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研活动应关注常态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态课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出教师常态下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其教育理念,而且也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教研活动关注常态课教学,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研讨常态课时,教师首先需要悬置自身有关教学活动的各种价值预设和判断,以便全面的描述和发现问题;其次,教师们要在观摩活动结束后,通过深度汇谈的方式进一步聚焦和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最后,教师应对研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教育价值观进行批判和反思,以促进教师获得理念上的提升,让常态课中的"问题"真正成为教研活动的支点,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2.
随堂听课,顾名思义就是不与任课教师事先打招呼,临时进教室听“原始课”,随时了解教学实态的一种教研活动。随堂课(常态课)与公开课或示范课有着较明显的区别,因为公开课或示范课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有集体智慧的结晶、有漂亮的课件、有精彩的表演,可以说是经过“千锤百炼”磨炼出来的,作秀(表演)成分较多,不能真实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常态水平。教师也不可能总是演绎在公开课或示范课的赛场上,而是在每一天每一节课的课堂中。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校本教研作为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培训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所接纳。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而开展的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是,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是校本教研的主导思想。然而,目前不少地方的中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着选题过大、研究主体错位、研究水平不尽如人意等诸多问题,从而使校本教研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实效。出现这些问题,与人们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失之偏颇、目标追求舍本逐末、不当的行政干预、教师对校本教研的敷衍心理、教师科研素质的匮乏等因素密切相关,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罗秀圆 《广西教育》2012,(14):15+17-15,17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包括执教者本人)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以期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正确地理解课堂观察,应对课堂观察的关键要素进行必要的分析。我们认为,课堂观察有三个关键要素:主题、细节和反思。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几年,越来越强调由理念到实践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我校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学校自己的教研工作思路和一套具有校本个性的教研活动办法.具体说有几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教研活动的组织方式直接影响着教研活动的质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传统教研活动方式陈旧,内容脱离一线教学,难以满足基层教师的教学需求。一是执教者作秀。传统教研活动大多由教研员预先确定课题和研究主题,课堂教学只是执教者将教研员的意志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而执教县级  相似文献   

7.
陈伟琴 《学前教育》2010,(11):24-24
近期年级组进行常态课的研究,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这些常态课上得怎样,而是它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是该追求公开课的精致,还是该追求常态课的本真?  相似文献   

8.
“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在我们学校已经走过了3个年头,也渐渐步入了学校常规,但成为“常规”之后随之产生的便是“平常”。我觉得这项教研活动仿佛进入了疲软期,年段中的公开课已没有了往日的诱惑力,“同课”渐渐少了“异构”。然而,最近的一次教研活动,却让我找回了那一份失落的幸福感,我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反思成长。  相似文献   

9.
刘晶 《中学生英语》2013,(Z1):31-32
文章通过对一节英语常态课的研究,分析了其导入自然、关注学生情感、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等特点,为我们学习和借鉴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各样的示范课、优质课、展示新课程理念的公开课越来越多。然而,反观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不禁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什么样的课是“常态课”?如何在“常态课”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使“常态课”教学也能产生与“公开课”一样好的效果,我们该如何去耕种好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呢?  相似文献   

11.
课程要以教学为基本方式,以社会实践为主要途径,以课堂教育为重要阵地,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搞好课改研究,这是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2.
逄淑萍 《山东教育》2011,(Z2):34-35
课程改革,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讲课方式,也使教研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特点就是,教师真正成为了教研活动的主体,有了充分"说"的机会,而教研员逐渐由"主说"转变成"说者之一"。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被称为“遗憾的艺术”,不管是示范课、公开课还是研究课都不可能完美,总有可评、可点、可论之处。所以,听课、评课作为一种常规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一直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中小学课,常常通过听、评课来鉴别课堂教学的优劣,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不少教师对教研活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把教研活动理解为听课、评课、说课。教研形式单一,缺少创新,教研活动没有发挥集体研讨  相似文献   

15.
兰英  郑容 《今日教育》2005,(11):8-9
学校常规教研活动是以“案例教研”“集体备课”为主。我们把“案例”定位为“课堂集例”和“文本案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以“课堂案例”居多。其基本形式为!研究课+执教者个人反思+参与式评价和建议+骨干教师或领导归纳总结.提炼.形成策略。在集体备课中主要采取年级组集体研究+校内备课组合作交流(指村小).再分工撰写;资源共享、个别修正。  相似文献   

16.
一,镜头呈现 通知:“×周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定在×中学听×老师的公开课。”到了那天,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走进课堂,活动没有研究的主题和具体的任务,可以十分认真地听课,也可以打打瞌睡。课后教研员召集大家评课,几个优点、几条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不说也罢,一次教研活动就这样结束了。  相似文献   

17.
研究课活动是教师对某些课的教学进行研究的活动。我们在研究课活动中要改革方法、提高效益,就必须树立先进的教研意识。1.转变展示样板的思想,树立提供材料的意识我们在研究课活动中通常要听课。笔者发现,听课者对主讲教师的期望值往往过高,授课者稍有失误,大家便有大失所望之感。于是,有的主讲教师和主办学校为了追求完美,即在展示班反复“操练”, 千方百计把课上得无懈可击。其实,研究课并非样板课。我们应把主讲教师讲的课看做一个研究材料,一个“靶子”。研究课越贴近日常教学,我们所获得的材料就越真实,我们的研究也就越…  相似文献   

18.
王荐 《生物学教学》2007,32(8):21-23
在教学和教研实践中,广大教师创造了一种新的教研形式:磨课。所谓磨课,就是围绕一节课,由某位教师执教,在教研组全体教师参与下,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深入地研究、探讨,再由这位教师多次重上,以期执教教师教学业务快速提高,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在日常教学中,我  相似文献   

19.
工作以来,听过许多课,有专家、名师的示范课,普通教师的研究课,更有同事们的"常态课"。相比之下,笔者更钟情"常态课"。一是因为"常态课"的教学效率提高了,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自然不会差;二是因为在"常态课"中,师生往往能展现给我们真实的一面,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学校有一位老师,他所执教的班级,学生的字迹非常工整,作业十分细心。我听了这位老师一节"常态课",课  相似文献   

20.
<正>一、从常态课与公开课对比中认识上好常态课的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各种形式的公开课也应运而生,诸如示范课、观摩课、试验课、研究课,等等。这些公开课,除了少数教师作秀外,应该说大部分是优质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