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真出乎争     
顾颉刚在总结他与谭其骧的争论时,使用了"真出乎争"四个字.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对待争鸣的态度,也是探索和争鸣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出乎自然     
<正>习惯造人,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成为什么样的人。半夜,卫灵公跟南子对坐闲谈,听见王宫外面的马路上,一辆马车远远驰来,从车轮跟路面接触震动发出的声音,可以推断车上坐着一个人。马车一步一步来到王宫门外,车声稍稍停顿一下又响起来。现在的声音跟刚才的不同,车上的人显然已经下车。马车走过王宫大门以后,重新又恢复了较为沉重的响声,马车的主人又回到了车上。  相似文献   

3.
学语言的审丑,是学语言独特的表现形式,它有着历史的渊源和自身的哲学的、美学的和语言学的基础。语言的审丑,在学作品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丑陋的语言的映衬下,美丑显示了对立状态,审美力混合了相反的特质;“丑恶”的语言不仅仅以辅衬的角色进入作品,它也从自身获取审美价值,并以独立的地位进入作品。作家对学语言“丑”的表现,还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即语言的审丑必须在审美理想的关照下,真实地揭示语言丑的形态及其内在本质,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作家必须将语言典型化、艺术化,对丑的客体做出比较准确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话虽是针对文艺创作而言,却指出了诗歌鉴赏的不二法门。简单地说,"人乎其内"就是要"钻进去"——借助联想和想象,设身处地的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当中,以获得真切地感受、体验和领悟。苏联符号学家洛特曼曾经指出:诗的特性就在于它激活了词语的全部潜能,迫使它携带远多于其在日常生活语言中所携带的丰富含义。正因为这样,诗歌强调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往往通过隐喻、象征、通感、夸张的手法,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使人感到不容易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我校步入了正轨。在这短短的近一年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学习积极,敢于提问、争论、反驳,改变了过去那种沉闷的学习气氛,恢复了往日天真活泼、爱说爱动的本性。这是课改为他们注入了活力,我们也意料到了这是必然的结果。但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创意,时时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如在学习《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时,在学习了用七巧板拼出给定的图形之后,我又挤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学生拼出的图案,数量之多,想像之丰富,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先请看一下我们未来的各种“家”们的创意:(…  相似文献   

6.
文学语言的审丑 ,是文学语言独特的表现形式 ,它有着历史的渊源和自身的哲学的、美学的和语言学的基础。语言的审丑 ,在文学作品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丑陋的语言的映衬下 ,美丑显示了对立状态 ,审美力混合了相反的特质 ;“丑恶”的语言不仅仅以辅衬的角色进入作品 ,它也从自身获取审美价值 ,并以独立的地位进入作品。作家对文学语言“丑”的表现 ,还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即语言的审丑必须在审美理想的关照下 ,真实地揭示语言丑的形态及其内在本质 ,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 ;作家必须将语言典型化、艺术化 ,对丑的客体做出比较准确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诗国,诗歌创作的历史源远流长,诗歌欣赏也由来已久。吴季札观乐,即结合赏诗,孔子、孟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可以“知人论世”等,也与欣赏有关。魏晋以来,人们欣赏诗往往别有神会。梁代钟蝾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文论的角度,探讨过诗歌欣赏问题。赏鉴诗歌已成为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但要正确、深入地欣赏诗歌,却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8.
蓝图 《作文与考试》2023,(28):11-12
<正>姹紫嫣红开遍,名扬三千巷街,这是牡丹;生如须弥芥子,湮于万千绿叶,这是苔花。天生才高八斗,满腹墨水经纶,这是他人;既无倾城之貌,亦无子建之才,这是我们。那么,有如苔花般的我们,便只能屈从于牡丹的国色天香之下吗?绝不是的。不惧牡丹真国色,苔花也当争风流。不羡他人璀璨,自信筑牢底气。  相似文献   

9.
《新作文》2006,(1)
何谓“出乎其外,人乎其内”?笔者认为:做事既要纵观全局,整体分析,又要深入内部剖析, 挖掘本质;做人既要顾及大局,全面把握,又要真诚相待,用心付出;涉世既要抵御外界诱惑,不随波逐流,又要能深入社会,追求理想。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不信?还是看看几位名人的精彩人生  相似文献   

