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其在中国也已经有了很多不同的全译本。本文选取了意象与内涵都非常丰富的第65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对比了梁宗岱、戴镏龄和屠岸三位翻译家的译本,希望可以借此进一步明确十四行诗翻译中形式、内容和风格的保留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刘勰的"隐秀"观审视翻译中文学意象的传递,以期保持文学翻译所固有的文学性和民族性,成功实现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的第二次创作。"隐秀"观指出意象有"隐"与"秀",两者统一于文学意象之中。不同的意象对应不同的表述方式,译者如果在把握原意象的艺术特征基础上,对描述性、象征性和比喻性意象进行具体分析,在翻译时运用显性或隐性方法进行具体处理,文学意象翻译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胡璐 《海外英语》2011,(2):135+141
作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最广为传颂的一首,第十八首诗典型地体现了莎氏十四行诗的特点。文体学是分析文本的重要角度之一,针对该诗的众多译本,有目的地选择两位"新月派"诗人的译本,分别从韵律、修辞、词法等角度入手进行文体学分析比较,对于原文本和译本的解读,以及对诗歌翻译技巧的探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文学形式,简单的诗歌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人们往往通过诗歌来抒情,言志。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是意象和韵律的处理。但在翻译时,读者是否能够顺利的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怎么进行诗歌翻译。诗歌翻译与别的文学体裁不同处是,诗歌不仅仅讲究内涵更多的是诗歌的韵律、诗歌中的各种修辞以及意象的如何处理。本文从诗歌意象、诗歌内涵、以及诗歌的修辞等方面入手来谈谈诗歌翻译的相关策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观点对于诗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中西文化的不同反映在翻译上经常可以表现为译文意象的不完整和流失.从意象流失的原因及哲学基础,“原生性意象“、“继发性意象“和审美意象的解读,暗示性词语的运用和意象的寻回,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意象的不同表达等方面来分析翻译中出现的现象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三本译作(译者分别为梁宗岱、屠岸和辜正坤),本文认为三位译者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视觉美"、"音韵美"、"修辞美"和"用典美"在汉诗中或多或少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关联理论自1986年提出后得到不断完善并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翻译研究。然而关联理论很少被用于诗歌翻译,更不用说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在诗歌翻译中,最佳关联是原文与译文的重要评判方法。本文从诗歌的"音韵"及"信息"两方面来考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与其两个汉译本之间的最佳关联。认为可将关联理论应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对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诸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旨在说明诗歌中诸多修辞方法的运用有使诗歌的主题进一步深化的作用,更加突出了诗歌的中心思想。表面上该诗是一首爱情诗,而实际上则是一首赞美人的伟大力量的人文主义诗歌。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诗歌宝库中一颗绚丽夺目的明珠,全诗共154首。通过比较第一首和第五首十四行诗,得知两首十四行诗的主题都是劝说诗中的主人翁结婚生子,而莎士比亚却采用了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意象和不同的比喻来阐释这一主题。由此,莎士比亚精湛的写作技巧让我们体会到了十四行诗的迷人魅力。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ummer’s (s’) ...”词组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天”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而由“夏日的……”组成的词组所传达的意象较“夏日”单独使用时的翻译要难。通过对梁宗岱、屠岸和梁实秋三位先生译文的对比,试图探究并评价三位译家在处理“夏日的……”词组的异同之处,以期为今后重译莎翁十四行诗的译者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和第130首为例研究莎翁独特的语言艺术.莎士比亚高深的语言艺术让他的作品久盛不衰.莎士比亚的语言天赋既体现在他所创作的戏剧中,同时也体现在他的十四行诗里.多种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使他的戏剧和十四行诗读起来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间意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莎士比亚的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中,鲜明的意象层出不穷,其中以"时间"意象最为突出。在莎翁笔下,时间是"暴君("tyrant),是"傻瓜("fool)。尽管时间具有客观的不可违背性,莎士比亚还是提出了用他的艺术之美来与时间相抗衡。通过对其十四行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外宣翻译作为语言和文化的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特征,而中西方修辞传统的差异,也会对外宣翻译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中西方修辞传统在外宣翻译中的不同运用,探究取得理想传播效果的适当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4.
轩慧芳 《英语广场》2023,(17):29-32
《废都》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代表作之一,为了强化作品的文学性和美学效果,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模糊修辞。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针对《废都》中模糊修辞的翻译,分析翻译方法的运用情况,并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译者选择翻译方法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宋庆福 《海外英语》2012,(14):165-167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尤为明显。该文从译者主体性出发,拟从四个方面比较和评述诗歌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运用:"归化"、"异化"、文化误释以及意象传递等。最后分析得出由于文学翻译中存在创造性叛逆,诗歌是可翻译的。  相似文献   

16.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决定着译文成功与否.本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的五个中译本为例,研究译者主体性在诗歌意象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王雪 《英语广场》2022,(4):18-2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唐诗又是其中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在唐诗中"月亮"意象的运用十分广泛,研究"月亮"意象及其隐喻翻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人的文化认知模式。本文通过对唐诗的分析,将其中的"月亮"意象大致分为无生命的物体和有生命的人,译者在对这些隐喻进行英译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采取对等翻译、等效翻译、明晰化翻译以及逆向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23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和通感,传递出大爱无言的主题思想。通过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这些修辞如何使主题和语言的表述生动有力。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意象充满了未定性和朦胧美,而这些意象的多义体现出了诗歌的美学复义效果,正是这美学复义让原诗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分析屠岸和梁宗岱两位译者的复义翻译效果,旨在期待更多的译者在理解原诗美学复义的基础上,再现原诗的美学复义效果。  相似文献   

20.
《莆田学院学报》2016,(6):69-73
利用语料分析工具Powerconc解析《葬花吟》中"花"在不同译本中的创造性翻译,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例示"为基础,指出导致这些创造性翻译的主要因素是译者的涉身经验及译者对制约翻译过程的三种认知原则的运用,继而指出中西方译者在"花"意象翻译上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及优势,并据此对译者主体性做出另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