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几年前,我就接触到汉语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这个问题,即着手研究,做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试论汉语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划分标准一从“刚才”的词性谈起》,刊登在陕西省语言学学会编《语言研究与教学》1980总2号。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划分  相似文献   

2.
“副词+名词”的排列不等于副词修饰名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副词+名词”的排列现象不等于副词修饰名词,这种排列中所谓的“副词”其实是动词或形容词;所谓的“名词”也并非名词,而是形容词、短语或隐含着的动词。  相似文献   

3.
"仍然"和"依然"是一组意义相近的时间副词,表示时间的延续,但在句法功能、语用、语义等方面有所不同。本文基于大量的语料库实例,结合"三个平面"理论并运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从转折语义、共现能力、组合搭配、语体色彩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关于"被"字的词性,研究者的主要分歧就在于"被"字后面有无引进施事对象时的情况,在引进施事时,"被"是介词;在没有施事对象,即把"被"直接放在动词前时,"被"的词性就出现了分歧。笔者通过从"被"字意义的演变史与词性从实到虚的发展过程来研究"被"的词性,并将"被"的词性归结为介词。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北京教育学院罗希尧等同志《对三好中‘身体好’的初探》一文,代表了学校领导、师生和家长向主管教育部门提出了一个事关重要、急待解决的问题——什么是“身体好”?其内容和标准是什么?它不但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执行,而且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与利益。因为三好学生升学可以照顾一个分数线段录取,所以评定三好生是学校和家长关心的大事。由于“三好”的含义不清,“身体好”的内容和标准不一,因而在评定中,根  相似文献   

6.
时间副词"老"的语法化跟隐喻机制有关。在主观上对时间副词"老"的认识主要是通过隐喻"时间长"导致其语义分化,出现了时间副词"老1"(一直)作状语。  相似文献   

7.
词类划分在汉语语法学界既是个"老"话题,又是个"新"话题。说它"老",是因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展开了对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说它"新",是因为近几年又有些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发表有关汉语词类文章。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方法上,还是深度上,都比50年代略胜一筹。50年代讨论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词类问题很少有人问津,对问题的回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近年来,词类研究的"复兴"绝不是偶然的,对汉语词类的研究也绝不是像以前说的那样仅仅是为了讲语法方便。我们认为,对词类的研究关系到对汉语语法作更深入细致的分析。本篇文章,我将尽量总结在词类问题大讨论中各方学者的观点,并加以分析,总结出自己支持的观点,且加以讨论证明。  相似文献   

8.
在语言的动态运用中对表频率的同义副词“再”、“又”作动态分析,揭示出这两个词具有时态意义和褒贬意义。区别“再”、“又”的时态与褒贬两种意义作用,了解它们反映的语用规律和本质,可更好更准确地使用这两个同义词。  相似文献   

9.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451(1999)-01-0010-02二十年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思想路线的一场大争论。通过这场大争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重新确立了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可谓是中国翻译思想发展的一个标本,通过分析严复提出"信达雅"的过程.可以窥探到中国翻译发展的成就与局限,即中国气息.仅仅具有中国气息的翻译学现状局限了其功能的发挥,因此有必要探索中国翻译学研究从中国气息走向中国气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必须"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副词,也是国际汉语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本文发现留学生在使用"必须"时的偏误类型主要集中在遗漏、误代、误加、错序四方面。由于母语负迁移、同语素同音词之间的影响,以及教材和工具书的影响而产生偏误,因此本文从教师、学习者和教材编写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为国际汉语教学中关于副词"必须"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语言单位问题是语言及语言教学理论中的关键问题。"字本位"理论的提出正是基于否认汉语"词"的存在这个前提。词的问题客观上已经影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因此,站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从"词"的心理现实性等方面讨论汉语"词"的问题,并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字""词"关系、"词"的地位等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学者对悲剧的讨论,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大团圆"结局。如果将悲剧划分为深层悲剧和浅层悲剧,就会发现中国古典戏剧中确实存在着悲剧。简要梳理中国近现代学者关于"大团圆"的讨论和西方学者的悲剧人物观,分析深层悲剧和浅层悲剧的本质、特征和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悲剧对中西方民族思维和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语对+名词1+动词+的+名词2(即p对+np1+vp+的+np2)结构存在歧义。其歧义分为语义性歧义和结构性歧义两种。歧义的产生是由对字本身的多义性和短语中间的np1和vp之间的语义关系所决定的。当np1对于vp的语义关系是很明确施事或受事关系时,就不存在a-b歧义,否则就有歧义。明确介词对的搭配关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对《说文》中"鹿"、"羊"、"穀"等字所联系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词义演变作了纵向考察,并对与之相关的字形分化作了动态分析。对"禄"字的说解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看法:认为"禄"字所从之"录"跟"鹿"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6.
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批评了《倾城之恋》的文学价值,也掀起了四十年代张爱玲研究的热潮,张爱玲则以《自己的文章》表明了自己的文学立场,从文学思想、创作理念、创作个性、雅俗文学四个方面来讨论这场“误读”与“反驳”,认为文学中的“雅”与“俗”是共存而非对立,创作者应有更大的创作自由,不必拘泥于一种理论体系和文学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呈现雅俗共赏的文学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网络小说起源于网络,兴盛于网络,是中国文学创作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然而,正是在互联网这一特殊的环境下,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向传统的著作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小说的版权维护也因此遇到了诸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爱伦·坡的创作意图、写作原则角度,通过对其作品《乌鸦》的分析,解读诗歌中的哥特元素,说明哥特元素不仅存在于小说中,在诗歌当中亦可以分外活跃、表现强烈。爱伦.坡将笔锋探向人的内心世界,给读者带来了莫大的想象空间,引领读者从悲戚中获得启迪、振奋,不断探索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激励人们追求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副词"就"和"才"是否可以与句尾语气助词"了"共现的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了副词"就"与"了"共现的现象比"才"与"了"共现的现象出现得更加频繁。从时间方面考虑,是由于"就"表示一个事件的实际发生时间早于预期的时间,可以和"了"共现,而"才"则表示一个事件实际发生的时间晚于预期时间,故不能共现;从语气方面考虑,"就"多用来表示肯定的语气,常与"了"共现,而"才"则用来强调确定的语气,较"了"所表达的肯定语气更加强烈,故不能共现。  相似文献   

20.
莫雨曦 《美育学刊》2023,(4):113-120
20世纪40年代多被认为是沈从文文化政治理念成形的起始时期,通过梳理沈从文40年代有关文学、社会与“美育”理念的时文,可以探寻沈从文这一时期对社会制度和政治治理的思考。具体来说,沈从文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一说发展出“以美育改造政治”的主张,将文学、音乐、美术都纳入其重造社会的“美育”之中,期以“美的原则”作为最高原则,培养出同时拥有艺术素养、丰沛情感和现代科学知识的下一代新公民,成为建设和治理未来中国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