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伦理: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基本得到落实。与汶川地震相比,芦山地震中的媒体强化了尊重生命的意识,以人为本的理念基本得到落实。媒体整体上比较克制,至少没有出现聚焦死者的镜头,也减少了对遇难者惨烈状况的呈现。对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的采访,注重情绪的抚慰,为抓拍痛苦的镜头而诱导提问的情形较少,.  相似文献   

2.
郜筱玥 《新闻世界》2013,(10):287-288
本文选取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一周《华西都市报》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文本,采取内容分析法,并结合对两次地震稿件报道内容、来源、新闻配图情况的量化统计进行分析得出,从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报道到芦山地震灾后报道,无论是宏观上对整个报道的策划还是细节上该报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报道责任意识与挖掘自媒体能量上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3.
童建明 《新闻世界》2013,(8):136-137
芦山地震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在报道、救援、寻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历汶川、玉树地震等实战考验后,传统媒体在芦山地震中报道的表现也越来越理性、成熟。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灾难报道中融合渗透,取长补短,使得各自的报道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4.
曹菲 《青年记者》2014,(2):43-44
如果说2008年的汶川地震,对于多年未曾经历巨灾报道的新闻媒体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那么2013年的芦山地震则是对新闻媒体灾难报道能力的检验。五年间信息传播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博、微信等以其及时、快捷、图文并茂等特性,已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做好灾难新闻的报道,发挥传统媒体在内容方面的优势?本文结合《南方日报》的报道实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梁泽方 《新闻世界》2013,(12):145-146
四川卫视的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形式多样,内容全面。本文通过对四川卫视"4·20雅安芦山地震"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与评价,探讨其在自然灾害报道上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胡广 《新闻世界》2014,(9):15-16
对于重大灾难新闻的报道,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报道新闻成了最重要的使命。在地震灾区,哪些内容是媒体报道的重点?我们在采写新闻时,应该坚持哪些原则?笔者结合自己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在一线的报道经历,谈一些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7.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七级地震,牵动了每个国人的心,同时也再次启动了国内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此次“芦山地震”的报道中,国内电视媒体依靠信息的立体传播优势,客观、全面、及时地反映着灾情进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影响力,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本文主要以央视新闻频道在芦山地震中的特别报道为研究范本,以期对建立模板化、专业化的报道样式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危难时刻,广播人奋不顾身投入到抗震救灾第一线,传递生的希望、爱的奉献,创造了抗震救灾报道多项第一:地震发生后,在新闻媒体中中央电台第一个采访中国地震局专家;成都电台在震区新闻媒  相似文献   

9.
梁坤 《青年记者》2014,(2):41-42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的媒体报道呈现出了反应速度快、报道时间长、信息公开透明的特征,成为各界评价媒体理念进步的重要标志。时隔5年,2013年芦山地震发生,伴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报道又有了新变化。两次地震报道的概况1.反应速度迅速准确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发挥快捷反应能力,是对媒体综合实力的考验。①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  相似文献   

10.
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京城广播媒体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广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优势.此次报道的成功揭示了广播是突发事件报道中最实用的应急媒体,政府和广播媒体应当建立良好的应急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对任何媒体来说都是一个巨大考验。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报社旗下的中国军网第一时间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报道.从4月20日至30日.共发布抗震救灾稿件7861篇.其中自采文字稿1046篇、图片676组(幅)、视频63条,推出“芦山大救援”大型网络专题、“子弟兵驰援芦山”视频专题、“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图片专题和“地震灾后防病防疫工作”知识性专题.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彰显了军队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4月20日四川芦山地区发生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后媒介尤其是网络上一致的高关注度相比,芦山地震在网上引起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媒体账号进行灾情设置对青少年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并无明显优于名人微博的影响;青少年个人账户的传播与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呈现明显的偏差状态.运用社会建构理论对微博的消息传播进行框架分析,并对青少年的网络议程设置提出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邱蓬 《声屏世界》2008,(10):18-19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全心投入抗震救灾报道的中国媒体也经历了某种意义上的震动,其震波将在现在和将来影响中国媒体的走向。汶川地震使中国媒体开始学会正确面对各种突发的责任事故和自然灾害,学会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基本的信息传播功能。在多种因素形成合力的前提下,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赢得了党中央的高度褒扬,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一致好评,也赢得了国际媒体界同行的尊重。  相似文献   

14.
今年雅安地震,使人们想到了五年的汶川地震,当时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信息快捷、公开、透明;媒体人提升了人文关怀的素养。但是,当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汶川地震报道时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媒体记者集聚灾区,占用灾区资源;为了报道"效果",干扰救援,对被采访者不够尊重;灾难中不恰当的娱乐化表达。五年后的雅安地震中,媒体的报道却有不少的进步,即:灾区现场报道克制、冷静、理性;报道方式以打气加油为主旋律;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信息没有障碍地实时传播。  相似文献   

15.
以微博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逐渐显现出在各种突发事件当中的传播优势,在芦山地震事件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博以其独特的信息获取方式、信息组织机制为大众提供了更为便捷有效的平台,表现出精准化、零时性、纠偏性和分享性等特征,在芦山地震传播中起到了对生命存在的救助、构建信息的全图景、体现强烈的人文精神、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及重构灾后物理空间和精神世界等作用。  相似文献   

16.
傅强 《军事记者》2013,(6):39-39
4月21日,芦山地震的第二天,我赶赴地震灾区采访。5天里,我采访了芦山、宝兴、龙门、双石等多个地震重灾区。回到北京后,我梳理着那些灾区的场景、细节和我笔下的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思索着主流媒体记者应当遵循的价值理念——对社会责任的坚守和对"正能量"的传扬。  相似文献   

17.
李义菲 《新闻世界》2013,(6):319-320
4·20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媒体第一时间向社会报道了灾情。但部分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片面追求报道速度或为吸引受众眼球而降低要求,在采访中忽视受难者的感受、伤害他们的感情,导致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各主流媒体迅速对此次地震造成的灾害以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情况予以密集报道。透过这些报道。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新闻媒体的变与不变,能够明确地把握中国新闻媒体走向成熟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截取地震发生后8天(5.13~5.20)内的相关报道探讨中国的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在关于5·12地震报道中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20.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过去的五年,从汶川、玉树再到芦山,中国发生了三次大地震。有前两次地震报道的教训与经验,媒体与记者在报道芦山地震时,表现得更加专业与从容。但与此同时,某些媒体与记者的某些表现还是引发了不少的批评与争议。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有利于进一步认识灾难报道,提高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