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5年12月2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家地理频道、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新加坡海滨别墅影业公司、德国NDR联合出品的英文纪录片《鸟瞰中国》荣获第五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国际传播奖。大美河山、华彩人文,纪录片《鸟瞰中国》用它特有的视角抒写出中国壮阔、多元的人文地理。鸟瞰的角度是全知全能的视角、是宏大的视角,能以这样的创意统领作品全篇,实属非凡。历史上下五千年,纵横捭阖八万里,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2017年6月16日,中国外文局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学科建设、重大课题研究、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新媒体产品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中国外文局局长张福海、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主持签约仪式,并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闫国华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张福海指出,中国外文局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对外传播中各具优势,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增强  相似文献   

3.
《对外大传播》2016,(5):7-7
2016年4月22日,中国外文局与云南省委宣传部在北京举行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双方将就国际合作出版、国际文化交流、媒体宣传报道、舆情研判和翻译培训等多个领域进行合作,共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与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金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4.
《文化交流》2021,(1):76-79
浙江省与中国日报社签署国际传播框架合作协议 2020年12月23日,省委宣传部与中国日报社签署国际传播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加强推进浙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开展全面深化合作. 为进一步扩大浙江的国际传播格局、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外讲好浙江故事,省委宣传部和中国日报社将共同建设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充分发挥中国日报的语...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视业内关于纪录片创作方式,创作理念的探讨层出不穷,却始终缺乏用国家发展战略的眼光来看待纪录片的对外传播问题。在中国电视泛娱乐化、快餐化的背后,纪录片在对外交流和外宣领域中树立中华民族形象方面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纪录片能够营造其他类型电视产品无法比拟的“真实感”体验。  相似文献   

6.
业界信息     
《对外大传播》2007,(7):5-5
日本共同社社长访华;大型纪录片《香港十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中国将参加第20届莫斯科国际图书博览会;电视专题片《孔子》年底制作完成。  相似文献   

7.
2007年年末的传媒业热闹异常。本刊先是亲历了“全球资本新格局与金融中国”的论坛,后是龙源期刊网将200多家媒体老总聚集在北京,再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与五洲传播中心签约——6000小时的中国影像将登上“国际快车”。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媒体的合力将对外传播领域的门窗敞得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是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高度集成,与国外地方国际传播实践相比具有制度优势,也存在值得我国中小城市反思的建设难题。中小城市不宜复制省级和大城市国际传播中心,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小而精”、市场化、区域联动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9.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新时代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2023年,多地启动国际传播中心建设,在国际传播新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步伐明显提速,且下沉趋势明显,同时面临地方媒体规模有限、文化壁垒仍存、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等挑战与阻碍。新征程上,面对复杂的国际传播格局,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应树立全球视野,将打造战略型、创新型、联动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作为重点任务,加快媒体业态融合,整合资源力量,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播得更远更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地方智慧。  相似文献   

10.
《对外大传播》2021,(2):F0002-F0002
1月21日,中国外文局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赵凡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高岸明及相关局属单位、机关部室负责同志参加签约仪式。杜占元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为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教育培养统一战线人才等方面作出的贡献。他介绍了中国外文局的历史和现状,强调中国外文局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贺信的指示精神,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落实好中央要求,既要发挥中国外文局自身专业优势,也要通过加强与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的协同协作,凝聚更多资源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务实举措。他希望中国外文局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在新发展阶段讲好新时代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故事,共同为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日报》作为中国国家英文日报,肩负着“传播中国,影响世界”的责任。其2018年以来持续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丰富内涵。在文字与影像的交织中,空间的单位信息量增加、表现力增强,空间成为提升叙事效果的重要手段。《中国日报》系列纪录片通过引入外籍主持人、平衡细节与宏大场景、自然呈现摄制后台等方式,丰富了空间的叙事层次与内涵,不断加深海外观众对中国的认知与认同。这揭示了国际传播的空间建构是一个多方参与建构和阐释的动态过程,应鼓励多元文本、多重参与、多媒联动,从而进一步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2.
《对外大传播》2010,(4):15-16,18
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了十年,这是改写中国社会面貌、创造华夏历史奇迹的十年。十年的大开发,为青海省拓展了百年未遇的开放与传播空间,也为青海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样,跨世纪的西部大开发,也将青海的对外宣传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对外大传播》2016,(5):F0003-F0003
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简介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经中央批准的从事对外传播和国际涉华舆论研究的专门机构,拥有专业研究人员70余人。中心以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为特色,在全球传播战略设计与政策规划、国际舆情研判与受众调查、传播效果评估等领域具有核心优势。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2005)、“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及影响力传播研究”(2014)和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2010)。  相似文献   

