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汉语古典诗歌从古代歌谣到唐诗、宋词、元曲产生了大量百读不厌、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具有"情真意切,意蕴深厚"、"扎根于民众生活之善性传统"、"丽词和声"这样一些品格.这是汉语古典诗歌的魅力之所在,也是作者功力之所在,值得学习、探讨、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盛中唐诗歌对"清"美特质的体认与追求,孟郊的诗歌在作高古之词、写孤高之志、造清泠之境上均体现出了对"清"美特质的强烈体认.  相似文献   

3.
建安诗歌慷慨风格与建安诗文频繁地使用“慷慨”一词有一定的关系。“慷慨”一词在建安诗文中的内涵是不同的。慷慨风格在建安诗人作品中的表现也各异。建安诗歌的慷慨风格有一个渐见具体、逐步形成的过程,不是凝固、封闭式的,而是运动、开放式的。建安诗歌慷慨风格的形成,与曹氏父子的大力提倡,人们生命意识的觉醒,思想的解放,使用质朴劲健的语言等分不开。“建安风骨”与建安诗歌的慷慨风格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4.
"我们是七个"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于1798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歌,这首诗最早呈现于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共同创办的《抒情歌谣集》里.在歌谣集1800年版的序言中华兹华斯把诗歌定义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宣言".本文分析其中的一首诗歌--"我们是七个",提出本诗从题材、语言以及诗人职责...  相似文献   

5.
细览西晋诸贤之诗,并将其与建安、正始诗歌比较,不难发现西晋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概言之,西晋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具有两种质的规定性:一是“力柔”,二是“采缛”。  相似文献   

6.
建安公宴诗思想复杂深沉,它体现了建安诗人因时代、人生而产生的慷慨之志与悲凉哀思以及通过及时行乐来实现生命价值的思考。其情感表达真实自然,无论是对曹氏政权的喜悦、感恩之情,还是因自己不被重用的忧伤烦闷之情都流露于诗的字里行间。它是建安时期重要的诗歌类型,其文学价值不可简单否定。  相似文献   

7.
正对诗歌的解读往往离不开"意象"一词。意象是诗歌创造的主要手法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的简洁明了的概念词汇,而具有抽象性和隐喻性,并且更强调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初中语文教师由于教学目标的需要,更注重对教学质量中"质"的提升,从而对"意象"这一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的定义。这虽然有利于学生能够更通俗具体地理解"意象",但是却让意象失去了原有的隐喻美和灵动朦胧之美。所以,让诗歌"意象"概念回归语文教学是初中教师需要去努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第二味是"人情味",第三味是"书卷味"。而语文的兴味来自教师对生活的态度。它营于教师之手,发之学生之心,可变成语文课堂美丽的歌谣。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了曹操诗歌的重大文学价值。曹操作为建安社会的领导者和建安文坛的灵魂人物,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以他为核心形成了彬彬大盛的建安文学局面。曹操作为“文人乐府”创作的开山之人,开辟、引颔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正确方向与道路。曹操诗歌充满阳刚之气和崇高之质,开创了“大美”这一诗歌美学新范畴,从而成为“建安风骨”的主要支柱。  相似文献   

10.
《沧浪诗话.诗辨》中,严羽指导学诗者选择最优秀的诗歌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是"悟"的过程。严羽的"第一义"应指优秀诗歌的客观标准,"悟"是艺术思维的领悟能力,"悟"的对象是"第一义"的诗歌。郭绍虞先生将严羽的"悟"分为"第一义之悟"和"透彻之悟",并不符合严羽的本意。严羽将"悟"划分为"透彻之悟"和"但得一知半解之悟",这是与其认定的诗歌的艺术水准的高下相对应的。严羽的"妙悟"一词应该解读为"巧妙地悟",属于"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杜牧《山行》一首,围绕诗歌题目中的"行",作者用"上、有、停"与之对应;《枫桥夜泊》中的"夜"字,张继用"月落、渔火、夜半"与之对应。这样利用高频词,使这两首诗歌显得结构严谨、中心突出。那么,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使用高频词,同样也可以让自己的作文异彩纷呈。所谓高频词,就是在文章中围绕体现主题的主旨词反复出现的词语,它有四种,笔者把它划分为:  相似文献   

