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是以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目标而设立的学科,这门学科本身就是贴近生活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明白在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因此,也只有把生活化教学模式和品德与生活学科更好地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热情。本文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实际,从多方面探讨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使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更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2.
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直面生活,回归生活,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方面与生活进行对接,让学生获取道德体验,是切实提高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语文和品德与生活这两门学科各有自身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还担负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任务;品德与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两者既相互独立,又有交叉融合,可以说是两门有着“近亲”关系的学科。  相似文献   

4.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要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让生活走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为目标,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门学科。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指出,这两门课程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是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学科。课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周庆凤 《考试周刊》2011,(91):233-233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品德与生活学科具有双重意义和作用,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要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在教学内容选择、过程组织、情感渗透和空间拓展等方面综合着力,全面提升教学成效。我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认真指导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热爱生活的教学目标。本文结合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实践,来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为品德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的品德课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有效的活动便是学科倡导的基本教学形式,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提出,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在整合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也指出,生活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始终把握课程的标准,教学不离学生生活,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进行理想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12.
陈素珠 《中国教师》2014,(24):40-41
<正>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思想品德、社会常识、历史、地理等诸多学科。其中,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为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学生培养为具有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所以,地理题材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在强调学习知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品德与社会教学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新课改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教师要用生活化的学科教学让小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当中体验品德,在生活化的教学讨论当中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当中践行品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离不开交往,儿童良好的品德形成也离不开交往。如何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增强教学实效性,是值得一直研究的问题。教学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引导学生学习,才能创设出生活的、富有朝气的品德课堂教学天地,让师生都真切地感受到品德学科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课程基本理念是:"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情境教学为主要形式,以学科整合为创新手段,以体验、思辨为主要活动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树立高尚的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使命是塑造学生灵魂,并使学生明理,教会学生做人。而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大多流于形式。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从教师思想上入手加以重视,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生活与学科内容结合,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18.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与核心,如何提高实效性的问题,是德育工作者多年来所关注的。 一、学科引导学科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教材,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提出,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在整合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也指出,  相似文献   

20.
品德学科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其生活性、社会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品德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向课外前伸后延,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为了增强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