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凯特·肖邦在《觉醒》中探讨了女性渴望性爱、追求艺术及母亲的职责这三个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放到了她所设计的女性人物身上。赖斯小姐、埃德娜、拉特诺尔夫人其实是肖邦幻想的一种人格的三种结构而已,分别代表本我、自我和超我。肖邦通过展现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试图为自己也为同时代的女性探索出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俄国形式主义提倡用"陌生语言",即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的"强暴"达到"文学性"的效果。《廊桥遗梦》语言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大量地使用反复。  相似文献   

3.
1992年,小说<廊桥遗梦>在美国出版,立刻引起轰动,一连三年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名榜.后来,被译成35种语言,印数高达1200万册.作者罗伯特·詹姆斯·沃勒一举成名.  相似文献   

4.
《廊桥遗梦》的修辞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篇名著《廊桥遗梦》只有八万余字,但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作品通过巧用语言交际中的角色期待、人生三大要素的改变、隐喻和转喻、反复加巧用冗赘和象征,烘托了作品的主题,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尹静 《考试周刊》2015,(1):25-26
弗洛伊德创立的人格结构理论不仅适用于心理学领域,而且可以视作文学作品分析的切入点窥探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雪夜林边》这首精致的小诗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深陷于矛盾的沉思中,徘徊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最终主人公在矛盾中寻找到面对现实生活的动力源泉,实现人格中本我、超我与自我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挖掘《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为前人忽视而又极富暗示意义的一个 关键性细节入手,剖析女主人公本我、自我与超我间激烈的较量与冲突,力图揭示这篇小说女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  相似文献   

7.
《廊桥遗梦》与《渴望激情》两部小说描写的都是中年人的婚外情,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最后的选择如出一辙,即放弃自己的爱情,选择了家庭。正是由于这种自我牺牲,使两段本来有悖道德规范的婚外情变得美丽而感人,两位女主人公更是获得了大众的普遍赞扬,她们的选择代表了大多数中年妇女的观点,文章分析了这种自我牺牲的理由,以及她们在回归道路上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分析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夜色温柔》中男主人公迪克·狄弗堕落的深层原因,重点剖析了迪克在追求自我理想的过程中人格结构特点的演变以及相应的结果。通过分析迪克的本我、自我、超我,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年轻有为的医生从胸怀大志到迷失自己再到自我回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廊桥遗梦》以其单纯、朴素的内容和形式,叙述了一个发生在4里的中年人的婚外情和生死恋,实现了在异化的社会里对本真的人的一次个体的寻找,表达了现代人类的心灵孤寂和精神流浪。本文从五个方面作析论,认为它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它对人类生命与情爱所作的拷问与探讨,都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畅销小说。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的“三我说”为我们提供了阐释《蝇王》的一条重要途径。从杰克、拉尔夫和西蒙之间的斗争可以清晰地看出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精神层面的较量。人类天性中的邪恶倾向一旦遇到适宜的时机,便会释放出来,摧毁人类文明所建立的道德、秩序和理智。  相似文献   

11.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对言莫言小说《娃》的主人公——姑姑的人格结构进行分析,在姑姑的青年、中年和晚年各个不同时期都存在着“超我”“本我”以及二者的相互冲突.而这种特殊的人格结构也分别在“家族纽带”“国家纽带”以及“‘本我’回归”三个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姑姑”的人格结构分析揭示出每个个体只有超越“超我”的强迫,活出本真的自我,才能解除心灵的负担.  相似文献   

12.
在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时代,回归传统家庭、回归自然本真等基本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是东西方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们理性思考的必然趋势.《廊桥遗梦》这部小说正是在这种追求本真、重新发现自我的社会思潮中的典型作品,其文化融合解构清晰地展现出作品所蕴涵的宽容与责任精神,大胆张扬了人性之美,带给了浮躁时代人们对于爱情与婚姻的冷静观察,也...  相似文献   

13.
岳聪聪 《考试周刊》2012,(88):19-20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其主人公埃德娜是一位具有觉醒的自我意识并努力寻求自我的女性。作为一位女性,埃德娜在男权社会中努力寻求主体意识及独立个性,与当时不平等的文化与社会道德抗争。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运用其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探讨了在三重人格即自我、本我、超我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埃德娜经历的从觉醒到死亡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尽管如此.埃德娜的死亡不能简单地视为对传统准则对抗的失败,而应被看做埃德娜的新生。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作品《廊桥遗梦》讲述了农民之妻弗朗西斯卡在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婚外恋之后回归家庭的爱情悲剧故事。从原始自我到人格面具下的自我压抑,再到在寻求爱情中勇敢承认自己的阴影人格,弗朗西斯卡最后在动态过程中整合了内外环境的综合影响因素,达到心灵的整体化,实现了自性化。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小说《廊桥遗梦》,自出版发行以来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小说在为读者讲述一段凄美的"婚外恋"故事的同时,还就现代人所面临的家庭与责任的伦理道德困境问题进行了探讨,其文本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廊桥遗梦》之所以得到读者的接受是因其符合了读者对于作品的期待视野,即:满足了读者对真挚爱情的向往;迎合了读者对英雄情结的怀旧心理;契合了读者的伦理价值取向,这让读者在与文本的交流中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16.
《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本我”如此强大以致不能从中摆脱出来。同时,他在尽力维护他的“自我”。他的不可抑制的“本我”导致了他最后致命性的毁灭,他的“超我”也最后崩溃了。只有“本我”、“自我”、“超我”保持平衡,个性才能得到正常发展,人格才能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作家王海鸰的小说《中国式离婚》,和美国作家J·R·沃勒《廊桥遗梦》,都是中外不同时期对婚外情和女性中年人心理情感的探讨,在面对中年生活的危机中,世界各地的作家都将手中的笔锁在了一个又一个典型的女性身上,《中国式离婚》里的林小枫、《廊桥遗梦》里的弗朗西斯卡就是这种中西文化对比中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分析哈代的小说《还乡》中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的有效工具。小说中游苔莎是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化身,倾向于充满欲望的、非理性的"本我";克林是19世纪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精神的象征,倾向于平衡节制的"自我";爱敦荒原是传统的象征,倾向于伦理道德、宗教戒律的"超我"。三者的交织作用使《还乡》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作之一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9.
《廊桥遗梦》是一本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有影响的著作,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不被世人看好的、违背伦理凄美的爱情故事。此著作被翻拍成电影,在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男女主人公丰富的心理变化,从表现的行为中折射出内心的挣扎。本文从将对《廊桥遗梦》的故事梗概进行阐述,进而分析男女主人公心路历程的变化过程,并分析作品中蕴含的心理学哲理。  相似文献   

20.
爱情主题中的另类音符--试析《廊桥遗梦》隐含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廊桥遗梦》的表层爱情主题之下 ,在其大量的心理描写之中 ,隐含这部小说的另一主题 ,即爱欲与文明之间冲突的主题。这一主题 ,反映了作者对美国道德文化现状的忧虑和希望重构它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