10.
浏览一下今年的一百多份中考题,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些好题:它们题型新颖,题目简洁,内容丰富,表达优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以"寻找"为核心的创新态势。再细理一下命题脉络,又不难发现其向语文本体和课文文本回归的倾向。这是因为,一方面中考命题要创新,另一方面中考命题又要切近学生学习的现状。于是我们一方面看到,各地中考命题人大胆创新命题手法,在精心选文、精细出题中表达精彩,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有一部分命题者忠实于文本阅读,在旧文新考中以变换角度、立意高远的举措唱出"新翻杨柳枝"。那么,站在找寻与回归的河岸,我们要追问的是,我们的去处究竟在哪里?读完今年中考命题人说命题的稿件,不难得出答案。我们的去处就是:把握课改的方向,尊重学生的学习现状,忠实于语文教学的实际,研究地方文化特色,在创新和求实中表现评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海子 《中学文科》2006,(2):16-16
何谓“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笔者认为:做事既要纵观全局,整体分析,又要深入内部剖析,挖掘本质;做人既要顾及大局,全面把握,又要真诚相待,用心付出;涉世既要抵御外界诱惑,不随波逐流,又要深入社会追求理想。这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不信?还是看看几位名人的精彩人生吧!“水击三千  相似文献   

12.
13.
著名学人王国维先生曾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话说的虽然是文学创作,但对法律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为炎黄子孙,生于斯,长于斯,要研究自己的传统法律文化,入乎其内应当不会太难。可是要让我们完全超脱出来,摆脱各种感情上的瓜葛,俯视高瞻,那就不是件易事了。  相似文献   

14.
    
"争",在字典里是"努力获取"的意思. 我们的汉字是源远流长、意蕴丰富的.仔细琢磨这个"争"字,还真得到不少有趣的结论呢! 如果给"争"字加个"扌",那就是个"挣"字,代表着用双手努力劳动,赢得成功.金钱可以"挣"来,荣誉可以"挣"来,幸福可以"挣"来……此时,"争"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只有努力去争取,才有机会挣到,挣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争的时候的付出. 给"争"加个"讠",那就是个"诤"字,意思是直言规劝.可想而知,这里的"争"是离不开言语的,而且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的言语,因此,争的是理,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15.
在生活中,有些人面对别人的挑衅和责难时.往往选择退避,但并不是因为懦弱;而是为了能够集中全部精力实现心中更远大的目标。看来,人际交往要有大眼光、大胸怀,一时的让婆争;是为了赢取一世的成功,正所谓“争一时,不如争千秋”。而这正是大多数成功者所具备的要素。  相似文献   

16.
    
对于有些事情来说,“争”只是一个促进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这是"百花争春斗艳"的"争"字。甲骨文①是上一只手和下一只手在争夺一个曲形的东西,两手相争,互不相让。金文②也同样是上一只手和下一只手  相似文献   

18.
《林区教学》2011,(12):129+127-F0002,F0003
东京城林业局第一小学始建于1958年,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2005年以来,林业局党委、林业局对教育高度重视,先后投入500多万元,修建了水泥操场、塑胶跑道,铺设了草坪;教室铺设了地砖,更换了桌椅;新建了多功能教室;安装了校园多媒体网络系统、校园监控系统和校园广播系统。形成了教学环境优美化,教学设施现代化的教育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中考作文的分数占了语文总分的半壁江山,是成败的关键一环。必须要树立学生中考作文中做到内容"真"、主题"正"的观念。并且要以"真"和"正"为重点,提倡学生运用"争"高分的策略,提高中考作文成绩。  相似文献   

20.
为展示在新课程实践中的探索成果,我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小学数学新课程优质课竞赛活动,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新教材《比较数的大小》。预设时,我认为为学生准备得很充分。预设过程大致如下:一、铺垫导入询问学生的年龄,借此让学生进行大小比较。由于一年级的学生都是6―9岁这一个年龄段,所以他们都能进行一位数的比较。借机问为什么,学生不知,从而迁引到新授课程内容上。二、创设情境情境1:比较两只海龟的大小,一只14岁,一只8岁。问哪只大,哪只小,为什么?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一位数的比较方法。情境2:猪八戒来比较大小,它说自己41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