14.
李宇 《对外大传播》2014,(12):30-31
正广播影视"走出去"是我国开展广播影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开办的国际广播电视频道和外宣网站数量在全球都首屈一指,但对比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电视国际传播,我们会发现,我国电视国际传播的整体发展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在技术变革以及国际竞争格局不断改变的大环境下,我国国际传播正处在一个历史关键阶段,广播影视"走出去"也面临变革与突破的重要机遇。寻求一种可持续、实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纪录片界,著名纪录片制作人孙书云是一位中国故事的成功讲述者。孙书云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在英国从事独立纪录片制作,其著名纪录片《西藏一年》曾以“罕见的深度”呈现了一个西方人所不知的西藏。近年来,她又涉足中外合拍纪录片领域,先后与中央电视台、BBC等中西主流媒体合作制作了《中国艺术》《喜马拉雅的天梯》《天河》等中国题材纪录片。  相似文献   

16.
吴飞  展宁 《对外大传播》2015,(1):6-8,12,1
2014年国际传播研究延续了2013年的重要主题与热点问题,同时在关键领域又有新的理论突破。相关研究聚焦于软实力、战略传播、新媒体、话语权等议题,同时媒介融合与传播变革、国际舆情应对、公共外交、智库等重要主题在这一年也受到研究者的更多关注,取得一定程度的理论发展与创新。当世界秩序发生历史性演变时,国际传播也在经历从形象工程到战略传播的范式更替,其中的话语体系、传播对象、传播策略都会有所调整。我们既需要多一些冷静的宏观判断,也需要多一些前瞻性的理论想象。未来,中国的对外传播仍将交织着"融合发展"与"走向全球"两大主题。未来的对外传播研究,应当同时具有时效性、战略性以及前瞻性,结合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大胆创新,不断深入,以互联网思维这把金钥匙开启融媒时代的对外传播之门。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火爆中英。BBC记者跟踪拍摄了一个月时间内来自中国的五位老师用"中式教育法"教英国博航特中学学生的情况,课程包括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等,英国学生在课堂内外与中国老师的"冲突与磨合"贯穿始终。有意思的是,这次教育实验结束时,他们的平均成绩比采取英式教学法的班级更胜一筹。临别前,不少学生也表示能理解中国老师的苦心。2016年春节,中国五洲传播中心与英国雄狮电视公  相似文献   

18.
2020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央视纪录片中心联合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首次向世界介绍中国"诗圣"杜甫,然而,这部纪录片在国内外遭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本研究对该片的豆瓣影评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发现中国受众在解读这部由"他者"参与讲述的中国题材纪录片时,多数采取了对抗和协商的立场,其中原因既有语言的壁垒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也有社会背景、受众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杜甫》在中国的多元、分化的接受情况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具有颇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1日,新西兰首都惠灵顿迎来了一群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揭牌仪式。距离中国万里之遥的新西兰,到底与中国有哪些文化的连接?连接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揭牌仪式举行前十天,我来到了新西兰南岛小镇箭镇(Arrow town),切身感受当地的"中华故事"。背井离乡拓荒历史箭镇上有一幢距离箭河只有一个街口的老房子,窗棂斑  相似文献   

20.
言论集纳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姬德强在《出版发行研究》2019年第11期发表的《发展中的中国国际传播思想及其世界意义》一文中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命题的提出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乃至国际传播秩序的重构提供了新的方向,是天下体系的学术思想在政治理想领域的顶层设计,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伟大逻辑的自然延伸,是中国智慧上升为全球传播伦理上游的历史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