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正确把握“本质真实论”的理论内涵,应着重搞清三个问题:第一,“本质真实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二,“本质真实论”的真实内涵是事实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统一;第三,用“本质真实论”衡量具体的新闻作品应以事实真实为前提,同时要从同一视角看问题。  相似文献   

2.
魏晋是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标志无疑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它把音乐从封建政治功利中剥离出来,使音乐得以变得纯粹。在其著作《声无哀乐论》中通过辩论详细定义了声和音并深刻论述了音乐的本质与构成以及功能。他的音乐理论是对当时主流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反动,两种美学思想既对立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3.
党圣元先生根据拙文《“文本的悬置”: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指认笔者是“反本质主义论者”,“本质的悬置”说是“反本质主义论”的首要特征。笔者不认同党圣元先生。“本质的悬置”并不具有反本主义的内涵,其初衷是希望论争的双方能携手为文学理论体系的更新与建构做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形而上学地批判“自私普遍规律论”无助于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地分析,我们提出“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其本质是自私的”这一命题;这一命题对推动思想解放、促进改革开放、实现依法治国都极具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典型“中介论”是典型“统一说”的一种理论变种,它仍然无法揭示艺术典型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两论起家“的本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指明了实事求是是“两论起家”的活的灵魂。爱国主义是“两论起家”的精神寄托。群众路线是“两论起家”的根本工作方法,艰苦奋斗是“两论起家”的思想作风。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论起家的时代贡献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需要音乐。音乐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与需求。它能给人以美感和愉悦,它不以说教的方式来传播,而是通过启迪、激励、唤醒、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得到美的滋润。因此,音乐与人生关系密切,因为“真正的音乐一定是最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人的本质,展示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卢梭“语言的音乐化”音乐美学观点的主要特点,与中国传统音乐比较,指出卢梭的这一观点在我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民间音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认为“语言的音乐化”观点尽管有些方面略显偏激,但对于音乐本质的理解颇有借鉴价值,尤其是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寻找人的确定性本质一直是哲学努力的方向。马克思确指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只提供了理解人的体系“在其现实性上”探寻人的本质的思路和方法论。人的本质只能是“获得的”,必须从“社会关系”中去寻找,人的本质不能“直观”,只能通过反思的形式去把握。  相似文献   

11.
吕林海 《江苏教育》2022,(89):23-28
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精神的把握,需要走入其“未说尽”的思想深处去。走向深处,就走向了一种普适性和本质性,并可由此俯瞰和正视各种提法、各种说法、各种教法。更高的审视,并非仅仅为了“视”,而是要通过这种“视”来实现“更正确地做”。这样的“做”就自然地彰显对数学本质的回归、对学习本质的回归、对教学本质的回归。“回归了本质的教学实践”,就不会是机械地执行、刻意地模仿或简化地照搬,而是充满了教师的智慧、课堂的灵动和教育的生机,新课标的本意或许恰在于此。  相似文献   

12.
杨柳 《华章》2012,(13)
从音乐本质中认识到音响和思想是并存的,从而加深对音乐审美中的自律与他律认识和理解,为树立良好的音乐审美奠定理论基础,文章论述音乐既是自律的,也是他律的,音乐的本质既有音响也有思想,他们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李贽反对宋明理学对音乐的束缚,提出“童心”说,在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明中叶以来音乐主情性思潮。这一主情思潮本着以心为本、以人为本的音乐主体性原则,主张音乐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强调音乐表现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已经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接受、传播、研究等传统内容进行了深度改变.它增加了音乐的开放性、广泛性、、及时性、共享性与可欣赏等新特征,因其低成本实现音乐传播的平等互动与大众化.但是,“互联网+音乐”的商业性和大众化特征极大地冲击了音乐文化,也带来了“文化种族主义”.“互联网+音乐”的发展必须坚持其音乐本质,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音乐人必须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这个最可坚守的音乐内核,坚持音乐的美学本质和文化价值,并掌握“互联网+音乐”的话语权,才能重建音乐世界的精神,建构“互联网+音乐”自己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论音乐教学中的“适用性”原则王荣凯关键词音乐教学;适用性原则随着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艺术中专学校也出现了多种办学形式和多种培养层次的专业教学班。特别是带有委培和自费求读性质的专业教学班,按其培训目标,势必在教学中突出“适用性”原则,才有针对性。那...  相似文献   

16.
何伟 《基础教育参考》2013,(17):61-63,66
目前的音乐教育,尤其在中学阶段,音乐实践活动层面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等待挖掘;另外,《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将实验稿中的“重视音乐实践”改成了“强调音乐实践”,也可看出音乐实践在平时教学中有所欠缺。文章力图通过“重温电视,舞动乐思”、“回归本质,等待创造”、“舞台再现,激情演绎”等方面对如何在操作中进行有效尝试进行实例阐述。  相似文献   

17.
“二度创造”在表现音乐本质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具体来说,音乐作品的历史真实性是二度创造的前提;表演者的技巧和文化底蕴是二度创造的基础;发挥表演者的个性(即创造性)是二度创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嵇康乐论以道家思想为指归,从自然之道的美学观出发,强调音乐的自然和谐和音乐本质的唯美意义,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古时期首家哲学美学思想,其所追求的“大音希声”和以生命琴弦奏出的《广陵散》从一个侧面对魏晋风度作了最好的美学诠释。  相似文献   

19.
作为近几年文学理论与批评界的热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核心似乎在于为文学寻找一个“本质”,或者为这“本质”寻找一个“科学”的表述:究竟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还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意味的“审美意识”?这两种表述都建立在八十年代以来“审美自律”前提上,而这一前提也仅在反拨文学的工具论上有其历史意义。所以论争的意义不过在于进一步彰显了各种政治与反政治权力对文学“本质”表述的介入。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但“人的本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又是一个亟需厘清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人的本质分为“使用工具的劳动”的类本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个体本质,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论断为依据,对人的个体本质进行理论阐释,明确人的个体本质的逻辑起点、理论属性和价值旨归,即人的个体本质产生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形成于社会实践的总体结果、受制于社会实践的运作规律,实践是它的逻辑起点;人的个体本质是丰富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具体是它的理论属性;人的个体本质可以解析过去的社会、批判当下的社会和指引未来的社会,现实是它的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