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K”疑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说:“我要到 N 进 K 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中语教材选编此文时,曾注“N 指南京,K 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鲁迅于一八九八年到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一八九九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据《鲁迅年谱》载鲁迅一八九八年五月离绍兴往南京求学,下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由于该校“乌烟瘴气”鲁迅故于同年退学回家。一八九九年一月鲁迅复抵南京,改入江南陆师  相似文献   

2.
一、K学堂鲁迅《<呐喊>自序》里有云:“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N自然指南京,K学堂呢,拙著中曾说:“K学堂指矿路学堂(附设于陆师学堂)”(《鲁迅作品难句解》,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第129页),后来见高中语文课本注为:“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鲁迅于一八九八年到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一八九九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82年11月上海第1次印刷本第172页)。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中“到N进K学堂”一句,课本的注释为:“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鲁迅于1898年到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此条注释对青年鲁迅在南京求学的时、地转换说明准确无误,但其中“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的解释不确。  相似文献   

4.
《<呐喊>自序》“到N进k学堂”的注释说:“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后一句不确。首先,从有关记叙看,“k学堂”应该是指矿路学堂,而不是水师学堂。课文写道:“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终于到N进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也就是说,在这所学堂里,他才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文明,学到新鲜的科学知识。据鲁迅的《自叙传略》和《琐记》,他到N(南京)是先进了水师学堂(这可能是编者误注的原因所在),“做三班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科普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主要用文艺创作和政治杂文作武器进行战斗,这是人们所共知的;而他作为中国现代先进的科普工作者,向国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却鲜为人知。 青年时代的鲁讯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于1898年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读书,1899年转入江南水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当时由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出版,震动了中国的思想界。正在南京求学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因教时的限制,需抓要义,才有收效。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巧妙切入,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教学鲁迅的《鲁迅自传》,本人从“转折”入手,展开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鲁迅自传》,呈现了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为何要到东京留学呢?我们或许可以从他的《呐喊·自序》找到答案,因为父亲的病,家庭日益贫困,需要把家里的东西典当换了钱买药。“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在这里鲁迅先生用了“侮蔑”一词,在鲁迅先生看来这是非常屈辱的,但父亲还是“魂系归去”,家庭一下子陷入穷困之中。在母亲的哭泣下,鲁迅先生“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去了在当时人们视为“将灵魂卖给鬼子”的南京水师学堂。总结一下的话,因为处于困境,希望走出困境,鲁迅先生才到日本留学。  相似文献   

8.
青年时代的鲁迅,曾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除刚来南京在江南水师学堂就读五个月左右外,其余三年多时间都是在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度过的。江南陆师学堂开办于1896年冬,校址就在今南京三牌楼和会街一带,当时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如今南京师院附中的一隅也包括其中,校园里至今还存有当时建造的一座二层洋楼。今天我们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睹物思人,更加激起了对鲁迅的崇敬景仰之情。鲁迅是1898年10月考进矿路学堂的,直至1902年1月毕业。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并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西方传播过来的各种思潮,特别是进化论思想,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二《思想政治》(下册 )第七课“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这一框为了说明“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是时代的产物”的观点 ,举出了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探索理想道路的事例。教材中写道 :“鲁迅青少年时 ,目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现实 ,毅然去南京报考了水师学堂 ,后来又转入江  相似文献   

10.
有个学生在题为《从鲁迅的几次改变志愿所想到的——读〈《呐喊》自序〉有感》这篇作文中,写了这样的内容:先写由鲁迅几次改变志愿的经历中得到了意愿的确立是多么的困难和重要这样的体会.然后再写之所以有这样的体会的原因:之所以困难是因为鲁迅为了“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进江南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然后又到日本去学医,最后又在东京治文学,从中可以看出鲁迅的志愿的确立是经过了  相似文献   

11.
注“鲁迅”     
鲁迅,本名周樟寿。“周樟寿”一名鲁迅用至18岁(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才被“周树人”这个由鲁迅一本家叔祖所代改的学名代替。今天,一般的书(包括教科书在内)都这样给“鲁迅”作注:鲁  相似文献   

12.
今年十月十九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九周年纪念日。鲁迅原名周树人。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光绪七年八月初三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的东昌坊口。当他出生时,他的祖父在北京做翰林学士,替他起个名字叫樟寿,字豫山。后又改号豫才,名树人。他六岁时入私熟读书,十三岁时,祖父因故被捕入杭州的监狱,接着父亲生了重病,拖延了三年多就死掉了。因此鲁迅的家庭在经济上就陷于困顿的状态。十八岁时他离家到南京,考入不要学费的水师学堂。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一九○一年在这个学校毕业,第二年考上官费到日本留学。他到了东京先进了两年预备学校,起初他志愿学医,以为新的医学可以拯救旧的中国。所以毕业后他  相似文献   

