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如法国哲学家萨特所说,凝视无处不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最终的悲剧命运来源即是她无法摆脱的"囚牢"——社会群体、卡列宁和渥伦斯基对她的凝视。在这两种凝视之下,安娜的个体本性处处受到压制,即使在新思潮的激荡下,鼓起了勇气进行反抗,但反抗始终不彻底,最终安娜成为了凝视下的受害者,走向了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阐述了《简·爱》中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女性的自我反抗意识和她们性格中的弱点以及她们最终的命运———或是反抗至死,像伯莎;或是如同简爱,最终走向屈服与妥协。  相似文献   

3.
马斯洛娃虽然身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但是她却不因自己女性的身份向男性社会屈服,而是在进行着坚决的反抗,虽然这种反抗的范围有限,但是却极具进步性。她的反抗是对男性霸权的颠覆,对于男性中心地位是毁灭性的打击。正是基于此,马斯洛娃已经是一位具有自主反抗意识、不妥协的反抗者。  相似文献   

4.
电影《危险关系》是一部以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意象为主要叙事对象的作品,在男权叙事下演绎了两性之间看与被看、控制与反抗、霸权与妥协的复杂关系。它在男性凝视中建构诱惑的女性身体、叙述潜在的女性缺陷,以此对男性性欲与权欲进行二维迎合;它在性别标记下展示女性的逆动与反抗状态,从而表达其企图挣脱男权牢笼的强烈祈愿与女性意识;它最终以三种殊途同归的"寡妇"形象书写了女性败北妥协的悲剧命运。在此动态的逻辑层面上,电影揭示出男权藩篱圈禁下女性无法规避的"被看——反抗——妥协"的现实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5.
狂人,在鲁迅先生《狂人日记》正文中是五四时期具有先进思想水平的“精神界之战士”,反封建的民主斗士;而小序中又说病愈“赴某地候补矣。”有人提出:那么,狂人是病中觉醒反抗、病愈却妥协从政了!这一人物形象是否前后分裂,全文思想是否矛盾呢?  相似文献   

6.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赛珍珠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大地》的女主角阿兰,重新审视与阿兰相关的情节,解读阿兰这一人物所带有的女性意识。阿兰并非具有反抗男权制的意识,她并没有从沉默顺从走向觉醒成熟,她没有把自己看成主体,她丧失了自我意识,成为"他者",她的一切行为都来自于将自己置于"他者"地位的意识,至死都未改变。  相似文献   

7.
《呼啸山庄》是爱米莉的代表作,在作品中,她刻画了希斯克利夫这样一个饱受苦难,忠于爱情的主人公形象。通过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发展过程———从一味忍让到被逼反抗到最后的绝望,作者表明了她对社会的态度。希斯克利夫的悲惨境遇及他的忍受、他的失败,说明作者并不赞同对不平社会的妥协。作者用事实说明希斯克利夫的反抗是被迫的,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反抗。对希斯克利夫的悲惨结局的安排则表现了她对现实社会的绝望,是她消极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英语沙龙》2010,(5):63-63
一句译文引起的思考 童年的Jane Eyre父母双亡。被舅舅带到他家去抚养,不幸舅舅又过世,舅母一家便歧视她。她在忍无可忍时偶尔进行一次反抗,便被舅母责令关禁闭,由保姆贝西和使女阿葆特强拉到一间空屋里拘禁。两人轮流数落了她一顿,在离开之前,阿葆特的话里有一句: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比娜的悲剧在于,为实现本真自我她极力反抗文化的遮蔽与束缚,但却遭遇了存在的悖论.文章从性与身份两个方面分析了她追求真我的虚妄,表明文化之外并不存在所谓本真的自我.她为实现真我而做出的反抗实际上就是对自我的反抗,如果这种反抗不以解构自我为目标,就必然走向虚无.  相似文献   

10.
窦娥二岁丧母,七岁离父.十七岁成了年轻的寡妇,独守空床,孤苦无依,象大多数中国的女子一样,她善良,温柔而又不乏坚强,富于反抗的个性中,却隐含着委屈求全这一不能不说是致命的弱点,在她竭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同时,可悲的是也将自己用(?)座无形的“监狱”囚禁起来.她对蔡婆婆轻易答应张驴儿父子的婚事是十分不满的,但当官府严刑拷打蔡婆婆时,就宁愿自己承认死罪,也不让她受刑.她在被押赴法场斩首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怕蔡婆婆看见她披枷带锁而伤心.窦娥和好色荒淫的张驴儿是绝不妥协的.宁可死,也要争到头、竞到底的.可是为了救婆婆,她以最大的勇敢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担当了这个天外飞来的横祸,尽管蔡婆婆这个人物并不值得同情,窦娥却不惜一切地为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说,这在突出窦娥善良一面的同时.使我们也看到了她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孝道.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是孝道夺走了这位年轻而又美丽的生命.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重担,尽着连自己也说不清的种种义务,无怨言地做着无谓的付出.为谁而活?为他人而活,岂不太累?  相似文献   

