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  相似文献   

2.
东缨 《成才之路》2012,(35):8-9
心灵底片之三——思维品质:循“道”。道是事物本质及演化规律。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大道通天。那么,如何寻找通天大道呢?  相似文献   

3.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  相似文献   

4.
巨立宪 《教育》2015,(6):50-52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简单地讲,就是道取法于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道法自然"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是"教法自然"。"教法自然"中的"教"是教育教学活动,"法"则是效法、取法。"教法自然"的意思是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里的自然规律包括: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长规律,人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规律,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按照"道法自然"的思想,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科研等活动都要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与法则;按照"教法自  相似文献   

5.
<正>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相和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生之道是实现原则。"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  相似文献   

6.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有两特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即道是唯一整体;道无所不在,是永恒的真实,称为究竟真实。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道"的境界,自由的境界,亦即是美的境界,即心灵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高洁 《煤炭高等教育》2007,25(3):122-122
一、人自身的统一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天地乃为一体,人这一主体生命与客体生命是一脉相通的,本质上是一体的.可以说只有人类完成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即自身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存在--不只是身心的发生学来源,而且包括人之生活的方式和内容--是取法自然的.显而易见,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来之于自然界,又要回归到自然界.  相似文献   

9.
程肇基 《江西教育》2012,(Z4):61-62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道家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以"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自身规律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秦振清 《教师博览》2009,(11):51-51
夫太初之时天地浑,万物皆同而道来生,东皇一钟而镇鸿蒙,太阴一幡而分乾坤。天地立而道法定,然万物衍而人未知,神农尝百草而法自然,轩辕辨万象而明善恶。  相似文献   

11.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相似文献   

12.
“自然率真”是庄子审美思想的神髓,也是苏轼文艺观的核心。通过对庄子关学思想与苏轼文艺观的比照与分析,由“原天地之关”与“随物赋形”,“法天贵真”与“天工与清新”,“万物与我为一”与“身与竹化”,“技道相通”与“技道两进”几方面深入探讨,不难发现苏轼文艺观对庄子“自然率真”审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1.我国古代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意思是说人的存在--不只是身心的发生学来源,而且包括人之生活的方式和内容--都是取法自然的.  相似文献   

14.
老子对自然的认识,以"天地"这对自然中最为显要的对象为主。"天地"在《老子》中多处出现,并与道、人或圣人相联系。从道物关系角度看,天地为物,与道有明显区别;从形而上学语境和政治语境的关系看,天地却处于两者转化的枢纽地位,并与圣人相对应。之所以要认识到"天地"在老子思想中的地位,是因为对"天地"的探讨集中体现了老子的自然观,即不以价值判断、自身利益去戕害剥夺其他生命生存的权利,是老子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天地万物可有其特点,也都有生存的权利,在天地的这种包容之下,人与万物、人与自然都能够各安其性,和谐相处。在人与自然、人与他物矛盾日益激烈的今天,像离"道"最近的"天地"那样,让万物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生长,不以人类狭隘的利益危害到其他生命的安全,是老子以"天地"概念为核心的自然观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我们从旧金山、洛杉矶、拉斯维加斯来到西雅图。也许是人名和地名相谐吧 ,当地友人极推崇西雅图的名言 :“地球正年轻 ,人类岂能衰老?”朋友说 ,人类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之子 ,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青春。是的 ,我们的先人老子讲过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 ,因为人生活在地球上 ,不能违反地球运转、存在的客观规律。地以天为法则 ,因为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星球 ,不能违反太阳系的运行规律。天以道为法则 ,因为天体运行是有严密的科学规律的 ,这一规律就是先贤所说的“道”。道 ,绝不能违反客观规律 ,因为…  相似文献   

16.
庄子崇尚自然,认为人类非但没有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与自然界同处于生命有机体之中,故而提出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天地与我并生"的理念,高呼尊重自然,"法天贵真",力行"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顺应自然的生态利益标准,表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7.
徐一涵 《考试周刊》2013,(69):145-145
物贵天然,人贵自然。不管干什么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以人为的方式扰乱它。要想让天下不至于丧失淳厚质朴,就该纵任风起风落似的自然而然地行动.一切顺于自然规律行事.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飞扬的草屑进入眼睛,也会颠倒天地四方.蚊蚁之类的小虫叮咬皮肤也会使人通宵不能入睡。地承千古,理蕴自然,学习地理,我们要遵循规律,而不是人为地掠奇夺珍,小日本,大野心,如沙飞眼,周遭不安,善于学习地理的人.常会从中窥出因果玄机。  相似文献   

18.
老子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的,所以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道”是指客观自然规律,兼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的永恒绝对的本体之义。“自然”即天然,自然而然,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老子认为,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这就是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冯友兰先生指出,这构成了一条自然的不变规律。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提出了“法天贵真”的主张,表现出重视自然、清淡、真诚之美的审美趣味。其含义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9.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又说:"无为即自然。"他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同样庄子也认为"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一个人做到无为,也就达到了无不为。  相似文献   

20.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52章)这确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哲学定论。欲说语文教学之道,实在也可以从道法自然中获得启迪。学语文总是从学口头语言开始的,这本来就是很自然的行为。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一文中说得很透彻: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