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精神要求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构,创造新事物,其特点是推陈出新,力戒墨守成规。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对待学习对象,在学习过程中要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激趣引思,启发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创设最能激趣置疑引思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况。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用“猴王分桃”的故事引入:猴王把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小猴嫌少了,于是猴王就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  相似文献   

2.
新颁布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思维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主阵地,要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充分利用每一堂课,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多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快乐,树立“我也能创新”的信念,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3.
陈华 《四川教育》2010,(7):53-53
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我想:在教学实践中,围绕一颗颗思维亮点引发的探究更是教育生命焕发活力的源泉。学生在探究中分享创新思维衍生的精彩,在分享中逐渐生成批判意识,从而触类旁通,星火燎原。  相似文献   

4.
纳玉琼 《云南教育》2001,(14):36-36
培养求异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方面,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让学生跳出教科书的束缚,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充分发挥创造潜能,从而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教学长方体容积时,我设计了一些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些题目的…  相似文献   

5.
增强学生语文能力,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鼓励质疑。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学生的质疑是学生创造灵感的闪现,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正确引导.以此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主动学习。如在学习《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有一学生提问:“小红军为什么那么倔强?难道就没有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既保存自己的性命,又不会牺牲陈赓同志?”“问得好!”大伙就这个问题打开了话匣子:“是啊.他才十一、二岁呢!”“什么他们不能同甘共苦,同骑一匹马,同食一包青稞面?”“路边没有野草挖吗?我记得有篇描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课文里提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议论纷纷。因此,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对课题、组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文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学生求知欲。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我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第一册“蘑菇”一节教学中大胆实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创新点选择,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创造的火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具体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情境教学以其“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鲜明特色,在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独到之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创新呢?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8.
创造是时代的主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创新教育与创造发明有所不同,它是教育过程中学生个体的一种创新思维活动,对学生而言,他们的创新活动表现在对已有结果的“重要发现”。这种发现不具备社会意义,但对其个人来说自然是一种创造。在中学阶段,通过政治课教学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无疑会有益于他们在成人阶段的创造工作。因此,在教学中应改进方法,更好地培养他们在学习上的思维创造力。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市青年教师樊萍就以此为座右铭.来鞭策自己不断进取.并满怀创新激情,锐意改进课堂教学,她常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与我的学生在创新进取中共同成长。”创新中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开放式教学”观念。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启迪思维、培养数学兴趣和提高数学技能为目标,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创设和谐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作为一名新秀她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更是培养创造型学生的契机。数学被称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每一个教育在新一轮课改实验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学是时代的呼唤。目前,以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创新教学,已主导了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于创新思维有以下几种解释:“创新活动中进行的思维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创新思维就是指直觉、灵感和发散”、“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根据这些解释,我们把创新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界定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内容有独特的创见,能提出不同于教材表述、不同于教师讲述的新观点、新方法的思维。”因此,独特性、发散性是创新思维应具备的典型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独特性、发散性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高中化学课实施启发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提出大家知道,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主题。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三个层次:创新观念的树立、创新思维的养成、创造能力的增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根本途径。为此,我们宁波中学化学组在汲取国内外创造教育成功…  相似文献   

13.
“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突破常规,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探究解决问题可能方案的思维方式,这不仅是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更是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为此,本文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培养与提升学生求异思维的方法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中,我尝试着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创造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同行的重视。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多探讨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思维的培养方法和途径。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创造思维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的成分主要包括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在行为上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变通性,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其思维能变化多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不易受功能固着、定势等作用的影响。二是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核心要素是“空间”、“兴趣”、“探究”、“个性”、“创造”,而终极目标是学生的个性创造。沿着这些要素和目标去思考去深化探究教学,就有了一个更高更明确的思维方向。这个方向应该是创造性思维方向。它主要有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逆向思维三种形式。对于语文探究教学的研究,我想主要应从这三方面去深化。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每个学校都要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许艳英 《湖南教育》2002,(21):37-37
创设情景,激发创新欲望。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点燃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猴妈妈有三个孩子,有一天,猴妈妈买来一个大烧饼,贪吃的小猴子看到了就急着想吃,猴妈妈说:“小猴子,你是想吃这个烧饼的还是?”小猴子连忙说:“我吃这个烧饼的。”猴妈妈…  相似文献   

19.
曾经听到这样一件事情:幼儿园里,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问班上的小朋友:“这是什么?”结果,小朋友们的答案花样百出.有的说是“鸡蛋”,有的说是“气球”,有的说是“泡泡”,还有的答是“葡萄”……同样的符号,在大学校园里,高学历的学子们均回答:“这不过是个零.”这种单一的、毫无争议的答案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的回答相比,似乎缺少了灵性,缺少了想象力,也缺少了一点思维的个性.作为一名基础教育者,我陷入了思考:人之初,本来是充满个性与想象力的,为什么经过系统的教育之后,人的思维却变得这样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了呢?也许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缺少的并不是学生的个性思维,而是缺乏给学生创造展示个性思维的条件和机会.为此,在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我发现,每个学生其实都具有个性思维的潜能.  相似文献   

20.
于承芳 《山东教育》2004,(11):42-42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