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家文学是客家历史文化的展现者,同时也是客家人对现实的思考。客家身份的认同是客家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种主题不仅成为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客家身份认同是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2.
客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族群认同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作为一个具有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的族群,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的产生根源于其共同的历史记忆。主要包括自身为起源于中原的正统汉人,历经艰苦卓绝的迁徙和抗争,不为他族群所同化的文化坚守。共同历史记忆在客家族群认同中主要表现为中原意识、抗争的族群性和对文化的坚守。历史记忆渗透于客家文化之中,通过客家民居建筑、客家话和客家山歌等象征符号进行文化表述。共同历史记忆成为凝聚客家族群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客家族群认同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客家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形成了以客家旅游休闲娱乐产业为主体,客家影视文化产业、客家新闻出版产业、客家元素的创意产业等为辅助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其中,尤以梅州客天下、成都洛带镇、永定土楼群等为代表。但是客家文化产业同时也面临着文化要素提炼不足,文化记忆缺失严重,客家人身份认同减弱等诸多问题。此外,创意生态的先天不足也制约着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找出一条适合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与路径则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族群认同以历史记忆为基础要素,并通过文化表征加以巩固和维持族群边界。国家认同是多元族群国家中重要的国民意识,是安邦定国的思想纽带。作为南疆边陲的靖西壮族共同体,具有以真实的历史记忆作为基础的文化想象、基于传统文化表征的民族意象以及基于现实民族团结的国家形象,实现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星期六》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第九部小说,小说出版后广受评论界的关注。小说主人公贝罗安医生一方面显示出英国人身上特有的民族优越感及自豪感,英国仍然是一个崇尚理性、井然有序、等级森严的地方;另一方面其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却充满了欧洲风味和美国气息,强烈地冲击着他的传统文化身份,使他面临着“我是谁,我该成为谁”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6.
身份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新加坡由于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因而新加坡的身份认同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文化标本的意义。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心态。新加坡英语文学作为新加坡的主流文学创作,深刻地反映了新加坡人在身份认同过程中所表现的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困惑。  相似文献   

7.
记忆总是被现实征用的,人类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也时有阻隔或失败。《挪威的森林》就反映了记忆和身份认同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对于《挪威的森林》中的众多人物以及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各色人物、甚至对每一个个体来说,人和生命都是有限的,"自我"总是一个不完整、有欠缺、时时刻刻承受着矛盾和分裂的状态。虽然我们总是试图要去修复它,但它不仅在本质上是不能被修复的,而且实际上它也不需要被修复。正是这种形形色色的断裂和缺口才形成了"我"之所以为"我"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记忆与身份认同的交互作用,是当前文学“记忆话语”研究和讨论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扬·阿斯曼指出,借助文化记忆,一个集体的成员建立并培养共同的身份和归属感。主动记忆与主动遗忘推动“交流记忆”和“文化记忆”之间的动态流动。通过交流记忆中积极的记忆与遗忘,《美国牧歌》中的犹太家庭希望将美国身份镌刻在集体的文化记忆,以此重塑后代的身份认同。第四代梅丽强有力的反抗,则揭示了该犹太家庭中交流记忆与文化记忆转换的失败以及所面临的身份困境。借由对该犹太家庭代际记忆危机的刻画,菲利普·罗斯表达了他对于美国少数族裔“同化”潮流的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作为记忆的风景"与"作为文化表呈从而模塑个人身份认同感的风景"的角度开展文化风景研究。通过对明末流亡文人钱邦芑隐居贵州遵义市余庆县蒲村他山的个案考察,分析钱邦芑如何通过记忆的媒介连接过去和现在的风景,对风景行使命名、想像、挪用、再造、复制、书写和再现等权力,将江南家乡的园林风景移植到一个遥远的边陲之地,从而构成他表达个人身份认同感的特殊途径和对抗清朝政权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0.
长鼓舞是盘瑶支系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蕴藏着有关盘瓠及祖先历史、生产生活的族群集体记忆。各地瑶族不同特色的长鼓舞文化内容是"多元",打鼓跳舞祭祖的共同内容是"一体",长鼓舞起到了增强瑶族族群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岛》是一本关于黑人文化身份建构的小说。本文试图从身份认同理论的角度切入,分析利维的小说《小岛》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冲突及文化身份认同思想,以证明利维是一位优秀的表现移民身份认同的小说家,且其作品《小岛》是一部深刻的身份认同小说。也以此来促进移民和新环境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9,(1):29-34
评论《客家:华南汉族的族群性及其边界》一书,指明该书是本关于客家研究的有益读物,该书有两个关键词——族群性和族群边界,不仅具有重大的人类学研究价值,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三组二元结构来组织文本的撰写,最后该书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并对其一一作出了批判。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长篇历史幻想小说《英格兰,英格兰》以"英格兰,英格兰"主题公园的设计规划与成功运营为主要内容,贯穿其间的是"原版"英格兰的日渐凋零和女主人公玛莎不断追寻自我与幸福,却始终失落迷惘的一生.在这个个人与民族命运交织的故事中,巴恩斯质疑了记忆与历史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并深切关注由此导致的个人与民族两个层...  相似文献   

