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其本质是一个“体验——建构”的过程,认知机制、情感形成机制、价值选择机制和反思机制共同组成了责任意识形成的内在机理。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点,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内容、形成过程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2.
责任意识由社会人格发展而来,是在社会人格基础上的一种提升与升华,体现出社会人格的主动性、道德性和担当性。如何在社会人格基础上实现责任意识的提升,如何建构以责任为基础的"责任——社会人格"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需要重新审视的一个课题。要建构"责任——社会人格",首先,应回归责任主体的主体性价值,对公民进行责任主体意识教育;其次,应树立整体思维,促成社会协同效应,在群体互动中形成公民的整体认同感;第三,应树立公民角色意识,提升实践活动,建立积极的行为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期道德学习的难为与有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快速转型给青少年的道德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主要表现为:“诚信”遭受危机,道德学习中的核心价值观难以确立;“非主流”文化中的不利因素滋生了学生不良的道德认同;“孤独感”不断蔓延,道德情感关怀机制萎缩。为使青少年的道德学习有效发生,试提出从“知识”转向“故事”,借助生命叙事引发道德移情;从“灌输”转向“对话”,通过价值判断发现道德生命的意义;从“大道理”转向“小细节”,关注生活境遇,提高道德敏感;从“感悟”转向“践行”,建构关心性体系,形成道德人格;从“受爱”转向“创爱”,在欣赏中展示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4.
张闯  杨淑萍 《教育探索》2021,(10):62-66
责任意识是青少年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青少年个人的道德准则和内心尺度并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和人际关系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影响已经渗入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为青少年责任认知形成提供丰富资源,为青少年责任情感激发提供多样途径,为青少年责任行为倾向生成提供崭新空间.网络文化的多元价值并存使青少年责任认知陷入迷惘,网络文化中的消极内容淡化青少年的责任情感,网络文化依存的虚拟环境干扰青少年的责任行为倾向.针对青少年责任意识培育面临的复杂境遇,提出弘扬先进网络文化、发挥积极网络文化的育人价值、开展线上线下实践活动和多场域优化网络文化环境的具体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5.
张闯  杨淑萍 《教育探索》2021,(10):62-66
责任意识是青少年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青少年个人的道德准则和内心尺度并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和人际关系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影响已经渗入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为青少年责任认知形成提供丰富资源,为青少年责任情感激发提供多样途径,为青少年责任行为倾向生成提供崭新空间.网络文化的多元价值并存使青少年责任认知陷入迷惘,网络文化中的消极内容淡化青少年的责任情感,网络文化依存的虚拟环境干扰青少年的责任行为倾向.针对青少年责任意识培育面临的复杂境遇,提出弘扬先进网络文化、发挥积极网络文化的育人价值、开展线上线下实践活动和多场域优化网络文化环境的具体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行为情境下,个体内在监督和调节能力减弱、道德情感体验趋于弱化、对网络道德规则和规范产生的敬畏感降低、个体内在道德建构自觉性下降、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面临挑战等因素,都影响着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的践行.要增强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的现实性认识,提高青少年网络角色与现实角色的认同统一性;完善网络社会规则,增强青少年对网络社会规则的认同与内化,提升个体内在道德建构效能;加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督与执法,增强网络法律与道德的权威性,提升个体网络道德敬畏感;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培育,提升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水平,有效促进青少年网络道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不断提升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7.
责任是道德的核心,是道德的高层境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应该是我们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认为,实施“责任教育”应建立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上,实施“责任教育”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在责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研究确定了“责任教育”的总体目标。我认为,责任教育的总体目标包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三个方面,其中:对自己负责,包括:学会自理、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对他人负责,包括:学会关心与爱护、学会理解与尊重、学…  相似文献   

8.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过程,是个体发展中内外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使青少年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须掌握以下道德内化的规律: 1.活动和交往是道德内化的基础。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接受教育,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上人与人的道德关系,逐步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在学校主要接受书本知识,在家庭缺少劳动锻炼,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不利的。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得道德体验,才能促进其道德内化。 2.从“他律”到“自律”是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客观规律。青  相似文献   

