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
张炜、张承志、史铁生的创作追求在对人类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的基础上,超越了生命的孤独、焦虑和死亡。在物欲膨胀,精神匮乏的现实中,举起一面精神的旗帜,用理想和信念照亮困顿迷茫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浪漫主义文学的风格特征入手,剖析张承志前期小说理想主义主题的形成与实质性内涵,以及它在后期创作中的发展与变异。以《北方的河》为代表,张承志的早期创作是时代的产物;《金牧场》作为新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理想主义的本质内涵是浪漫主义的唯美人生论和唯美艺术论;而《心灵史》之后的大量的散文创作实际上已越出了“美文”的疆界,显示了张承志的思想来源之复杂混乱。但它毕竞是独特的,与时代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草原是张承志文学生涯的诱因和温床,是他创作的摇篮。张承志的草原系列小说始终洋溢着对草原母亲、草原人民的爱。因成功地运用和借鉴了优美的民歌,其草原系列小说别有一番真挚、感伤而又深邃的韵味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余蕾 《文教资料》2007,(24):103-106
唯美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纯美的艺术形式营构、对自我人性的充分肯定和对世俗的睥睨对抗。张承志的小说创作,以其诗画美与音乐美交融的艺术形式、张扬完满人性和疏离世俗人生的生命态度,与唯美主义创作理念不期而遇,体现出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但是他的这种倾向又不同于西方和中国二三十年代的唯美主义,他没有表现颓废、享乐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对人性、人道的追求以及对生命、自然的热爱。这些都使得他具有一种超然的气质。  相似文献   

5.
郑桂 《现代语文》2006,(3):60-61
在中国当代坛上,张承志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在大众化盛嚣尘上,精英化彷徨犹豫,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流行之际,他选择做一个体制外的自由作家,并明确宣称皈依宗教。80年代以来,试图在学上作超越性努力的代表性作家当数张炜、史铁生、北村、张承志等,而张承志无疑是最富有异端色彩的一位。在日益世俗化的现实生活里,张承志真实地感觉到落寞的孤寂,感觉到茫然无所适从的困惑,感觉到精神无家可归的苦痛,但他并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观念和作家立场,仍然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精神世界里寻找自己的人生支柱——信仰。从1984年张承志走进大西北到1990年《心灵史》的完成,经过六年脱胎换骨的改变,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成为了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张承志所表现出来的狂热的宗教献身精神和毫无保留的情感投入,给读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要探讨张承志创作世界的秘密,必须从分析他作为一名特殊的人——作者的人格结构、精神结构入手,从而挖掘出他成为众多作家中“这一个”的深层原因;本文借助西方心理分析学及精神分析学对艺术家、作品的分析方法,抵达张承志的意识深处。  相似文献   

7.
论述张承志创作中象征具有整体性、意蕴的多面性和神秘性等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考察张承志创作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我”。通过“我”作为旅人的不断成长过程,张承志创造出一种具有悲剧性崇高意味的人格。这种人格的核心内容是所谓“念想”。借助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作家传达出“希望是生命的本质”这一他的根本思想,同时也使作品笼罩上一层浓郁的形而上氛围和某种神秘主义意味。  相似文献   

9.
小说里抒写了张承志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但在这个时代却显得有些形单影只,孤掌难鸣,张承志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了他的孤愤。  相似文献   

10.
与前期的小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执着追求的崇高体验和慷慨激昂而又野性的力量相比,张承志后期的小说则更多的是在深入和沉潜民众在感受坚韧以及信仰的力量;通过对张承志前后两个创作表现对象的透视,力图揭示他是如何执着地在民问漫旅后皈依宗教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张承志是学者型的少数民族作家,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面独立的旗帜.张承志阅历丰富,学识渊博,经历独特。个性不羁,他的创作思想复杂多元,主要由热烈浪漫的理想主义,富于宗教意味的英雄主义和桀骜不羁的个人主义三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张承志的作品以其对于草原生活的描写显示出一种激情和活力。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张承志散文的分析,对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草原情绪作出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当代坛上,张承志、北村以他们作品中含有较多宗教因素而给中国当代学和当代人语境带来了一些新气象。不过,如果从“学性”的维度上去审视,他们的创作却似乎有着不少的弊端。本主要从宗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就两位作家的精神诉求对他们学创作的内在影响作了考察分析,从“学性”之维尽量客观地对他们的创作进行了评估,并就宗教与学的内在结合上提出了一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行走"和"边地"是有关张承志创作的两个关键词:前者是一种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行为,隐含着从背负家国天下的政治共同体到真我的追寻和皈依的心理转变;后者是他心理转变的空间场域,即实体空间,其如镜像般隐喻着他的精神空间,并在此发生了现实意义与心理意义的交织。由此介入张承志研究,可发现其文本所呈现的内容与作者的经历、精神和思想存在着共生关系,对作者的经历、精神和思想的深入了解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张承志曾提出“以笔为旗”的创作口号,以此给当代文学增添了新的元素。他的小说多塑造强大的个人意志,在战胜自我后,皈依精神信仰,实现既定追求,从而完成了个体和集体的救赎。本文选择了个体救赎、集体救赎两大点详细阐述,力图用文字勾勒出张承志小说清晰的救赎路线图。  相似文献   

16.
张钰 《文教资料》2014,(31):57-58
张承志是一位具有理想主义气质的作家,从1978年开始写作到之后创作出《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等著名作品,无论从其个人经历还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经历了多次的徘徊与找寻,有缺失时的不安,有找到时的欣喜,也有认清那并非真正皈依的彷徨,及再次踏上找寻之路的坚忍。张承志从未放弃,一直带着崇高的理想、秉着清洁的精神,在为他的思想、为他的心灵,找寻一个栖身之所,找寻一个灵魂家园。  相似文献   

17.
回顾20世纪90年代的散创作。在史铁生终极的人间关怀、周涛不泯的英雄梦想、张承志极端的刺客精神,以及张炜与刘亮程的“故地”情结中,一个颇具阵势的理想主义散作家群落形成了。因创作主体强烈的鼓呼意识,他们的散不适合仅作为纯学本来赏析,而更适合被置于当下化语境中去解读,并在这种语境中尤见可贵。  相似文献   

18.
知青叙事中塑造了许多“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尤以作家张承志和其作《黑骏马》中的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最为明显。通过文本细读法,从“自我书写的‘他者’——找寻存在的‘局外人’——‘他者’和‘局外人’的精神复归”的过程来分析张承志的经历和展示《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的情感经历,研究知青叙事里的“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对于重返知青叙事、理解张承志作品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