14.
《人间——重述白蛇传》以叙述的套层架构重述神话《白蛇传》,通过对白蛇、粉孩儿、秋白等人前世今生故事的叙述,融入作者自己对人、生命、身份认同的思考,《人间》超越了它文本层面的意义内涵,不再仅仅是个与现实无关的神话故事,而成为探讨当下人类身份认同问题的寓言。  相似文献   

15.
张凌宇 《海外英语》2013,(5X):216-217
《上海女孩》是华裔美籍作家邝丽莎2009年的新作,小说以珍珠和梅这对姐妹花的生活经历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早期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状态。该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后殖民主义中有关身份认同的文学理论,对该作品中"他者"的身份认同问题加以解读和探究,他们经历了身份不确定时的迷茫和焦虑,最终意识到只有保持与故土文化的联系,消解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东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才能在"第三空间"中重新建构起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解读并分析了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娃>其中她融合民间传说、诗意文峰以及神话元素以写实的方式表现出种族、性别、阶级的对立和冲突,使得叙述生动有致.  相似文献   

17.
王晓燕 《文教资料》2013,(16):11-13
小说家拉德克里夫·霍尔的《孤寂深渊》被誉为女同性恋文学的"圣经"。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斯蒂芬·戈登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女同性恋者寻求身份认同的艰难过程。居住空间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与自我身份认同之间存在内在、深层的联系。作品居住空间的变化恰当地诠释了女同性恋者在当时社会受到的身份困惑、身份焦虑和自我的身份认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孤寂深渊》,解读斯蒂芬居住空间的转移与她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8.
焦扬 《英语广场》2023,(26):72-75
朱利安·巴恩斯作为英国文坛巨匠,在历史幻想长篇小说《英格兰,英格兰》中探讨了记忆与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质疑了记忆与历史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记忆有时会被删减、歪曲,甚至虚构,而基于记忆之上的身份也会随之重构。巴恩斯通过主人公玛莎的自我追寻和自我探索,深刻揭示了个人乃至民族在身份构建过程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混血华裔家庭的生活,表上看似是成功幸福的一家,但在背后这个家却承受着巨大的种族和社会压力。本文将从身份认同角度着重来分析以詹姆斯为代表的二代华裔移民在美国社会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自身华裔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20.
谭恩美的小说《奇幻山谷》描写了近半个世纪间混血儿薇奥莱和美国母亲路路的动荡经历和情感困惑。从上海到旧金山,薇奥莱和路路分别以第一人称自述,两代人的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谭恩美在延续其一贯的母女关系主题的基础上,以中美混血儿薇奥莱的视角为主线,进一步探寻种族的双重性带来的文化震荡与身份认同问题。处于两种文化夹缝间的薇奥莱在生活的曲折与艰难中奋力挣扎,最终获得了经济的独立与情感的平等地位,实现了与母亲的和解,构建了两种文化可协商的“第三空间”,重构了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