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出版社的功能,是把作者的稿件排印成书;而这也是出版部的具体工作.在一个出版社中,编辑部门是主体,担任着组稿、审稿、改稿等工作;而其他各部门的工作都是围绕编辑部门进行服务的.  相似文献   

2.
“对于我们大多数作者,他是一位和善而又顽强的编辑。他用他的学问、热心和蔫蔫的坚持性征服了许多作者,使你一看到他就觉得还欠着《十月》的文债。他不吵闹,不神吹冒泡,也不是万事通、见面熟式的活动家,但他自有他的无坚不摧的活动能力。”这是王蒙为张守仁的散文集所作的序中的一段。作家的笔,最善于画像,看了这一幅,你就可以想象出一个活脱脱的张守仁来。  相似文献   

3.
案头上的那本《编者与作者之间——萨克斯·康明斯的编辑艺术》(三联书店出版)还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这是多萝西·康明斯为了纪念她的丈夫而撰写的一本回忆录。虽然回忆录仅以萨克斯·康明斯的编辑生涯为重点,但它已足以使我们对一个勤奋于事业的实干家如闻其声了。 1 萨克斯·康明斯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他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医,毕业前因家庭经济窘迫转而改修牙科。在大学时代他以极高的兴致结识了文化、艺术、新闻界的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编辑出版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鹿丽萍 《编辑之友》2010,(8):122-123
林语堂是一个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化名人,他创作的<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长期蝉联畅销书榜首,他编纂的学生英文读本大卖,他在20世纪30年代主编的<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等期刊竟至使幽默成为一种文风、一种生活的艺术,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在上述活动中,林语堂或是作者,或是编纂者,或是编辑.而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无论作为什么身份,总能从读者和市场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使他成为一个从来不是为研究而写作的纯学者,而成为一个畅销书作家,一个有着社会使命与人文关怀的学者.认真研究林语堂著书办刊过程中所形成的编辑出版思想.对于我们在出版活动中进一步实现作者、编辑、读者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衷雅琴 《出版广角》2015,(2):119-120
有这么一个在人文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都颇有成就的学术界双料大咖,他的求学之路是玩着玩着就炼成了“学霸”,他的择偶观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自己对妻子的迷恋,他的育儿经是用类似于非洲俾格米人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双胞胎儿子,给孩子养上100多只蛙、蜥蜴和蝾螈等这些两栖、爬行动物,听上去是不是很酷?他就是《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  相似文献   

6.
孙士生 《兰台世界》2006,11(13):68-69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的科学评价,不是单纯的审美享受,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捧之上天"或"按之入地"都不符合促进创作、引导接受的批评目的.鲁迅说:"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1]成仿吾也指出:"像真的文艺作品必有作者的人格在背后支持一般,真的文艺批评必有批评者的人格在背后.他对他的对象,也像创作者对于一切的现象一般是很公允而沉着的".[2]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就是这样,处处渗透着自己的真诚人格.他说:"我的文章没有什么惊人的地方,但每一句话必求其合理且比较接近事实.文章若毫无可取处,至少还不缺少‘诚实"[3].解读沈从文的批评文本,这确实是一个诚实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7.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写关于自己著译的书评文字;二是作者也需要读别人对他著译的书评文字。而作者与书评关系的问题,可以从创作与鉴赏、评论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创作的发展需要正确评论的指导,而创作本身又在推动着评论的发展。因此,研究一下作者与书评的问题,对于提高和发展书评都是有意义的。任何一位作者写了一本书,出版以后,这本书就在读者中间传  相似文献   

8.
编辑回忆《国家底线》的组稿及点滴往事,也浸润了作者创作这一部小说时所亲历的质检人精神足迹、奋斗历史和情感历程.作者通过大背景下的宏大叙事,展示民族的尊严、事业的崇高、生命的光辉、人性的美好和爱情的甜蜜.作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生活的原型,他们在人生的路上追逐理想,他们经历着普通人的经历,他们并不完美,像冯大国这样的人有时都不能说他高尚,他也是欲望满满的人,既有对权力的追逐,也有对美好异性的向往,但是这些都不能使他失去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底线,同时他也牢牢坚守了国家底线.  相似文献   