11.
《德伯家的苔丝》女主角苔丝是作者哈雷塑造的全新妇女形象。她有着双重性格:一方面敢于反抗传统道德和虚伪宗教,坚强,不妥协;另一方面又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和社会偏见对自身的羁绊。她的性格有着深刻的历史基础,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她的思想和行为也必然会受到时代和社会观念的制约。本文将从《德伯家的苔丝》的写作背景和时代入手,讨论苔丝的双重性格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课程的形成既不是对知识进行客观筛选的结果,也不是由支配集团单向独断、单方建构的过程,而是不同利益群体争相在课程中获得话语权的博弈过程,其间充满了斗争与冲突,控制与反抗。最终,课程的诞生,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多次博弈后妥协的结果。从社会学意义上看,课程,究其实质,是一种妥协的文本。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对再嫁进行了“出格”的反抗,这本是诸家教参的定论,也是语文同仁们的共识。但是,吴良仪同志在《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7期)上发表《祥林嫂究竟反抗什么》(以下简称《祥》文)一文,认为“祥林嫂对再嫁不反抗”,至于她再嫁时“出格”地“闹”,“这是对婆家将她‘捆卖’这一做法的反抗,并非反抗‘再嫁’。”吴老师并据此提出,对人教版教参上最能揭示主题、概括人物性格的一句分析,即“为了反对婆家的捆卖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挣扎”一句,要将其中的“再嫁”一词删去。对此,笔者以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9&#183;11生死婚礼》中的王纯洁和《作女》里的卓尔,以大胆、执著的情爱追求诠释着中国现代女性的反叛性。她们的反叛行为,既显现了女性与男性这两个性别群体间彼此冲突又相互吸引的复杂关系,又揭示出女性在对男权文化及传统作出反抗和叛离之时,身陷应该再度走向普遍认可的“妥协与和解”,还是继续进行不知所终的“对抗与斗争”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15.
少年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少年反抗期”或“第二反抗期”。这个时期的孩子 ,伴随着生理上的变化 ,逐渐产生“成人感” ,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情绪表现出“闭锁性”和不稳定性 ,性意识逐步觉醒 ,心理矛盾增多 ,常对父母持反抗态度。可以说 ,少年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 ,是从未成熟走向成熟、从未定型走向定型的“反抗期”。这要求家长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少年“反抗期”。一、了解孩子 ,尊重孩子 ,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是理解的前提 ,是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少年期的孩子 ,学习活动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书本知识的学习…  相似文献   

16.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通过对简.爱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自强不息、独立的女性。本文通过比较近年来不同学者们对简·爱作品以及人物的分析,得出了人物自身在反抗精神之外,存在着一种妥协精神。如果说反抗是打破旧的事物,那么妥协则是建构一个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别说还有感觉,你我都知道我们只 能忠于直觉,只因为欠缺所以总不懂拒 绝,但又不再愿意为对方妥协……”每当 在街边的音像店里听到这个慵懒、富有 质感的声音,听到这首我最喜欢的,她的 《单人房双人床》,我都会禁不住想笑,心 中感到一丝舒畅。 她的声线在这个高手云集的歌坛中 不算优秀,但就因为她声音的那种与众 不同,我深深地迷上了她。她,这个成熟、 特立独行、风情万种的女人——莫文蔚。 游走在歌坛、影视界、广告界的她, 作品无数。她兢兢业业,努力地唱好每一 首歌,演好每一部电影。即使她没有像 Jay、林俊杰、F·I·R那样,拥有无数的 Fans,但她仍旧默默地努力,她的脸上永  相似文献   

18.
林冲是<水浒传>中唯一一个严格意义上被逼上梁山的人.妥协与反抗的互相冲突构成了林冲性格的复杂性.林冲的性格悲剧集中体现了那些善良有才干的中国人深重的压抑人生的滋味.本文分析了林冲妥协与反抗的性格悲剧形成的原因,以及呈现给读者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少年时代,其父亲的愿望是希望毛泽东能够成长为商人,并且使毛家成为富商大户。可是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毛泽东在少年时期却还是形成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观,这与毛泽东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一时期中,毛泽东的思想因各个方面的事件影响而发生变化,从妥协接收受到勇于反抗、从为父读书到接受改良、从事不关己到感同身受、从古典小说到结合现实、从认清中国到了解世界、从仰慕英雄到忧国忧民。毛泽东个人思想的不断成长,也促使他的个人政治观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约翰.福尔斯在《收藏家》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米兰达极力想摆脱被压制、被摆布的命运。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地与男性抗争以追求个体自由和价值,建构女性主体。福尔斯赋予米兰达反抗精神,但由于她在困境中的自我贬低、她对男性霸权缺乏明确的认识及其思想上的妥协性,她的主体建构陷入了困境。反抗与依赖,这两者矛盾的纠结加剧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折磨,使她走向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