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正德十一年 (15 16 )至正德十六年 (15 2 1) ,王阳明巡抚南、赣、汀、漳 ,征讨这一带的农民起义。在此期间 ,他整顿吏治 ,建立秩序 ,轻徭簿赋 ,带种赈助 ,励行节俭 ,兴办教育 ,使南赣风气为之一变  相似文献   

2.
明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受命南赣巡抚,次年正月到任。在南赣巡抚任上,先后平定南赣动乱和宁藩之乱,在赣州提出致良知说。王阳明在南赣的活动时间主要分两段:一是自正德十二年至十五年的南赣巡抚任上,二是嘉靖六年赴任广西途径南赣及次年归途再经南赣并在南安府青龙铺去世。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是历史上公认的达至"三不朽"境界的典范。但其"立言",尤其是文学方面的造诣和成就往往被"立德""立功"的光环所遮蔽。阳明在明代文坛上也是卓然一代大家,其以诗歌为代表的诗文创作自有着风标独举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气韵。结合阳明生平经历、宦途,对阳明文学方面的创作、作品、成就乃至诸多文学活动进行关注和研究很有必要,尤其是他在南赣期间所写的诗歌、散文颇富性灵意趣,这些诗文正是后人探寻、追悟、阐释阳明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更可见阳明对于南赣地区文学与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在南赣巡抚任上,为了剿匪平贼,他在军事征伐的同时,对所辖地区的少年儿童、"盗贼"及平民百姓等各种人群展开登坛讲学、设立社学、颁行乡约和十家牌法等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教化民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一些县域的社学得以恢复和重建,以十家牌法为核心的保甲制度得以推行,乡约制度也在一定范围内予以推广;后来这些教育实践活动被继承和传播开来,对后世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王阳明是明代中叶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继承了程朱理学及前儒学说,在自己的戎马生涯中,悟出了“教化”之道,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的教育理念;他教育思想中蕴含的立志勤学、有教无类、戒傲戒躁、慎交友、重人伦、师生和谐等精神在当代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明正德十二年(1517),王阳明奉命任南赣巡抚,平定南赣动乱。以黄乡叶芳为例,通过对王阳明与叶芳互动博弈过程的分析,指出二者的彼此合作,是基于双方立场,顺应南赣区域局势与实力对比的变化逐步形成的。双方的合作,对南赣社会秩序的重建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明中叶以来,在王朝强化多省交界区域社会治理的背景下,地方官府与地方势力的相互博弈与各自努力。  相似文献   

8.
在对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阐述的基础上,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认为“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目标;“明伦”、“德教”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根本内容;“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是王阳明实践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实践教育教学的根本方法;“趋向鼓舞,中心喜悦”是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礼乐教化”、“敦厚风俗”是王阳明社会教育思想途径与目的。继而文章在肯定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实践绩效和历史影响的同时,认为其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建设、教育文化发展等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王阳明执政南赣,南赣地区正处于动荡之秋,社会动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为了平定贼乱,建立长治久安的社会秩序,王阳明在赣闽粤边区实施了"息盗""导德""训学"等一系列安民措施。这些措施与其"致良知"的学术思想密切相关:"良知自在内心"是实施南赣安民措施的前提,"致良知"成为南赣安民措施最重要的教育内容,"省察克治"成为南赣安民措施中最重要的劝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9,(5):93-96
王阳明心学区别于程朱理学的主要地方,在于王阳明倡导"心即理",将代表主体意识的"心"等同于宇宙本体,与此呼应,他还提出"致良知"及"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德育思想是他系统性哲学思想的体现,他提出"心即理"实则表明德育应高扬人的主体性;他指出"学莫先于立志",实则表明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德育的重要意义;他的"致良知"说,实则意味着德育贵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2.
一代大儒王阳明堪称儒家人格的典范,他一生立德、立言、立功,对于人才的价值也有其深刻的认识.他从以德为先、智德双修的人才价值取向出发,打破选人惯例,“舍短取长”、“因时制宜”,不拘一格选人,并以“公论”荐举的形式保证了选拔程序的公正性;他辩证性地消极否定了道德教育万能论,通过“久任其职”、“量行加增”等实用主义措施以促官员责任心、廉洁等德性养成.相比其他政治家、思想家而言,他的人才观及其措施更有独特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认为圣俗是合一的,普通人完全可以通过"致良知"实现成圣之道,其"圣"的观念有佛老出世的高雅境界,其"俗"的观念又有儒家入世的殷切关怀,既为道德修养和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又为道德普及和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能,既避免了庸俗的道德虚无主义,又避免了空洞的道德教条主义,可以为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提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的心学源于儒道释而又超越了儒道释,震古烁今,其诗歌尤其是理趣诗是其心学思想的重要载体,清新自然,可谓思想与文学的完美结晶。  相似文献   

15.
阳明心学直承象山,遥接孔孟,下启明清数百年学术风气."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内容,"致良知"是阳明心学发展的最高峰."良知"学说的提出,不仅对当时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树立理想人格、挺立自信有很大的裨益,就是在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心的迷失,人性的萎缩,道德的沦丧,生态的危机等现代性困境的背景下,重提良知的重要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亦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为实现民族自救,对乡村教育与建设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开展大范围的乡村教育实验,形成了其兼具时代性和个人特色的乡村教育理论,其中,他对乡村教师的从业要求与角色期望构成了他的乡村教师观,从教师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教学内容以及师生关系处理等三个方面提出要求或寄予期望。通过深入挖掘梁漱溟的乡村教师观,引导乡村教师增强乡村教育中的乡村文化认同、建设好自身师德修养、根据乡村学生发展特点而教、积极实现教师学习者身份的转变,能够为新时代我国建设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提供借鉴与指导,推动我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隐藏着静态文化"生——死"二元对立结构,这种二元结构转换中既包含了人类繁衍生息生命延续之"生、死"转换,也包含了人类食物生长与环境条件之"生、死"的转换。赣南客家乡村治理结构形式正是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了"信仰——仪式""权力——文化""礼仪——道德""观念——价值"的动态结构方式,这种动态的文化治理结构功能关系,对乡村村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是赣南客家地区乡村治理的重要乡土文化资源。同时,乡村民俗体育也因此在长期的动态演变中得到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