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生态危机与艺术伦理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作为对现实的超越性存在,它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对人类的精神生态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指向平衡人类精神生态的艺术理念。在现代艺术生态学新视界下,艺术还有滋养个体心性,推动人性优化生成的生态效应。人类经由艺术伦理生态达到对人类整体生存状况的体察,在获得感触的同时达到精神空间上的延伸和超越。艺术为人类的精神危机提供了弥合和消解的可能性,成为人类“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抵御精神生态深度失衡的家园。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失去了其在艺术表征领域的支配地位,是文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人的精神生存在物质挤压下的一段艰辛旅程。所谓“文学的衰微”只不过是文学对“人间本位”的回归,技术理性的甚嚣尘上并不能真正压制人类对超越性精神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3.
人的超越性及其教育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越性是人的根本特性。生命就是在“应然”与“实然”的不断地转化之中实现着对自身的超越,从而发展着自身。超越性说明发展的主动权在于人自身,因此,以发展受教育者为己任的教育,必须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受教育者,唤醒他们的超越意识,培养他们的超越精神和超越能力,是生命的超越性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走向人文关怀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儒家伦理精神的核心是“仁爱”,它具有时代性和超越性,至今仍然具有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艺术作为对现实的超越性存在,它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对人类的精神生态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指向平衡人类精神生态的艺术理念。在现代艺术生态学新视界下,艺术还有滋养个体心性,推动人性优化生成的生态效应。人类经由艺术伦理生态达到对人类整体生存状况的体察,在获得感触的同时达到精神空间上的延伸和超越。艺术为人类的精神危机提供了弥合和消解的可能性,成为人类“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抵御精神生态深度失衡的家园。  相似文献   

6.
汉语言的表意功能一面是不完善的 ,而另一方面 ,这种不完善性又有其自身发展的取向和指归 ;既有“言不尽意”的一面 ,又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一面。本文通过文学创作的“立象”之说 ,论述了艺术语言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7.
艺术理性精神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艺术观,艺术理性的自律、反思、游戏、审美的特征及其具有的超越性、建构性和指向完满的特质表征着艺术理性精神是一种开放的、不断生成着的又富有包容性的新的世界观、艺术观。  相似文献   

8.
个人镜像里的局促处境——“个人化写作”现象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坛出现的“个人化写作”现象,逃离或摒弃“宏大叙事”、“终极关怀”的传统立场,以个体感性体验为写作资源和价值准绳。这一现象是中国转型期嬗变的社会心态在学上的反映。“个人化写作”因其极端执着于个体感性而失却超越性的精神空问,但其本提供了对现代人普遍处境的深刻观照。  相似文献   

9.
“混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之一,而建立在“混沌”理论基础之上的混沌美学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混沌美学的特征表现为整体性、自然性和超越性。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分支,自然也会受到混沌美学的影响。戏曲艺术注重作品中所蕴含的写意精神,即“意蕴”的表达和艺术呈现的整体性。把混沌美学理念融入戏曲创作和表演过程中,体现为传统戏曲艺术的高度写意性。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混沌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戏曲文学、戏曲表演和戏曲舞台美术这三个方面,体现出我国传统艺术的风韵之美与思辨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的历史超越性是由其内容所决定的:社会生产力、文化、利益都蕴涵着历史超越性。揭示“三个代表”的历史超越性,有利于深刻理解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更好地贯彻。  相似文献   

11.
有限性和超越性是萨特自由论哲学的本体论结构。文章通过对此本体论结构的分析,“有限性”显现为是“虚无”或“自为”的一种永远摆脱而又永远无法摆脱的“存在之匮乏”状态。而“超越性”对“有限性”的不断克服和对匮乏的执着排除,正是“有限性”发动出来的三雏向度上的“超越性”锻造了人的自由本性。  相似文献   

12.
“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理论家贝尔的一个理论假设,但他没有解释清楚“意味”的来源。李泽厚用物质实践解释艺术形式的起源,用生活积淀来解释“意味”的产生,从而对艺术的超越性做了合理的解释。由此可以知道“有意味的形式”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时间的流失,让人们忘却了内容;二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把握了意味而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论艺术对现实的超越性存在施立峻“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同时是她的主人和奴隶。当他为了被人了解,而用尘世的事物来进行工作时,他是她的奴隶;当他使这些尘世的手段服从于他的更高目的,使她为他服务时,他是她的主人。”(《歌德谈话录》)。艺术与现实...  相似文献   

14.
论“兴”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中国诗学重精致、主精致的整体特征。具体而言,“兴”具有直觉性、圆融性、超越性三大特点。“兴”是中国古典诗歌民族精神的表征。  相似文献   

15.
在以往的研究中,“意境”仅仅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或审美理想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实际上它更多地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的展现。唐人追求一种诗歌的“意境”,实质上是在追求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这种对超越性人生的追求,尽管贯穿整个文化史,但无论是在此前还是之后,都未有在唐代时所展现的蔚然之势。同时它与在其他朝代所呈现出来的厌世性超脱也有着根本性区别。可以说,“意境”说的产生,正与唐代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中间位置相照应,是人生精神达到盛世状态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汪荡平的戏剧作品,以其主题的现实性和超越性、人物的世俗性和诗意性、情感的喜剧性和悲剧性,艺术表达的传统性和现代性,启发我们对现代戏剧创作审美定位的思考。现代戏剧,应该把“舞台”搭建在“要”和“地面”之间,“诗意”和“凡尘”之间、“高层”和“平俗”之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思辩特点和思辩方式来考察和揭示《庄子》所蕴涵的思辩特质。从思辩特点看,《庄子》之思辩是以“体道”而达到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为旨归的,因而其对道的思辩,表现出带有主体精神的超越性和相对性两个特点。从思辩方式看,《庄子》之思辩是以直觉和相对为主要的思辩方式的。  相似文献   

18.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艺、美学理论有以下3个独创性的观点:其一,艺术的性质与功能就是对现实的否定与超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是一般地强调艺术是创造性行为,而是突出艺术是在现实中活动,揭示现实的矛盾;不是一般地突出艺术对现实的批判性和超越性,而是直接把艺术与革命联系在一起。其二,人类必须走艺术革命、艺术解放的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呼吁人类走艺术革命、艺术解放之路,尽管在常人眼中是如此地遥远,但确实不失为一种指点迷津的深刻见解。其三,大众艺会把人引向堕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化工业、大众艺的批判无论对20世纪人类正确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还是对艺、美学理论本身的发展,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个体追求的超越性,这种思想源于殷商神权文化和周朝的礼乐思想。孔子以“仁”来解释“礼”,赋予“礼”以新的生命力。孔子的美学现实现了个体存在的超越性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20.
与人性的契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人性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而“意义世界”则是基于人“超越性”维度的“合真”“合善”“合美”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人之于动物的独特性。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它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宗旨,以“美”为鹄的,是受教育者建构自我意义世界的必然途径和可能方式。在“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中,教育的意义探寻功能被遮蔽了。为使人摆脱工具性的存在状态,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应在教育实践中消解“物化思维”,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通过对受教育者适应性的尊重与超越性的激发,不断完善教育对人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