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入合作学习模式,不仅体现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更是学生获得扎实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有效途径.我们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由于受到一些固化思维的制约,常常是形式单一,学生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师生互动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生生互动就是小组讨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互动,这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方式,体现的应该是和谐教学思想,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彰显教学的多元化.因此,升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互动模式,强化学习主体互动意识,这已经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生生互动就是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也就是强调合作学习,具有交流、分享、促进的特点。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从生生互动的形式看,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互相辩论、互相问答、互相倾听、互相呈现、互相演示、互相教学、互相考查、互相修正、互相评价、互相督促和互相激励等。与师生互动不同的是,生生互动是同一学龄段、个体发展水平相似的学生在平等互惠基础上的交往,更能拉近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能掌控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能增加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  相似文献   

4.
课堂生生互动的类型、意义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核心,更加注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知识单向传递,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主要表现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种形式.师生互动是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都予以较多关注的互动形式,但对于建立在师生互动基础上的、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生生互动的研究和关注却比较少,因而,加强对课堂生生互动的研究和探讨,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话是对话主体互相交往的过程,这是对话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包括教与学两类活动,形成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等多种关系。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影响而进行,而是积极地互动、不断内化互动活动中获得的东西的一种能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野,让真正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浅谈生生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生生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学习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它既是学习活动中一种人际关系的反应,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事实证明,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的今天,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更多的生生互动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这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让学生学会探究,并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是全面落实新  相似文献   

8.
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强调的是即时的、平等的、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生生互动是建立在共同目标、积极互信的基础上的互动;重视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既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超越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教育。当前要注意的是防止生生互动的形式化,要将生生互动落到实处,只有正确认识并落实生生互动的两种价值,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认知才能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9.
地理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维活动过程和学生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变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变“忠实听众”为积极参与者,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以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突显学生主体的学习地位,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互动教学是语言课堂中最常用的方法,而其中的生生互动模式更具成效。从生生互动的理论基础出发,阐述生生互动的意义,结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提出生生互动的三种常见形式和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1.
张建超 《教育与职业》2007,(17):111-112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共同探究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一、促进生生互动所谓生生互动 ,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包括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为师生及合作与竞争等 ,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就是在这种互动中产生的。如果能形成这样的课堂结构 ,课堂的教师不再是一个 ,而是几十个 ;评价、反馈的渠道 ,不再仅限于师生 ,而会形成师生、生生纵向的、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 ,其主动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语言表达、个性等方面都会得到长足发展。遗憾的是 ,虽然有许多人反复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但是有不少人还是不重视生生关系在…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生生互动的主要策略有:营造轻松氛围,让学生敢于进行生生互动;给予方法指导,让学生懂得如何生生互动;设计互动情境,让学生乐于进行生生互动。  相似文献   

14.
胡潜 《考试周刊》2011,(63):211-21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的主体意识.始终关注学生主体的学案教学日益被教师重视。学案教学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追求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学案教学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坚持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启发、提示、点拨,发挥师生、生生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阅读生生互动,是指语文阅读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探讨、互相启迪和共同提高。 一、合理引导,充分准备 1.提出有互动空间的选题。提出开放性、发散性选题,引导生生互动。譬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阅读互动中,引导学生确立“说说你喜欢的人物和理由”“如何表示承认错误的诚意”“说说你勇于承认错误的经历”等选题...  相似文献   

16.
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举足轻重,笔者以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合理分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获得合作技能对于学习英语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7.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心灵上的一种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充满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活动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学生创新的支点在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传统的数学学习,被限制在封闭的课堂教学之中,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较多的是教师主宰整个学习过程。与此同时,带来的负面作用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受到限制。尽管许多教师通过书本、图片、录音等有限的手段,竭尽全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但受学习环境的限制,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捆绑住了师生的手脚。  相似文献   

19.
合作学习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强调了师生互动,而且突出了生生互动,充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交流互动为主要途径,使学生积极“动”起来,在合作中真实地应用英语语言。英语课堂中这种以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际能促进学生运用语言,学生也能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习得语言,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也有师生互动的活动,但其主要任务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师生缺乏交流和沟通,它否定了教学的本真意义自主对话,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也最终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的真正的组织、引导作用。我校正在研究的省级重点课题“自主对话式学习研究”打破了传统教学教师垄断课堂的局面,强调课堂不仅仅是师生互动,更应是生生互动与对话的场所。自主对话为学生的主体发展、主动参与创造了空间,创造了机遇,是教育发展对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