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羡林先生去世后,财产纷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从大半年前的盗画风波,到追悼会上的乌龟门事件……7月20日起,季羡林弟子钱文忠开始在博客中"连载"他所了解的事件真相,直指前秘书李玉洁隐匿季老的财产和藏画.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7月11日上午9时,我国著名学者、文化巨擘、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辞世,享年98岁。噩耗传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全体员工,特别是《季羡林全集》编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感到非常悲痛。外研社于春迟社长说:"就在前不久,我们看望季老时他还记挂着全集出  相似文献   

3.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一副枯守青灯黄卷、寂然了无生趣的“老僧入定”形象,实则不然,生活中的季羡林幽默豁达、兴味盎然,一派乐天知命、风光月霁的样子,时常演绎出一些让人捧腹的“笑话”. 2007年9月,季羡林从医院回到位于北大朗润园十三公寓一楼的寓所.当离家三年多的季羡林回家时,家里养的那只波斯猫一眼就认出了阔别的“老友”,纵身一跳,跃入“老伙计”季羡林的怀中.面对此景,季羡林感动得热泪盈眶,季羡林遂对身边的人说:“谁说猫猫是白眼不认人,应该平反啊.”过了几日,便是中秋节,季羡林又去了趟莫斯科餐厅.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的大背景下,莫斯科餐厅以它华贵的气派、浓郁的俄罗斯风情,给当时的北京上流人士,留下了如痴如醉的回味.季羡林此去,不过是像一歌词唱的“回到往日好时光”.据说,季羡林在“老莫”享受了1杯啤酒,外加1份冰淇淋.消息传到季羡林的好友任继愈耳里,他急忙给季羡林打电话,劝他以后千万别再随便吃冰淇淋之类的东西,当心弄坏了肚子.季先生听后风趣地回答:“放心,我是属猪的,吃什么都没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周刊》2009,(26):56-58
他曾是全国人民都知晓的“学界泰斗”,是中国的“国宝”,虽然,他的研究领域在全世界,了解的人都寥寥可数。98岁的季羡林悄然长逝。而在北大新闻中心对外发布的相关消息中,季羡林的名字后面没有“国学大师“等名头,只称其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相似文献   

5.
当年佛祖规定,浮屠不三宿桑下,害怕和尚在一棵桑树下连住三宿,就会产生留恋之情.修行之人尚且如此难绝尘缘,更不用说在德国羁旅十年、并视哥廷根为第二故乡的季羡林了.可是当真正的故乡向他招手时,季羡林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归了.<德国印象>一书不仅是季羡林先生对这段留学生活无限怀念的忠实记录,更是季先生爱国爱家深挚情怀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6.
叶新 《现代出版》2015,(3):77-80
20世纪30年代初期,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原为西洋文学系,以下简称"外文系")上学期间,在清华园和北平城里,以及国外书店及其国内分店订购了不少外文原版书,其中不乏"善本"。笔者主要检索《清华园日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日记")的有关记录,对季羡林的国外购书经历作简略的考证和评价。季羡林从国外书店购买外文原版书,始于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上学的时候。喜欢英语学习的他曾去信日  相似文献   

7.
杨庆武 《新闻窗》2007,(2):12-13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学界泰斗、北大教授季老这番话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的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这是世纪老人季羡林说过的话.太原铁道报社总编辑郭润生正在孜孜不倦地书写着他的人生,践行着他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9.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的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这是世纪老人季羡林说过的话.太原铁道报社总编辑郭润生正在孜孜不倦地书写着他的人生,践行着他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07年7月27日的《人民日报》报道,奥运会文化艺术顾问季羡林教授在北京奥组委刚刚成立时,曾对前来征求意见的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我建议在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因为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件事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在国内各大媒体和网站引起大家的讨论。现在在百度打上"季羡林张艺谋",还能找到79000多条有关这次讨论的网页。这说明,"孔子"和"奥运会",确实在无形中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和注意力。  相似文献   

