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外大传播》2009,(5):60-60
曾有人将德国学界和政界人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观点分为三类: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种自然趋势,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稳定了对世界稳定是有贡献的。中国在几十年内有可能会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即便如此,这个民族依然如故地追求和谐,而不是武力。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的强大必然要求相应的世界政治权力,欧洲和美国要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得有相应的实力。面对中国、印度这些崛起国家凭借廉价产品争夺世界市场的局势,德国要联合欧洲诸国以及美国、加拿大进行抗衡。  相似文献   

2.
当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看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出口依赖型模式,通过实行重商主义的战略,维持低汇率,低估能源、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把产能过剩向全球输出,形成了较严重的内外部失衡,导致世界经济失衡加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要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必须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并敦促人民币尽快升值。另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是内需为主的增长模式,每一阶段经济增长引擎的切换都是沿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路径展开的,每次主导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浪潮都是在居民从“衣食”到“耐用品”再到“住行”的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下实现的。中国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要认清这一基本问题,必须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正一、需要积极讲述中国的故事现在国际上对中国的各种关心、兴趣、猜测和疑问并存,中国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讲述中国的故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要迅速习惯面对世界讲述自己的观点、立场。不论我们自己是真正的清醒和谦虚,还是习惯于韬光养晦与低调行事,在今天的世界,人们总是把中国当作世界老二来看,把中国的话当作世界老二的话来听。英国学  相似文献   

4.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0,(2):63-63
哈佛中国学者的观点未必全是“正面的”。但他们的立足点还是了解真实的中国。他们看待中国的观点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对于中国的情感和关注也是我们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和智力资源。哈佛学者的见解和学术成果多少影响或引导着美国和世界对中国的看法,甚至决策,  相似文献   

5.
海外媒体批评我们,我们怎么办,这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面对批评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种,采取鸵鸟政策,对外界的指责批评视而不见,即“被动”地不听批评。更不可取的态度是,在翻译国外对中国的评论时,把表扬我们的部分留下,把批评中国的部分删掉,结果是,英文世界里批评声一片,中文世界里叫好不绝,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不足取。  相似文献   

6.
廖中华 《职业圈》2010,(1):18-21
全世界的学者在相继研究了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世界文明消失的成因后,产生了一个较为一致的观点:21世纪将是中国再次引领世界的时代,也是华夏文明再次辉映这个蔚蓝色星球的时代。这种观点,不禁让人想起了2500年前的中国,那是中华民族产生智慧与火花的伟大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喷薄而出,形成了华夏文明灿烂且多姿多彩的思想天幕。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人     
中国有个新词叫“保八”,意思是保持每年8%的经济增长率。官员们认为这个增长率对维持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一年前,很多人认为想在2009年实现这个目标是白日做梦。但是中国做到了。今年,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刺激了他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胡德宁 《文化学刊》2015,(4):163-165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兴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要求,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借鉴世界各国积极正面的文化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9.
正长期以来,学界有关中国的传媒软实力存在着争论: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中国硬实力的上升,传媒软实力也随之快速崛起;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中国媒体的硬件设施不再落后,但软性的"渗透力"仍然很弱,对国际主流媒体的影响更是有限。  相似文献   

10.
问:目前,在国际关系方面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国家间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冲突所造成的损失和合作所获得的利益将比以往大得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利益是冲突的,把重点放在国家间的竞争上。你认为如何?答:世界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上的相互依存越发明显,需要国际上相互配合和密切合作才能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当然,国与国之间有竞争是正常的,有时也难免会有一些矛盾或争端,只要有关各方不只考虑自己的利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中国在国际能源舆论结构中的表现近段时间以来,国际媒体有两个关于中国和美国能源发展的报道:第一,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表的数据,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第二,同样是国际能源署的数据,该机构预测由于页岩气革命,2014年,美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国。一个是中国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个是美国对国际能源市场依赖程度的进一步降低,但是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视角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国内媒体对第一个数据  相似文献   

12.
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问世20余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取得的成就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面对这一现实,福山也对其"历史终结论"进行重新反思。我们也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准确定义政治合法性,客观认识"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对外大传播》2020,(1):6-8
2019年12月16日,"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以"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来自波兰、葡萄牙、吉尔吉斯斯坦、埃及等国的政要、驻华大使、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的未来"等议题展开研讨。现对现场部分中外嘉宾发言主要观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今年第1期开始,本刊将开设"观点"栏目,对近期对外传播领域有前瞻性的热点话题从不同方面进行评述,欢迎大家关注和参与。"中国梦的世界对话"国际研讨会于2013年12月7-8日在上海举办。中外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梦与世界繁荣"、"中国梦与和平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吸纳其中部分专家的智慧,作为本专栏的起点,希望从他们提出的"中国梦"外宣路径中找到提高国际传播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11月3 0日,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站到世界舞台中央》的文章,文中主要阐述了以下观点:当大部分世界政治领导人都像无头苍蝇一样时,习近平在世界舞台上的坚定表现很显眼。习近平毫无疑问是一位政治家,一位非常能干且意志坚定的战略家。中国将成为什么样的大国还有待观察。整体来讲,中国的崛起对中国人民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但是中国仍需确保走一条可持续的和平崛起之路。中国  相似文献   

17.
跨国公司、无国界交流先后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外国公司在中国很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本土化"。从2008年第1期,本栏目连载新世界出版社的《世界500强企业CEO谈中国攻略》一书,每期讲述一位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总裁在中国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及未来的宏伟计划。关注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攻略会对中国的外宣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尹鸿 《生态文化》2006,(2):10-1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娱乐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的主功能。但是,在中国,由于国情和社会发展状态的特殊性,使我们的电影必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而必然会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但实际上,中国电影的社会责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缺失了,这种缺失不完全因为电影人,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电影生存环境,使电影很难去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责任,即便表达了也很难被观众接受和认可。因此,今天我们看到《天狗》这样的电影出现,会觉得有一种欣慰,至少它恢复了电影应该有的一种责任、一种现实主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正作者表示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澄清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一些误解: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被国有企业主导,国企发展是在以牺牲私企发展为代价;还有人认为中国政府体量过大,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有所抬头。对此,作者回应说:"一些人之所以得出这些结论有时是出于他们的感觉,但是真切的数据告诉我的是另外一番景象。"该书主要观点有:一是中国国有企业掌握的权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事实上,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似乎只占据了相  相似文献   

20.
《对外大传播》2009,(12):30-30
[短讯]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10月3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170多位中外知名专家围绕“汉学与跨文化交流”的主题展开讨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致辞中认为,如果说海外对中国的研究、对东方智慧的吸纳是文化交流的第一个层面,那么中国学界对世界汉学的反刍和回应则可能进一步推进“跨文化”的沟通。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的交流,恰恰需要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视野和胸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