12.
<正>一、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内涵中国诗歌起源于《诗经》,后到《楚辞》,经过了"汉赋"以及"汉乐府诗"积淀,孕育了"建安诗歌"及"魏晋南北朝民歌",到达唐诗宋词的巅峰,逐步转化风格到元曲乃至明清诗歌,直到发展到近现代诗。而古典诗词因为它的格律性,使其与音乐有着那份天然,达到一种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从艺术起源上来讲,诗、歌原为一体,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即古人对此的阐述。[1]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广阔的文学史时空中论述“建安之杰”曹植的乐府诗。在乐府诗歌发展史上,“三曹”有突出的地位,而曹植更以其成就卓著、个性鲜明的乐府创作雄立其间。从汉代乐府到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发生了深刻的变异,建安时期是变异的关捩。曹植乐府诗代表了乐府变异的趋势。曹植继承并融合了汉乐府民歌与文人古诗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貌,有强烈的抒情性,使抒情主体得以多侧面的展现。曹植乐府诗“词采华茂”,代表了中古诗歌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4.
六朝出现了许多新的诗型和诗歌母题,"赠答诗"是其中的重要类型.建安是赠答诗发展史上第一个高潮.建安赠答诗的艺术风貌中深切体现出"风骨"等许多特定的质素.建安诗人在题材内容与艺术表现等方面,对赠答诗多有开拓之功,为后世赠答诗的写作创立了典范.建安以后,中国赠答诗形成了一种类型,并盛兴起来,影响了整个中国诗学.  相似文献   

15.
<正>建安辞赋,是建安文学百花园中一枝独放异彩的奇葩,它和建安诗歌、散文一起,共同体现了建安时代特有的“建安风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骄傲.但学术界对建安辞赋的关注却远不及诗歌和散文,对其渊源的探讨更其不足,本文拟就从建安辞赋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入手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对建安辞赋研究的重视,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歌,从建安到正始,诗风虽然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但二又非截然不同,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正始诗坛依旧回响着建安的慷慨之音;并且沿着建安诗歌的抒情传统,向着个性化、抒情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建安诗歌的悲凉演变为正始诗的忧生之嗟。  相似文献   

17.
曹植(一九二—二三二),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在这一时期的文坛上,群星闪烁,风靡云蒸,“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而曹植最负盛名。钟嵘《诗品》称他为“建安之杰”,说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单尔不群”。现在流传下来的曹植诗歌有九十首左右,我们研读这些诗歌,觉得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诗歌的内容及其风格上看,都是可以“藏之于名山,传之于同好”。他的确称得上是建安文学的大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歌词有着悠久的传统。从"上古歌谣"开始,经"诗经""楚辞""乐府"到"唐声诗""唐宋词",再到"元明散曲""明清小曲",这些占据中国诗歌史大半江山的诗体自诞生之初,无论是以词入歌还是倚声填词,它们本身是以一种歌词形式面世,可见歌词同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是现代歌词的开端,白话新诗的诞生则给现代歌词带来新的生长土壤,但是从二十年代末起,现代歌词已经很少再从新诗吸取养分。文章将主要探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至二十年代末现代歌词同新诗的关系,以及现代歌词选择新诗入词的类型及原因,厘清现代歌词自诞生起至二十年代末间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9.
唐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所呈现出的美学风貌是唐代诗人学习建安诗歌 ,追慕“建安风骨”的结果 ,从诸多唐代边塞诗作中 ,可以看到其在精神气格、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与建安诗歌的承传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建安诗歌与汉乐府来看,两者的精神风貌极为相似,这也不断激发建安文人对汉乐府的喜爱和亲切。然而,建安诗歌对汉乐府的熟谙,必然使得其对汉乐府的学习借鉴成为了可能。本文认真从内容广度和深度、表现方法及技巧、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探讨了建安诗歌与汉乐府的比较及关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