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记者应该有哲学家的思维.经济学家的头脑,文学家的风采,还要有历史学家的使命感,社会学家的责任感。在新的时代,要当好党报记者,一定要培养学者之风,努力成为专家型记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文戈 《新闻传播》2009,(10):29-29
新闻敏感是记者职业素质的集中表现。它表现为记者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发展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辨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它的核心是要具备准确的新闻辨别能力。新闻敏感来自新闻实践.但是并不因为记者有一定的新闻实践就自然有了一定的新闻敏感.它需要记者在新闻实践中有意识地不断总结积累。要广泛积累知识,深刻分析了解形势,全面熟悉各方面情况:努力学习成功记者的新闻业务经验,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坚持不懈地对带有新的信息的事实进行追踪和规律性的探索。这是提高记者“准确的新闻辨别能力”,培养新闻敏感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般人把广播记者称为带话筒的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和报刊记者,都是新闻记者,他们有许多必须具备的共同条件。比如,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水平,要懂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掌握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原则,要有比较高的写作能力,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比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等等。这些共同条件,本文不拟详谈。这里主要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4.
关于记者的社会责任,历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如何理解记者的社会责任,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不管人们如何定义、如何理解,有一点是大家都明确而又统一的,那就是记者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有关记者社会责任感的论述也有很多,但是总起来看,大多谈及的是记者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即职业的社会责任感。我认为,记者不仅要具有职业的社会责任感,还应该具有职业之外的个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多年的经验告诉笔者,新闻行业要求记者既要博学、又要杂学。新闻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要求新闻记者要具有方方面面的知识,从业者要把新闻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因此,记者光有广博的知识还不够,还要在新闻报道理念和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一定要在“新”字上下功夫,让受众换口味,才能让受众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记者是“杂家”。记者之所以被称之为“杂家”,是因为记者这个职业交际面广、涉猎面广、报道面广,可以说是无所不到、无孔不入、无所不报。做为学者,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有一定的学识论著建树和突破,学者所研究掌握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高度。如何使记者具备学者的风度,也就是说,在报道中既体现报道内容的深度又体现出报道  相似文献   

7.
日趋激烈的新闻业竞争,给记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适应竞争的需要,如何写活新闻,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亲和力。日常工作中,常见到这种情况:同样一个题材,不同的记者可写出不同的水准,有的新闻写得呆板而无活力,味同嚼蜡;有的新闻则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吸引读者。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差别?稿件的差距归根到底还是记者自身素质的差异。也就是说,要写活新闻,关键取决于记者有没有活力。 记者的活力,是记者在一定的政治、业务素质基础上延伸的更宽泛的人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是记者在新闻实践过程中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审美习惯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新闻气质。 按常规,衡量一个记者的水平高低,除了政治思  相似文献   

8.
<正>有人说记者从事的是世上最年轻的事业。原因有二:其一,记者每天接触到的都是崭新的人和事,也就是他面对的工作对象永远是新的;其二,在还原这些新近发生或者新近发生变化的新闻事实时,记者要时刻有新的视角、新的发现、新的思考,也即记者要时时更新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在第四章中,我们着重谈了记者的采访活动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记者如何作记录,运用自己的工具,而力求准确是记者采访活动必须遵循的最重要原则。此外,记者的生活天地是广阔的,记者决不应把自己的采访生活局限于为了日常的报道。记者应当设法接触和观察各种社会生活,丰富自己的知识,加深对驻在国的了解。此外,要完成任务,记者还要有百折不挠的韧性。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的报道工作细致而且复杂,这就要求电视工作人员一定要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细致的把握,对每一道工序都要有清楚的认识。记者和编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记者和编辑协同工作而又相互独立。基于此,主要探究记者和编辑之间的关系,并就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报道做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让新闻更有吸引力?如何让新闻更好看更耐看呢? 采访到位 新闻增色 新闻永远在路上,新闻永远在第一线。作为记者一定要在新闻发生时就在第一现场,或者新闻发生前就已经在现场。这个要求对社会新闻的记者来说,现在执行得还可以,但是对财经新闻、时政新闻的记者来说,执行就差很多。可能是迫于交稿压力,或者是挣分需要,如今很多记者爱坐在办公室里,  相似文献   

