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传统法律秩序与现代法律秩序有其不同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法律文化匹配。在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表层结构的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深层结构的法律文化的现代化的实现正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在法治的框架下,作为公民社会一个重要主体的社团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我国现代法律秩序所诉求的深层结构法律文化的获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从“汉语本身的文化属性”、“法律语言的法文化系统”以及剖析“礼”的词语意义的视角,讨论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的关系。“法律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无论从法律语言角度看,还是用法律文化的眼光观察、解释法律语词,法律语言都是整个法律文化的符号系统、信息系统,因此,我们不仅要解析它自身所有的文化意义,而且还需要解释它们在一定的文化观念影响、制约下,产生的意义体系。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关系的研究,既是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无讼”法律文化的历史根源于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其存在的基础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以及与此相连的宗法家族制度。无讼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政治追求,也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准则,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古人创造了貌似和谐的古代文明。但是,“无讼”法律文化却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理念相悖,并严重影响了当代社会法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儒家天命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法律化的哲学基石,受“天人合一”思想中尊天敬天观念,“民本”观念,重合轻分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凸现出与之相应的三大基本特征,即宗教化,伦理化,和谐化,中国古代哲法关系对构建当代法哲学体系,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谐文化意味着一种权利配置适当、协调有序的社会状态。在当代中国社会,“和谐文化”作为法律价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人们的视野,其精神旨趣在于改变以往偏重效率、弱化公平的法律价值论思想,坚守以人为本的法律价值理念,同时改变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并以此为契机重组我国法律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实现我国法学理论研究中法律价值体系某种程度的更新与演进。  相似文献   

6.
鉴于高等教育面临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道德意识的冲击,不断求变发展中的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具有独特价值,在思政课教育中运用内涵讨论、辩论、实践论的"三论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和当下法治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成为可行选择。精心设计要求"三论式"的课上课下环节,辅以配套性改革措施,力求最大的教学实效。这样既能培育学生主体性思维、语言应用的能力和创造性才能,又能极大提升和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7.
动物与法历来有着化上的不解之缘。在中外法律思想史上,人们喜用各种动物以及相关的故事来阐发自己的法律思想和主张,用形象有趣的譬喻箴言来解说深奥艰涩的法学理念。有的作象征式解说,有的作寓言式的解说,有的作隐喻式解说,这些解说渗透到法学本体论、价值论、工具论、目的论、运作论及通变论等各个层面中,从而使得法学的理性思维获得一种鲜活的感性语境,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法律化。当然,这种法律化也有其黯淡的一面,表现为缺乏逻辑实证与规范分析,因此我们面对这种化,还应结合法学发展的理性成果去批判地审视它。  相似文献   

8.
军营法律文化是军营这一相对封闭的“亚社会”在长期军事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对法律所特有的思想观念、理想人格、情感倾向、行为趋势,即关于权利与义务的价值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不仅是一种具有实体内容和对象的文化结构,更是一种用文化的眼光认识军营法律现象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它与现代法治理念存在着冲突与互动,与军营法律传统呈现出继承与变革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当普及先进的军事法律理念、完善军事法律制度和规范、提升军事法律组织的效能,为建立符合现代法治理念的军营法律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法官后语"是20世纪末人民法院为了配合裁判文书改革而进行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其目的是于法理之外对案件的当事人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说服教育和道德感化,以息事宁人、钝化矛盾、共建和谐."法官后语"是法律文化传播和法律文化发展的结晶,它所体现出的法律文化精髓是和谐.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儒家天命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石。受“天人合一”思想中尊天敬天观念、“民本”现念、重合轻分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凸现出与之相应的三大基本特征,即宗教化、伦理化、和谐化。中国古代哲法关系对构建当代法哲学体系,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图式理论是基于图式理论的一个较新的理论,它的提出和发展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发达的今天,这一理论的实用性也越来越突出,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这些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文化图式的定义、特点以及文化图式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等方面,为今后更深入、广泛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应当科学分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不同遗产的性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取舍,将其中合理因素加以继承和改造,为现代的法制建设服务,实现传统法律文化自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现代法治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中国法治进程,不仅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经验,也要重视对中国传 统法律文化的扬弃。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在价值取向、内容和形式方面都蕴含着现代法治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高句丽是一个崛起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其宗教信仰不仅承继了中原文化的要义,更丰富了法律思想的文化基础;形成了其法律宗教化、法律历史化的思想特点。为高句丽政权制度和法律推行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法律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中国法学理论界政治解释学、法律注释学的倾向比较浓重,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批判主义、自由主义等法学观念及研究方法逐渐被我国学者所接受,并将其“本土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法理学研究的发展,并从更深远的意义上促进了中国法律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以此为代表的是90年代后兴起的“市民社会理论”,促使法理学的变革和更新,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研究市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关系,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建设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徐通锵先生提出的"字本位"理论是近年来汉语言研究的重要进展."字本位"理论虽然对汉语言研究有一定的开拓性价值,但也存在着某些不够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7.
法律类成语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记录了中华民族对法律问题的共同习惯及其思维活动的演变轨迹,涉及制度本身、法律执行主体、犯罪主体、犯罪行为、审判结果和处罚方式等内容,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我国古代法治文化,反映出汉民族封建社会礼法合一,德主刑辅的思想传统、百姓对法治的美好愿望以及统治者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实行的重刑思想。  相似文献   

18.
莫尔曼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他通过划分文化区域,创建文化区域理论模型进行比较教育研究。莫尔曼的文化区域理论模型主要由长期影响因素及重要问题组成,他运用案例研究说明了其文化区域理论模型的运用。莫尔曼的文化区域理论模型使比较教育研究趋向系统化和更加科学化,其科际整合的思想对今天的比较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非与现代化必然背道而驰。儒家思想在经过清理、改造、转化之后是能够与西方市民法文化结合的。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应走中西文化结合之路,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为法治模式的形成培育出适合它成长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经过学界多年的探究,业已经取得丰硕成果。通过对以往研究进行盘点和梳理,发现学者们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概念界定、内容构成、特征、功能与作用机制、生成机理与演变逻辑以及建构路径等领域进行了集中探讨。但在一些关键性的环节和领域还存在不足,亟需在基础性问题上达成共识,更新研究方法,完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