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般都以为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是农民阶级的斗争、起义和战争即农民动力,但不能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农民动力在中国封建社会比在西欧封建社会大得多,中国封建社会比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却长一千多年。学者们大都回避从动力角度来探讨。笔者对推动中西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种不同的动力形式导致完全不同的两种历史发展结果。  相似文献   

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学术界众说纷纭,大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下十种动力说。我认为这些动力说都有其可以成立的一面,但有些动力说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从系统论观点来看,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从社会系统这个有机整体出发,用相互作用的辩证观点全面加以考察,就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动力不是一个,而是有许多个,它们构成多层次的动力系统,共同推动社会前进。但这些动力又不是平起平坐,不分主次。根据它们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的大小,我认为可分为三个层级: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对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早在建国初期就有过争论,后来,比较一致倾向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打倒“四人帮”以后,人们逐渐摆脱“左”的束缚,开始在物质领域里探讨历史发展的动力。近几年来虽然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较之五、六十年代有所前进,但认识还很不一致,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包括主张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第二种观点认为,物质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种观  相似文献   

4.
明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明王朝,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大大改变了国内政治局面。在这次农民起义前,为什么张居正的改革终于遭到失败?在农民大起义后,为什么会出现清代一个时期的统一、安定和强盛?这说明农民战争是推动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下面三篇文章就是试图从这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灯下漫笔》独辟蹊径,着眼于人民百姓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两千年的封建史,就是一部百姓永久做奴隶的历史。这个观点不无偏激而又不无正确。鲁迅站在历史发展的波峰上,从历史的末端回溯到历史的源头,敏锐而深刻地发见了这一个规律。可以说是石破天惊,振聋发聩。  相似文献   

6.
一般都以为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是农民阶级的斗争、起义和战争即农民动力,但不能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农民动力在中国封建社会比在西欧封建社会大得多,中国封建社会比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却长一千多年。学者们大都回避从动力角度来探讨。笔者对推动中西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种不  相似文献   

7.
明朝的崇祯皇帝,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悲剧性人物。自从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小说中对这个“亡国之君”,做了艺术真实的刻划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史学界和文艺评论界对这个历史人物评论也热烈了一阵。尽管众说纷纭,但基调却很一致。都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反面典型”。其论点归纳起来有三:一是他显示了“绝对君权”制度下封建帝王那种令人难以想象的残酷;二是他显示了封建统治者在农民起义打击下的极端虚弱的本质;三是概括了  相似文献   

8.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究竟在哪里?中文系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同的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残酷的封建剥削迫使秦末农民大起义。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秦王朝为巩固地主阶级专政,一方面镇压奴隶主复辟势力,另一方面残酷剥  相似文献   

9.
现行新教材《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第一帝国》一节中体现较多新的历史观点,对这些历史观点的分析鲜明折射出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同时给历史评价带来新的思考。一、历史观点的分析观点一:“以君主立宪派起主导作用的制宪会议为改造旧制度,创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做出很大贡献”,高度评价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对此观点可从四方面来理解。第一,扫除分析障碍。1789年8月制宪会议颁布了“废除封建制度的法令”,法令对源于人身的义务无偿废除,如采邑、十一税,与土地相联的封建义务可允许农民赎买,如封建权利、永久地租,这里对赎买本质的理解成为…  相似文献   

10.
在关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评论中,有一个最流行的观点,即认为这部小说的思想价值在于通过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的衰败灭亡表现了整个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的彻底灭亡。我们把这种观点简称为“两个灭亡说”。  相似文献   

11.
《太平经》一书,是东汉一些地区秘密流传的原始道教中很多人的著作,经过逐步积累,最后汇集而成的。由于它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作品,所以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其中不少观点互相矛盾。主要是宣传宗教唯心主义和阶级调和论,但也包含有一些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不少观点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有利的,但其中也有一些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进步的、合理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 这里试就其中的哲学思想,作一个粗浅的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5~15世纪西欧主要农民斗争为对象,探讨其历史作用,透过农民反对封建化,反对封建秩序,幻想恢复公社制时期生活的“倒退”的表面现象,揭示农民用生产和阶级斗争手段直接或间接参与新社会创造活动的实际。一、封建社会初期:奴隶社会瓦解后,农民反对奴隶制、反对封建化,在斗争与较量中确立新秩序;农民在斗争实践中提高本身素质与水平;冲刷社会积污,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二、封建繁荣时期:逃亡农奴组成城市——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组成部分;英法诸国农民起义虽被镇压而失败,但统治者也作了让步,促进了农奴制瓦解;反分裂,推进国家统一的进程;抵抗外族入侵。  相似文献   

