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探究情境,促进知行统一。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由此入手分析,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浅谈农村“品德与社会”教学...  相似文献   

4.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应当把发展独立人格、和谐人格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将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对学生而言,习惯、道德发展与人格养成才是永恒的。这亦是我们小学品德课程所追求的核心教育价值。笔者与学生一同在教学实践中体悟“学习做人”,在探索“有效德育”的征途中破译了有效品德课堂密码——“生动”,即品德课堂教学应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5.
如何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这是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工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中共中央1994年8月31日专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研究表明品德测评既是品德素质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中心调节环节,又是开发与促进其它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了解与分析当前品德测评的改革趋向,对于有效发挥品德测评的功能以及德育方法的研究与改进,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量调研材料为依据,比较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当前品德测评方法改革的各种趋向,重点分析了教育化、客观化、区分化、效用化、综合化与现代化等六大趋向,为品德测评方法的深入研究与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课程资源是学生与课堂的信息沟通纽带,包括与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综合性课程。本文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阐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路,并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健 《学周刊C版》2011,(11):119-119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课程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有效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品德教研员,我想能够在孩子的记忆深处驻留的品德课堂,必然是有效的课堂。鉴于此,笔者建议,品德教师应把上出孩子们难忘的课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9.
OSL品德测评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实验肖鸣政一、问题与分析德育实践中,人们只把德育测评看作是一种评定管理手段,而忽视了其教育作用,把它排除在实际的德育方式方法之外。品德测评能否成为一种独立有效的德育方法呢?这是一个有待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1、品德测评是...  相似文献   

10.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是我校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组积极探索的课题。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引入和运用生态体验教育理念,能有效促进品德与社会学科生命教育的贯彻落实,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张兰珍 《小学生》2010,(11):37-38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现阶段情况看,教师对《品德与社会》中的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比较重视,但是我们在对如何触动学生情感,促发道德体验,激发行为内驱力方面做得不够,总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学生的自主性不够。只有走近社会、亲近生活和走进学生心灵,孩子有真情实感了,情真意切了,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是当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研究品德生活化数学的特点,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品德生活化教学的进程。由于“品德生活化”遵循的是儿童品德与生活这种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性,所以,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特点,也应该是儿童生活的特点与品德教学的特点的内在统一。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把真实性与仿造性、童趣性与教育性、自悟性与启发性、愉悦性与烦恼性的统一,视为小学品德生活化敦学最为显著的特征。下面,是我们教学研究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是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课堂,品德与社会是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师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导致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表现不够积极,教师评价不够及时。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持续低迷,课堂评价长期低效。面对如此窘境,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迫在眉睫,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实施有效评价刻不容缓。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简单论述了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学生品德评价方法的探讨─—品德评价的量表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陈红兵品德评价是教育评价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但却长期处于薄弱状态,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品德评价方法本身的不足。由于缺乏科学、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使实践中的品德评价受...  相似文献   

15.
真正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需要灵动。那么,如何促进品德课堂教学变得灵动有效呢?基于品德课程“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基本理念,从教材出发但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活”化教材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基于这样的认识,品德课堂教学设计可沿着将教材立体化、动态化以及开放化的思路来展开,从而切实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雷雨来...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品德认知提升与品德的理解内化。名人名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学生进行品德学习的有效载体。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名人名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背景,笔者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导入,明理与拓展环节中对名人名言运用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品德素质教育水平,教育部门加大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规划。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做出探讨,并就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进行了详细总结。  相似文献   

18.
韩进 《考试周刊》2015,(14):173
心理问题是学生品德问题的根源,目前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极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引发品德问题。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心理,用心理学方法认识学生品德问题,从调整学生心理入手塑造学生品德。  相似文献   

19.
张敏 《山东教育》2013,(Z1):99-100
新课程标准是实施品德有效教学的依据,围绕课程标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是实施品德教学的前提。在品德教学中,要以目标为灵魂,以活动为载体,以有效实现目标为追求,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一、立足新课标确立目标教学目标是实施品德教学的重要前提与保证,设计教学目标时,既要立足于课程标准,又要以学生的生活现实问题和可能变化的程度为基础,遵循儿童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是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其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讨、热爱生活的优良品德。因此,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