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文学家张说71篇碑铭文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其风骨美学特色比较突出。本文基于刘勰风骨论说的文本,界定了风骨美的前提与内涵,进而分析张说的碑铭文中突出的风骨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风骨"是其主脉之一。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诠释着对"风骨"的实践,且文论家们在总结"风骨"之时,更以它来指导后世的文学创作。初盛唐诗人于孜孜探索中形成了以"风骨"为核心的文学理论建构,此时期的诗歌便是"风骨"的完美体现。文章以"风骨"为主线,从"风骨"的释名与溯源,初盛唐的"风骨"理论,唐代诗坛的"风骨"表现三个方面系统地展示盛唐诗歌形成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3.
自刘勰《风骨》篇中提出的"风骨"的理论之后,初唐诗人陈子昂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颓靡诗风;盛唐时期,李白"雄浑"、"劲健"、"豪放"的诗歌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又对"风骨"理论加以阐释。总之,唐代诗人始终推崇风骨,初唐重刚健、盛唐重气质,构成了初盛唐时期风骨诗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刘勰的风骨论 ,有两种研究途径 :一是对风骨范畴的确切含义的探讨 ,二是对风骨理论形成的文化背景考察。在《文心雕龙》一书中 ,《程器》与《风骨》论世论文 ,一为社会批评一为文学批评 ,完整表达出作者贵器用、尚风骨的文学审美态度。刘勰的社会批评思想深刻影响着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可以说《程器》是社会批评中的风骨论 ,《风骨》则是文学批评中的程器说。由《程器》观《风骨》 ,涉及三个问题 :(1)文学批评是作者社会批评的行为方式 ,(2 )贵器用具体到文学准则即重风骨 ,(3)刘勰的文学观念体现了“尚北宗南”、重铸时代新风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闪耀夺目的明珠,其中流淌的“风骨”观念是最重要的创作理念之一。唐之前,“风骨”的含义经历了一个从描写自然事物到展现人物品格再到评价文学风格的发展过程。初唐至盛唐时期,“风骨”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魏征对齐梁诗风的纠正,为“风骨”声律论的提出做出铺垫;初唐四杰的诗歌提倡刚健骨气,开“风骨”先声;陈子昂标举了唐诗“风骨”的明确方向,对于“风骨”诗学观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唐朝诗歌“风骨”理论的梳理和归纳,对于理解当时诗歌的艺术特征、审美情趣和创作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并没有确切地给出“风骨”的定义,而是从“风骨”与“风”、“骨”的关系,以及“风骨”与“气”、“力”、“采”的关系中阐明了“风骨”的特质。本文认为对“风骨”这样有鲜活生命力的古文论术语,不能简单地以逻辑归纳的方式去定义,只能对其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7.
总结前人对“风骨”研究的现状和看法 ,对较有影响的观点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评价。同时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宏观的角度 ,结合微观的分析 ,从文艺批评和美学方面提出了三点看法 :一、“风骨”是一个分离的集合概念 ;二、“风骨”是一个象征美学概念 ;三、“风骨”是一个历史与时代结合的艺术概念。从而得出质朴、刚健、骏爽的艺术风格是“风骨”的根本内涵  相似文献   

8.
风骨论在《文龙雕龙》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研究它,有两种途径一是对风骨范畴确切涵义的探讨,二是对风骨论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考察.相比之下,后者显得薄弱.本文不纠缠于风骨范畴本义的探讨,而试图从《文心雕龙》的另一篇《程器》入手,考察刘勰风骨论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认为,《程器》与《风骨》,一论世,一论文,一为社会批评,一为文学批评,二者实有内在逻辑联系.刘勰社会批评的思想左右着他文学批评的态度,而其文学批评中又明显含有社会批评的投影.换言之,《程器》是社会批评中的风骨论,而《风骨》则是文学批评中的程器说.由《程器》观《风骨》,实际涉及两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问题从社会批评到文学批评,从贵器用到重风骨.  相似文献   

9.
风骨作为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文艺学美学的意蕴至魏晋才得以生成。风和骨是两个概念,风是指文学的抒情性,骨是指刚健有力的语言。这两者结合才具有美的意义。风骨与气的关系非常密切,气化育了风骨的情感性和美感力量。气就是风骨。“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是风骨的审美标准,它是刚健壮大美感力量的代用语。风骨与西方美学的崇高在内涵上有相近之处,两者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评述了唐及宋元明清各代画论、书论、文论中有关“风骨美”的重要论述,勾划出中国古代美学中“风骨”这一重要范畴的理论内涵逐步丰富、发展的历史轨迹。重点探讨了“风骨”的主要美学特征。“风骨美”具有生命力,焕发着勃勃生机;重质、讲究内容充实;追求力度,崇尚宏壮雄伟的壮美,“风骨美”异于“气韵美”,“神韵美”;是自然清新的真实美,不是矫情伪饰、人为雕琢。  相似文献   

