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乡村发现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文人与乡村的关系非常复杂。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文人在城市感觉与乡村经验变迁中的难以自适。作为一种农耕文化培育出来的中国文化,却迟至公元5世纪才有了真正文学意义上的乡村发现。这一发现,造就了中国文学的田园即乡村美学传统。然而,这一传统当今又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反思这一现象,我们得首先从陶渊明入手,剖析诗人于5世纪的这一乡村发现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兴》中的农民工在城市里拾荒挣钱,同时又对城市充满了仇恨。在不平而压抑的城市生活中,遥远的乡村成为一种温馨的记忆,给他们带来情感和心灵的慰藉。对农民工而言,城市代表的现代物质文明和乡村代表的诗意生命体验不可兼得,物质与诗意分裂,现代化背景下的生存变成了一个被迫远离诗意的过程。贾平凹在反感和批判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经验美化了乡村,彰显了乡村诗意的一面,而钝化了对乡村的批判眼光。  相似文献   

3.
论传统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没有文化的现代化,不可能算是成功的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用中国的特色文化作为指导.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是无可置疑的.我们的目的不是探讨传统文化是否起作用的问题,而是在于如何从现代化的动力要素的角度,来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本文在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合理地扬弃,并对传统文化的重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动力一方面来自中国现代化和中国政治本身的发展 ;另一方面来自政治建设中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有效借鉴、吸收和消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努力 ,一开始就应该积极地面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 ,应该积极地利用和转化其中的合理要素和价值 ,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服务。为此 ,我们有必要在思想和观念上重新认识和评判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宁 《寻根》2000,(5):36-40
中日两国同为东亚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的现代化差不多同时起步,但却经历了完全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日本在十九世纪中叶就开始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中间经过战败的挫折,终于在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进入  相似文献   

6.
我童年所接触到的乡村文化生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二人转”、东北大鼓等为主的演艺文化活动;一类是以祭祀、祈祷为主并和信仰混杂在一起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陈叙 《中华文化论坛》2022,(6):133-142+157-158
乡村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优质载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重新认识乡村价值,充分激发乡村的文化主体性,增强乡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由于乡村文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与乡村社会脱节,农民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政府主导下的乡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实践间存在疏离,来自市场和社会的外来力量缺乏对乡村文化生态的了解,外来文化资源与乡土文化主体间缺乏耦合机制。乡村文化主体性的培育系统就是以尊重和激发农民的文化主体性为中心,通过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互动交换来激发乡村的文化主体性意识,构建起有效整合多元力量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探索在治理场域下实现价值共享和意义认同,培育乡土文化能人和文化组织。  相似文献   

8.
雷颐 《寻根》2000,(1):52-57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这次战争,迫使中国带着深深的屈辱开始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瞒跚而行。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  相似文献   

9.
徐志伟 《寻根》2012,(3):26-29
我童年所接触到的乡村文化生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二人转”、东北大鼓等为主的演艺文化活动;一类是以祭祀、祈祷为主并和信仰混杂在一起的“封建迷信”活动。  相似文献   

10.
冬日的乡村     
杨木华 《大理文化》2013,(11):43-47
冬日的乡村,是一年里最安宁的时节。这个时节,少了春天规划的烦恼,离了夏季生产的急躁,没了秋季收获的繁忙.一切都随着年关渐近而慢了下来。村口的老核桃树下,渐渐聚集起一群人,婆婆妈妈,一聊就是一个下午,直到牧群归家,炊烟袅袅,一个个才陆陆续续散开回家。这个时节,乡村就是一首宁静的诗,一幅静谧的画,一曲宁静的歌……  相似文献   

11.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创新的尝试。清末新政既是戊戌变法的扩大和深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辛亥革命的兴起和结局。辛亥革命确立共和制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新化运动则是制度创新在化层面的深化。从戊戌到辛亥的现代化历程凸现出改革孕育革命,革命深化改革的趋向,而制度创新的历史任务并未完成。  相似文献   

12.
宁可 《中国文化》2009,(2):46-63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需要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国情,不仅是中国的现状,也包括现状所由发展而来的历史,因此需要了解历史上的中国。  相似文献   

13.
陳方正 《中国文化》2013,(1):222-225
在西欧以外众多寻求现代化的国家如土耳其、日本、中国当中,俄国应该算是最幸运的了。  相似文献   

14.
珍爱乡村文化,呵护民族家园,需要文化远见、文化自信与文化耐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固步自封,不做机械照搬,也不盲目跃进,要特别避免用生硬的、纯粹以金钱为唯一标准的数字指标掩盖中国乡村的独特性与文化价值,从而扼杀其内生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5.
弘扬汉学,必须完成汉学(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文化上与时俱进,汉学上有新的发展、新的研究,在现代化的社会基础上不断创新,从此意义而言,中外汉学家、尤其中国汉学家的共同使命,就是完成汉学现代化再出发的中国文化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16.
乡村桥头     
1 在乡村,一座桥的生老病死,并不仅仅属于桥自己,还关系到这桥联通的两岸村落与一地炊烟.乡村的桥,就像乡村的老者,他们稍微的异动,或许就牵动了一个地域几多人家的兴衰.在乡村,桥都修在河道狭窄之处,桥头可以盘活的地域少之又少.于是,人们倚着桥两边的道路建房摆摊,乡村桥头自然成为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17.
北岩 《世界文化》2007,(12):40-42
林语堂曾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请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  相似文献   

18.
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到华兹华斯的诗歌,从乔叟的故事到简·奥斯汀的小说,每翻开英伦作家的作品,都能深刻地体味到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近些年来,随着《傲慢与偏见》和《唐顿庄园》的热播,越来越多的英伦乡村的生活场景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引起了国人极大的兴趣。那么,乡村在英国人的生命中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英国文学作品对乡村有着怎样的描写?英国人有着怎样的乡村情结?让我们一道去追寻那栖居乡村的英伦之魂!  相似文献   

19.
新媒介: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解放力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新媒介的技术特性入手,分析了中国新媒介与现代化关系的独特性:新媒介全程参与了现代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新媒介在现代化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新媒介在进行赋权的基础上,完成了强、弱群体身份的置换.最后,作者对新媒介对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提出了忧虑.  相似文献   

20.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乡村优秀文化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物态文化层面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制度文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凝聚认同价值、塑造新农民的价值,保持文化多样性、原生态的特点,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