13.
“历史教学”1957年第二期乌廷玉同志所著“隋唐时期的国际贸易”一文,我有几点疑问,提出来和作者商量。原文说:隋唐时期航海的帆船“长二十丈,载六七百人”(第6页),但后文又说“但在隋唐时期,政府却禁止民间私造大船,长三丈以上者都被政府没收”(第8页),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矛盾。按没收三丈以上船的禁令是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对江南地区所颁(见隋书卷二高祖纪下),这个行之一时一地的禁令是否到唐朝还适用,实在值得怀疑.假定到唐朝还有效,那么原文所举的长二十丈的船只能是“官船”了,但原文并没有明确指出.查这个“船长二十丈”的记载,根据张星(火良)中西交通史料匯篇第三册第182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寿,改名作人,字启明,号知堂,是鲁迅的二弟。一九○一年赴南京水师学堂读书。一九○六年去日本留学。一九一一年回国在绍兴任中学教员。一九一七年去北京任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编纂员,后被聘为该校文科教员。周作人是从翻译和评介外国文艺走上文学道路的。在日本热心于介绍俄国及东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与鲁迅合译了《域外小说集》,还翻译了波兰显克微支、俄国珂罗连柯、匈牙利育珂摩耳等人的作品。其间,深受外国文艺以个性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影响。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论文《人的  相似文献   

15.
1、“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柔石于1923年6月毕业于富有斗争传统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7月赴南京考东南大学未被录取,曾在杭州当了几个月家庭教师,于1924年赴慈溪普迪小学任教,至年底,因追求进步主持正义而被辞退。于1925年2月去北京,为北京大学旁听生,听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和《文艺理论》课。由于柔石对鲁迅的景仰,当时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以后,鲁迅于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到南京任教育部部员。鲁迅去南京究为这年何月,目前的说法还很不一致。鲁迅的老友许寿裳向蔡元培推荐鲁迅到教育部任职,许寿裳曾说;“不久,鲁迅来京了,我们又复聚首,谈及故乡革命的情形,多属滑稽而可笑。我们白天到同桌办公,晚上则联床共话,暇时或同访图书馆”(《亡友鲁迅印象记·入京和北上》)。鲁迅去教育部的具体时间,似应以许寿裳说的为准。但许寿裳虽多次提到这个问题,却都是含糊其词,语焉不详。最近,文物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7.
一何炳松,字柏丞,1890年10月18日生于浙江金华,幼年承父教,14岁即参加秀才考试,并与同年秋入专门招收秀才的金华府中学堂学习。1906年,由于成绩优异,未毕业即被保送入设于杭州的浙江高等学堂预备科学习。1912年,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因“毕业成绩幸列第一,被校长和教育司长以省费保送到美国留学去。”1913年2月,何炳松赴美留学,1915年夏毕业于威斯康辛大学,获政治科学士学位及荣誉奖。当年秋,考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读现代史及  相似文献   

18.
鲁迅无愧为青年的伟大导师,他对青年向来爱护备至,寄予矣大的期望。这里介绍的是鲁迅在辛亥革命期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教职时关心、培养故乡青年的几则真实故事。 劝导青年讲究斗争艺术 辛亥革命前夕,鲁迅应邀回乡到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当时,全国各地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清王朝行将“寿终正寝”。府中学堂一些思想激进的学生认为已经到了剪辫子的时候了,但一时又下不了这个决心,于是,便去找鲁迅商量。  相似文献   

19.
一次,鲁迅穿着平常一身衣服到一个相当讲究的饭店,访一个外国朋友。饭店的门丁,把鲁迅浑身上下打量了一番,直截了当地说“:走后门去!”这样饭店的“后门”,通常只运东西或给“下等人”走。鲁迅只得绕了一个圈子,从后门进去。到了电梯跟前,开电梯的又把鲁迅浑身上下打量了一番,用脑袋向楼梯摆了一下说“:走楼梯上去!”鲁迅只得一层又一层地走上去。会见了朋友,聊过一阵天,告辞了。据说这位外国朋友住在这里,有一种惯例:从来送客,只到自己房门为止,不越雷池一步。这一点,饭店的门丁、开电梯的,以及勤杂人员等都司空见惯了。不料这次破例了。这…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对联     
在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卷帙浩繁的著作中,有一副挽丁耀卿联,收在《集外集》中。联云:“男儿死耳,恨壮志未酬,何日令威耒华表;魂兮归去,知夜台难瞑,深更幽魄绕萱帏。”此联作于1901年12月,丁是绍兴人,鲁迅先生在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求学时的同班同学。挽联表达了先生对丁未能一展抱负而溘然离世深感痛惜,无限怀念之情溢于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