11.
风骨研究和西方思想逻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骨的解释应以刘勰的文本为根据。风骨研究方法必须适合古代文论的文化 特点。对西方研究方法缺少反思,是现代风骨研究难以出现突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箧中集》是盛唐一部分边缘诗人生活和思想的反映,它和《河岳英灵集》都有“风骨”,且各具特色。《河岳英灵集》之“风骨”论者甚多,而《箧中集》之“风骨”少有论及。本文以《河岳英灵集》为参照,试对《箧中集》之“风骨”的蕴含与特点做一些梳理。《箧中集》的“风骨”带有“盛唐风骨”的气息,但又大大不同于它,似乎更接近“建安风骨”,又具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齐梁时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了一篇《风骨》,该书的其他各篇也多处提到“风骨”问题。刘勰的“风骨”论对后来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解放以来,文艺界对“风骨”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意见没有统一,就被“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的大棒打了下去。我觉得“风骨”问题实在有继续深入讨论的必要,这对于如何正确评价《文心雕龙》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对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学理论遗产,繁荣社会主义文艺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箧中集》是盛唐一部分边缘诗人生活和思想的反映,它和《河岳英灵集》都有“风骨”,且各具特色。《河岳英灵集》之“风骨”论者甚多,而《箧中集》之“风骨”少有论及。本文以《河岳英灵集》为参照,试对《箧中集》之“风骨”的蕴含与特点做一些梳理。《箧中集》的“风骨”带有“盛唐风骨”的气息,但又大大不同于它,似乎更接近“建安风骨”,又具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5.
<正>“风骨”一词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常用于品评人物,《宋书》中就有“风骨奇特”之语,《世说新语》中也有“风骨清举”之说。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风骨”一词还被用来评论诗文、书画等作品,如《文心雕龙》将风骨作为优秀文学作品应当达到的标准之一,《古画品录》以“观其风骨,名岂虚成”高度赞扬曹不兴的画作。  相似文献   

16.
刘勰提出的风骨论,由于意义重要,引起人们隆重而热烈的讨论,形成诸家的种种说法。从诸家说法中抽绎出共识,以求对“风骨”概念进行诠释。“风骨”概念是抽象而非形象的,模糊而非清晰的,宽泛而非狭隘的,统一而非对立的。总之,“风骨”应是一种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17.
陶翰诗歌具有"多兴象"、"备风骨"、"既多兴象,复备风骨"三个方面的特征。"兴象"的特点多存在于陶翰写景诗与部分赠别诗中,"风骨"的特点则主要体现在其边塞诗与其余的酬赠诗里,而其怀古诗等则兼备了"兴象"和"风骨"两方面的特征。作为唐人重要的诗学理想与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兴象"与"风骨"在陶诗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陶翰也以此入选《河岳英灵集》。通过对其文本的细读可以理解陶翰是那个时期"时代共同风格的才华洋溢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风骨论"是"龙学"研究的焦点,大致沿剖析式,阐发式,剖析阐发式三种思路展开。为更好地契合"风骨"论存在的语境,本文尝试借鉴现代模糊逻辑,以模糊式思路来阐释"风骨",将"风骨"范畴看作一个审美空间,进一步发掘"风骨"范畴美学意蕴的"潜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风骨论”是《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关于“风骨”内涵的理解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结合童庆炳先生的“风骨”论争综述进行思辨,从“风与气”、“骨与辞”、“风骨和文采”三个方面探讨“风骨”内涵,归纳出“风骨”是浑然一体的美学范畴,是一种由郁勃亢进的生命力与主观志气激发出的文章力度和刚健风貌。正如童庆炳先生所提出的,它是文章的内质美呈现,是刘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的审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风骨”论研究,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风骨”范畴确切含义的探讨,一是对“风骨’’理论价值的考察:自近代黄侃“风即文意,骨即文辞”导夫先路,学者们各持一词,或赞成黄说,或进一步延伸,或另辟蹊径等,猗欤盛矣。同时学术界也展开了关于“风骨”理论价值的积极探索,指出其在文学批评史上所居的重要地位及其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