9.
从毛泽东到胡锦涛的四代领导人的青少年道德观,是针对具体历史条件,对青少年道德建设提出的一系列论述的集中体现。从整体看,他们把青少年道德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相渗透,与青少年全面发展相统一,使得社会主义道德具有了鲜明的方向性、协调性、时代性,体现出了鲜明的创新性。从“全面发展”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演进过程,是我们党的四代领导人青少年道德观的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10.
陈瑞春 《考试周刊》2023,(14):112-116
新时代下,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还要帮助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因为只有拥有丰富学识与良好责任感的学生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添砖加瓦。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学生刚刚接触教育时,就必须向学生传达“责任”的概念与意义,进而让学生一直走在培养自身良好责任意识的道路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创新与改革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及方式方法,将学生实际生活体验作为教学基础,采取正确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文章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之一,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建构与责任社会的实践构建相辅相成。时代发展的境域转变、精神世界的富足充盈、现实维度的美好向往,亟须培育大学生个体向度的修身责任意识、家庭向度的齐家责任意识、国家向度的治国责任意识、世界向度的平天下责任意识。道德责任意识作为责任社会构建的基石,需要通过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涵养责任伦理精神、夯实良善制度基础等方法实现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逻辑性进阶、社会性转化与实践性衍变。  相似文献   

12.
生活体验与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青少年的生活体验缺失问题,病根在家庭,表现在学校,社会让病情加重.身心发展失衡,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现实,使青少年难以获得人格发展所需要的生活体验.成长中的青少年,需要次序与和谐,需要连续生活历程体验.由于成长中的生活缺失,青少年将产生对生活缺失补偿的渴望.生活的过程也是道德学习、品德建构的过程,开发日常生活资源,让青少年体验生活,发展社会适应行为,不仅是社会认同和健全人格的需要,而且也是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13.
生命体验是人们对生命的感受、反思与体味.道德在生命的展开与体验过程中生成,个体在生命体验中建构自身的德性,道德的生成与生命体验是同一的.道德教育当是在生命中进行的、为了生命的、在教育过程中体验道德的教育,道德教育与生命体验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责任意识是人们对自己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的认识与觉悟,并在履行这种责任义务的过程中产生的指导责任行为的道德意识。它对一个人能否立足社会、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至关重要。民航类院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民航的工作绩效和服务质量,关系到民航的安全。因此,构建民航院校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机制,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重点提及“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主要包括学生道德修养、健全人格、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及政治认同等”。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核心,而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根基,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重视,从不同途径入手,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6.
一德育过程是德育实施的基本环节,是教育者价值引导与教育对象自主建构道德的过程,是思想道德规范知识教育与主体自身道德情感体验生成的统一。德育过程应该具有一定的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应该从德育过程的特殊性中得到界定。如果德育过程本身是“不道德”的,或者是“无德”、“缺德”的,难以想象德育实施的效果。故此,从“应然”的德育过程来看,德育过程应该是道德的。然而,从“实然”的德育过程来看,德育过程却未必道德。如果说“道德”的德育过程未必能够培育人的德性,那么倒是可以肯定地说,“不道德”的德育过程肯定不能培养出道德的…  相似文献   

17.
责任担当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责任意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内容。责任意识是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开展承责教育对于培养初中生的责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时,需要探索教育教学新路径,倡导“润物无声”的教育新理念,运用“领异标新”教学新方法,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让责任意识入心、担责行为入行。  相似文献   

18.
“网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朋友、对成长、对自我个性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心理渴求,但是由于“网婚”具有的虚拟性、游戏性、符号性对青少年的道德心理、行为品质和理想人格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亟需准确的道德评价和伦理导向,引导青少年保持虚拟社会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人格的一致,唤醒青少年的“善良意志”,倡导自尊自爱,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也应承担应尽的社会道德责任,引导青少年走出“网婚”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尹霄 《学苑教育》2023,(14):59-61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新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以及课程的具体实施中均要求开展实践式、体验式教学。基于此背景,盲校开展思政学科实践过程中,注意把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性质,逐渐探索出“议行走研”开展思政学科实践的四种实施路径,即以“议题式”强化价值引领,培育政治认同;以“行动式”开展序列活动,塑造健全人格;以“走访式”加深社会理解,提升公共参与;以“研学式”驱动深度学习,厚植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20.
<正>责任意识的培育关乎人的思想认知、道德品质、生活态度,在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必须将责任意识培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更应该将责任意识培育合理地融入教学中。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方向,而对初中生而言,在初中阶段实现责任意识的培育,可以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奠定基调,继而保证其在未来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部分初中生存在责任认知不到位、责任践行不积极、责任情怀意识比较淡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