9.
出版业是一个将人类的精神创造物质化、社会化、扩大化的行业,担负着营造社会舆论、传播文化知识、记载当代文明、传承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出版业是一个内容产业,其核心部分是内容.内容生产涉及到作者创造、编辑选择与再创造和质量问题,而质量问题是最终的归宿点.  相似文献   

10.
编辑活动是由作者、编辑、读者三个环节构成的过程,编辑作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既担负着对作者创作的文本进行文字修订的工作,也担负着对作者创作思想、意图的阐释工作.  相似文献   

11.
浅谈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书刊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书刊的编辑过程是组织、处理书稿的过程。书稿是作者撰写的、由编辑组织加工以满足读者需要的。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因此,编辑工作涉及人(作者、读者)和物(书稿和文献资料)两方面。一、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书刊是向社会传播文化的精神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制造具有独创性的智力产品的人。而编辑则需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根据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3方面:1.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作者撰写书稿,编辑对作者的书稿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可以公开传播和保存的书刊。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书刊;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向社会公开发表,想在读者群中传播,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编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作者的命运:他肯定你,会给你出版...  相似文献   

12.
李彬教授的<中国新闻社会史(二版)>(以下简称<新社史>)2009年9月出版,这本书凝结着作者数年的心血.通过<新社史>,笔者感觉到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他对新闻史这门学科的不断探索.美国学者菲利普·巴格比说,"对过去和现在的历史事件作出解释,是历史学家的目的之一.另一个目的则是给读者带来愉快."  相似文献   

13.
李政 《出版经济》2006,(6):20-21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尔斯泰之所以获得不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的两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内心充满深刻的矛盾.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而在他的晚年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却几乎时时害怕死亡.  相似文献   

14.
无论作者多有名气,如果他不是一个真正的房地产商人,写出来的所谓"房地产小说",也只能算作哄无知者傻乐的初级读物而已,而即使曾涉足房地产行业,如果他只是站在普通市民、售楼员、经理人的角度,恐怕也只能描写出房地产世界的一个小小角落.  相似文献   

15.
蒋元明1975年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当编辑。他作为一个编辑,每天的编务工作是比较繁忙的。上班约稿、编稿、接电话,接待作者来访;下班后又要忙家务,买菜、作饭、洗衣、带孩子。他的孩子才六岁,比较淘气,又喜欢“缠”他.他的爱人,工作单  相似文献   

16.
陶亢德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期刊界的一位风云人物.他的办刊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生活>周刊时期;<论语><认间世><宇宙风>时期;<宇宙风乙刊>到抗战结束.其办刊思想集中于一句话,"办杂志则只能办杂志,取之于作者读者还之于作者读者",包含着三层意思:清晰的编辑角色意识,真诚的作者至上理念,细心的读者服务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的言论和行动,都是由他的思想意识所支配的,而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又是同他的世界观分不开的。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世界观不仅决定着他对于现实生活的观点和态度,也影响着他对于新闻的观点和态度,指导着他整个的新闻采写活动. (一) 在新闻采访阶段,新闻工作者宛如一只生活花园中的蜜蜂,飞到这里看看,又停在那里嗅嗅.但  相似文献   

18.
王安廷是四川成都人,现年67岁.也是中国唯一以收藏毛泽东像章而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收藏家;他创办了首家民间性"中华毛泽东像章收藏研究会";他曾拒绝过一对美国夫妇出巨资50万美元购买万枚像章;他有18本留言簿记录着来自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参观者的观感,数百家中外新闻媒介追踪过他的足迹;他无职业,一贫如洗,疾病缠身,却守着5万余枚、15000多种毛泽东像章而甘之如饴……  相似文献   

19.
办好一份刊物,离不开作者读者的关心和支持,而高质量的刊物取决于高水平的稿件.图书馆学刊物是图书馆员进行学术研究的园地,是连接编辑部与作者读者心灵的桥梁.大家知道,搞好任何一个行业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行风;搞好任何一所图书馆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馆风;同样搞好图书馆学刊物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编风.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参考》2004,(20):38
"毕加索是西班牙人,我也是;毕加索是天才,我也是;毕加索举世闻名,我也是."--达利 从来没有一位艺术家像毕加索那样对后世造成了普遍的影响.他创作范围、艺术风格超乎寻常的宽广、多变,以至于近百年来西方重要的艺术流派,几乎没有一个不是肇始于他,或被他吸收而善加利用.许多重量级的艺术家,因为他而改变了观察世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