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端康成在《禽兽》一文中揭示了主人公“他”的特殊异化人性,与常见的表现主义作品中采用的手法不同,川端在此采用了一种相对简单的异化表现手法,通过小说主人公的冷漠与移情来展现人物的特殊异化人性.  相似文献   

2.
津岛佑子的小说展现了女性平凡而细腻的生活场景,凸显了女性意识的独立。她从一个母性的角度,去解构女性,并伴有明显的幻想性,显示了独特的写作风格。津岛把作品中的女性融入到社会现实之中,以具有知识性、抒情性和幻想性的语言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同时从另一个侧面通过男性主人公的特点又展现了其作品中男性的不可信任性,无处不表现出津岛佑子极强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代表作,也是一部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相融合的心理剧。从人物心理外化的几种表现手法——心理对话、幻觉与回忆以及动作,可见剧作家如何展示主人公威利.洛曼悲剧性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离骚》浪漫主义特征有三点:一、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离骚》展示了高于楚国现实生活的“美政”理想,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为理想抗争的坚毅精神.其理想深深地扎根于楚国现实的土壤中.二、浪漫主义作品偏重抒发浓情.诗人在追求理想时,通过诗中抒情主人公,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爱国激情.一、幻想和夸张是浪漫主义的常具特征.诗人突出地运用了这两种表现手法.其幻想是借传说和神话驰骋想象力;其夸张是以铺排诗句或集中反复地描写来突现本质为特点.这两种手法与《诗》、楚地民间文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格里高力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从历史因素、时代因素、个人性格因素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在社会动荡年代像格里高力这样幻想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剧。在这部作品当中,作者并没有着力追求当时苏联无产阶级文学中通过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形象来讴歌现实、歌功颂德的表现手法,甚至在作品中有意地流露出造成主人公格里高力悲剧一生的原因是一些苏维埃领导人过激的言行,使作品中透着一股对格里高力无言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石黑一雄的作品《远山淡影》《浮世画家》《长日将尽》等都是书写记忆主题,通过记忆衔接过去和现在,记忆不仅叙述了主人公过去的事情也展现了主人公对待过去事实的一些看法和态度,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下的人们应该如何主动去面对过去的记忆。这三部小说主要以战争为背景,作者通过主人公碎片化的回忆,回溯型的叙述结构和身份建构避免了直接面对过去的灾难和痛苦,而是通过回忆反省自身,重新建构身份,适应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佛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已经有了很多的评论.本文侧重于这部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在作品中主人公所生活的社会中的不公与冷漠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8.
《长日留痕》是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代表作。作品主要以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回忆展开叙事。本文对作品中的回忆叙事策略展开分析:叙事的双重路径凸显了回忆的不可靠性,使情节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发展;叙事的双重视角体现了人物的多层面的性格特点,塑造了复杂的人物形象;叙事的双重声音则彰显了主人公最终回归真实自我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前半部分以回忆为主,以笔者个人的视角,回顾了一位普通的读者对金庸作品的阅读经历,并以此引入后半部分,来展现、讨论金庸作品的魅力所在。金庸的作品具有卓越的艺术水准,丰富深沉的内涵以及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给我们留下最丰富的想象和最斑斓的幻想。对现在的青少年来说,阅读金庸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即提升品位,领略情感,感受人性,体味深沉的历史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正确的民族观。  相似文献   

10.
麦家在转型之作《人生海海》中运用不可靠叙述策略讲述了英雄归来的故事。通过主人公及周围人的回忆与讲述,“上校”蒋正南传奇而坎坷的一生缓缓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人生海海》以回忆作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忆书写是文本不可靠叙述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此外,该作品通过众人的转述,形成了不同维度的不可靠叙述。不可靠叙述还带来了反讽效果、“忒修斯效果”、陌生化效果及同情效果。  相似文献   

11.
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的作品<破碎的四月>通过对主人公乔戈一个月命运的描写.深刻展现了阿尔巴尼亚传统与现实的矛盾和山民无法摆脱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万曦 《文教资料》2008,(19):33-37
纳博科夫的作品充满了"跨界"现象.在他的代表作<洛丽塔>中,纳博科夫使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的命运穿梭于此岸与彼岸、时间与空间、现实与回忆、文学与科学之间,正是由于文本在这些领域的自由跨越.才成就了<洛丽塔>在后现代文学艺术中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3.
心理象征是霍桑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他不仅运用多种类型的象征如细节性场景象征、意象象征、神话象征来展示社会现实,揭示人物命运,而且特别擅长于借助种种意象,暗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没有表述出来的、驱动人物的心理动力,隐含地表达小说主人公某种特定的心理状态或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剖析人物心理、展现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4.
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大量运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突出描写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以此来揭示现代社会中人的深层心理反应,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牛峤是一位重要的“花间”词人,作品题材丰富,佳句不少,特色明显。咏物词艺术表现手法灵活,咏物及人,形神兼备;闺怨词感情真挚,善于通过对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香艳词善于运用对面生情的艺术手法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动态美;边塞词开启了宋代边塞词的先河;怀古词情景交融,含蓄隽永。  相似文献   

16.
《桑青与桃红》是聂华苓于1970年创作的一部寓言式长篇小说.作品描写了女主人公"桑青/桃红"的生命悲剧,反映了一代中国人身心被迫"迁徙"的心路历程.全文试解读作家借助作品对自我经历和人性追求的展现.  相似文献   

17.
汪伟峰 《文教资料》2007,5(30):22-24
本文从读者的角度出发,颠覆作者的创作意图,重新对《一个小时的故事》进行解读。本文透过女主人公所谓的"自由"、"觉醒"话语体系,展示了肖邦的创作意图与作品所产生的意义是不一致的。文中女主人公的思想话语体系不是追求自由的体现,而是悲伤状态下的癫狂。经过对妻子、丈夫形象的重塑,揭示出女主人公的"自由梦想"是在幻想和非理性状态下的结果,幻想会破灭,注定是要走向死亡的。  相似文献   

18.
《厨房》正如其题目一样,文体上无处不展现一种"轻快"。但同时透过这层面纱读者又能感受到作者真实要表达的"沉重"。"轻"与"重"的共存是通过主人公的心理与言行传达给读者的。此文从作品开篇与结尾处主人公的心理、主人公的出场设定、主人公成为孤儿初的行为以及主人公回归现实方式尝试着讨论这部作品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9.
村上春树的《寻羊冒险记》以普通人生活中的日常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作品以琐碎见长。通过对事物细致的描摹来展现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状态。主人公对物质生活的迷恋、对外部世界的冷漠的情绪均从作品中弥漫出来。作者通过对时间的准确把握来显示主人公内在的清醒。通过对物品的详细罗列昭显主人公外在的迷醉,借以展现作品中人性的物化。  相似文献   

20.
《奉使记》(1903)是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后期著作中最令人瞩目的作品之一,作者本人曾将《奉使记》看作最满意的作品.故事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与他人间的对话以及作者特有的讲述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同时通过限知视角的娴熟运用,为进一步体现人物的内心打造了完美的结构.本文拟就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及其叙述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发现叙事表现与人物心理展现间的必要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