11.
就连一贯治学严谨的季羡林也承认,自己在生活上是个糊里糊涂的人。 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他常说,“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80多岁时,他就感觉到自己的记忆机构在逐渐出现问题,远一些的记忆尚能保存,可对眼前非常熟的人,即使名字“似乎就在嘴边、舌上”,见面时也往往叫不出姓名。  相似文献   

12.
闻仲 《今传媒》2009,(8):45-45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任继愈、季羡林于7月11日辞世.此前的6月26日,华商报社主办的<健康周刊>刊登了一则消息,介绍季羡林先生养生的"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不挑食"的意思很明确:吃东西要杂一些,不要挑三拣四,过分讲究,这对养生当然很有好处;"不嘀咕"出白陶渊明的两句诗:"该死就去死,不必多嘀咕.  相似文献   

13.
推荐理由季羡林先生1935年8月31日离开北平,1946年5月19日返回上海,在远隔万里的德国留学十年。十年羁旅,万里投荒,季羡林的经历堪称现当代留德学人的代表,也是当代中德文化学术交流史的典型个案。尽管早在1988年季羡林创作有自传式回忆录《留德十年》,但按照当下学界"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的理念,还是期待着季羡林日记的早日问世。未曾想到,直到作者去世及其全集与文集大量出版的2014年,《季羡林日记:留德岁月(1934—1946)》这一手资料才  相似文献   

14.
少一些叨扰     
萌生写这个题目的念头始于1998年5月。那时北京大学欣逢百年华诞,前前后后办了一系列活动。作为北大的人文标志和品牌,87岁的季羡林教授属学贯中西、声名远播的“泰斗”级人物,自然受到上上下下的关注与关怀——他与来校视察并看望他的中央领导寒暄,他积极配合来自五湖四海的北大毕业生们没完没了的探视和合影,他在校内校外还要应对包括国际研讨会在内的一个接一个的活动,他硬撑着、微笑着,真诚面对一切邀请,无怨无悔……超负荷运转的老机器很容易出问题。当季老应该出席由他唱主角的“精神盛宴”时却实实在在倒下了——红五月的中关村,鲜花盛开,季羡林新著首发式暨读者见面会在北大南门东侧的风  相似文献   

15.
虽然历次批斗季羡林都坚持下来了,没有倒下,背语录也多少起点作用,但是他觉得并不保险.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有个长久之计.于是,他就想到了锻炼.他下定决心,每天站在阳台上进行锻炼.他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同时,他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16.
吴宓(1894-1978),曾名玉衡,小名陀曼,字雨生(又作雨僧),别号藤影荷声馆主,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一生桃李满天下,被誉为"教授的教授",有"才子"、"诗人"之称,钱钟书、曹禺,李健吾、吕叔湘,张俊样、季羡林、李赋宁等都曾是他在清华大学外文系培养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其一生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图书馆在季羡林学术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求学时期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到工作之后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都对其学术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季羡林亦通过赠书、倡仪成立图书室和捐建图书馆等形式支持图书馆事业.本文希望通过对季羡林与图书馆关系的梳理,对当代学者的学问之路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8.
季羡林先生是学术大家,他读了一辈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怎样读书的?又是怎样治学的?他的读书和治学经验是什么?他眼中学术界前辈们的治学经验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一)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大师不同于常人之处,一定在于他们干了常人望尘莫及的事.比如,我们说季羡林是大师,因为只有他掌握"吐火罗文"这种几乎灭绝了的语言;我们说爱因斯坦是大师,因为他发现了相对论.大师的理论能懂的也许只有几个人,但这几个人就可以认定爱因斯坦是"大师";大师的作品不可能成为普及读物,能读懂<存在与虚无>的,注定寥寥无几.但他们能想出来,能写出来,他们的智力和毅力非常人所及.  相似文献   

20.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在语言学、佛教学、印度学、文化学、历史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有很深厚的造诣,研究翻译了大量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2006年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一、季羡林的成就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10岁时开始正式学习英文,高中开始学习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时在省立济南高中求学,其国学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