12.
黄种贤 《今传媒》2012,(9):110-111
记者(这里泛指为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是党的喉舌,是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舆论引导者,面对学习、创新、创造为特征的21世纪,"学习型"记者将是时代的要求和竞争的需要。所以记者要率先垂范,带头做一名有一定知识储备,能应付各种变化的"学习型"人才。笔者就收看的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等电视节目谈谈当好学习型记者的几点看法:一是了解社会发展主流趋势;二是系统掌握新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广博的知识面;三是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职业道德修养等三要素。  相似文献   

13.
陈颖 《中国记者》2012,(10):99-100
寻找生动"点"吸引力产生规模效应 如何做到"生动",做到意态灵活能感动人,这是摆在地方媒体文化报道面前的一道课题,做新闻首先要寻找生动"点". 《湖州日报》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陆续向社会招收"小记者",一些有经验的记者编辑都做过第一批"小记者"的指导老师,感情从那时建起.当时媒体发现一些学生在学完课本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将视角向社会拓展,需要一定的向社会实践来丰富视野,而地方报社也需要有新的视角触摸社会,增加吸引力,扩大读者群.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脑袋     
记者要有自己的脑袋。这似是废话,但仔细想来,又是极重要的话。许多人当不了记者,许多人当不了好记者,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脑袋”,或“没有自己的脑袋”。现在全国的新闻队伍不下几十万之众,口袋里揣着记者证的恐怕也不在少数。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脑袋”,我们的新闻事业一定会有个长足的进步。新闻工作者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一定可以发挥更加辉煌的作用。所谓要有“自己的脑袋”,就是说记者要善于独立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阐述问题,表达问题。现实生活,纷繁复杂,变幻万千。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批评什么,表扬什么,如何批评,如何表扬,如何使自己的报道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积极影响,给人民群众以有益的启示,都需要记者本人独立地工作,独立地思考。记者这个职业,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人奋斗”的职业,借别人的脑  相似文献   

15.
出镜记者要具备一定的特质,即提问的技巧和对新闻现场的控制能力和挖掘能力。本文分析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  相似文献   

16.
新闻必须客观、真实、理性,但从传播学上来讲,要想达到好的传播效果需要借助一定的情感元素,好的新闻报道背后一定有记者编辑浓烈的情感。那么如何在电视新闻中表现记者的情感呢,表现不当又会出现哪些问题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对如何避免出现情感伤害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波在新闻界荡起了涟漪。报纸,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亘传者,在大力宣传把企业“推向市场”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报纸如何适应新形势,记者怎样转变思维方式?现今已成了记者思索和探讨的热门话题。一方面,新形势给记者创造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另一方面,记者们深深感悟到,要更新观念,不能再完全囿于以往某些陈旧的思维方式、写稿模式和活动方式。因此,除了继承和发扬过去办报的优良传统之外,一定要革除落后的观念、思维方式和写作方法,以新的  相似文献   

18.
黄种贤 《报刊之友》2012,(9):110-111
记者(这里泛指为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是党的喉舌,是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舆论引导者,面对学习、创新、创造为特征的21世纪,“学习型”记者将是时代的要求和竞争的需要。所以记者要率先垂范,带头做一名有一定知识储备,能应付各种变化的“学习型”人才。笔者就收看的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等电视节日谈谈当好学习型记者的几点看法:一是了解社会发展主流趋势;二是系统掌握新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广博的知识面;三是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职业道德修养等三要素。  相似文献   

1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报道的事件要具有真实性,绝对不能信口开河,道听途说,因此,记者必须要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坚决杜绝虚假新闻。严格各项监督机制,要让记者从心里不愿、不敢、不能写虚假新闻。近期发生的陈永洲事情严重损害了记者职业在社会公正形象,广大同仁一定要引以为戒。本文作者针对记者如何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怎样才能杜绝虚假新闻,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0.
2001年的IT应用需求 相对沉寂,在年底,市场又 表现出重新高昂的迹象。这 既表明企业信息化应用不断 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又给 相关应用解决方案和知识管 理提供商带来新的契机。一 个新的信息技术应用的高潮 即将来临。作为较早向国内用户提供知识管理及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厂商之一,IBM公司Lotus软件在2001年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市场增长,并总结出很多宝贵的经验。Lotus软件中国区总经理刘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良好的电子协作环境,即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前提条件。 区域市场增长迅速 记者:您如何评价2001年Lotus的市场表现?有什么特点? 刘洪:Lotus中国区2001年产品的增长是35%,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