13.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站在历料占有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历史解释中形成正确历史观点,生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逻辑中,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关键。历史解释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缺乏历史解释的意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解释"高度模式化;学生缺乏自主养成历史解释能力的动力。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关键就在于赋予学生历史解释的机会,让学生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中,生成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进而形成科学的历史解释观点。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个时期,在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中,不少同志都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历史发展的具体事实,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讨,发表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大家所提出的历史发展动力大致有如下七种: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二、生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四、社会各种矛盾运动的合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五、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六、人类的物质经济利益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七;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上观点,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毫无疑问,它们都有存在的理由.然而,人们总是希望,在众说纷纭的“动力”中,找出一个科学性、逻辑性和概括性都比较强的表述方式,使大家的认识统一起来.我们想,这种“统一”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这是讨论深入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也是讨论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试图就此问题谈一些意见,以就教于同志们.我们认为,讨论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反对“四人帮”的唯心史观.同时,在强调唯物主义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辩证法.这就是说,必须坚持彻底的唯物论和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历史曾经记录下这样的一页:在“五·四”反帝反封建革命激流汹涌澎湃的时代,在民主势力与封建势力决战的关头,剥削阶级家庭的后代,由于受革命和时代潮信的呼唤,看到自己的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为谋求真正的人生和幸福,奋起反抗封建家庭的迫害,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激流中去,由叛逆者而成长为民主革命的斗士。巴金《家》中的主人公觉慧,正是这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 别林斯基在如何评价一个时代的文学典型时这样说过:“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生活提出自己时代的先进人物的特定的典型。只有从历史制约性的观点出发,才能正确地评论文学中的某个人物。”这就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学总会有它自己特定的典型。而这个特定的典型不管在当时那个时代多么进步,也必然会打上那个时代历史制约的痕迹。这完全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分析与探求觉慧性格中叛逆与局限的二重组合。  相似文献   

16.
三、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科学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认为人类历史中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灭。那么,是什么推动着人类历史变化发展的呢?历史科学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人类社会中,除了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还有其他各种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和社会基本矛盾,阶级矛盾构成一个强大的合力系统,人类历史就是在这个强大的合力系统的推动下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类历史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力的提高开始的。人类为了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必然要不断地发展生产力,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就要同它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就要改变旧的生产  相似文献   

17.
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有一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只有“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个提法,没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提法”,因而不能讲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只能讲“历史是人人的历史”。这种观点不仅没有正确表达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全部内容,而且忽视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根本内容。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革命导师的观点是丰富的、全面的。马克思、恩格斯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刘知几的史学。一、天命论与英雄史观杂揉的历史观;二、以封建正统观念为指导的历史编撰学;三、以维护封建史学严肃性为目的的史学批评。作者认为,刘知几的史学,在本质与主流方面仍属于封建正统史学,澄清了刘知几研究中的一些片面观点。  相似文献   

19.
封建中国的农民起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当为世界所仅见。缘此,农民战争问题始终是古史研究中的热点。长期以来,由于理论的偏差和方法的陈旧,致使农战史研究进入了形而上学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死胡同;农民领袖被过分美化拔高,农民起义被视为推功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结果,许多重要历史现象无从得到科学解释,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变成了简单的几条线。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强烈的逆反情绪。于是,当人们能够在理论上拨乱反正,在学术上自由争鸣的时候,便出现了全盘否定农民起义历史作用的观点。历史研究毕竟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不论是盲目的夸大,还是偏激的否定,都无助于得出历史主义的科学结论,这也许就是近几年农战史研究出现冷寂的原因。去年10月,在四川举行了第二次全国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提交了不少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的文章。这里所发王兴亚同志《李自成农民战争与社会生产力》一文,便是其中之一。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打击程度作为评价其历史作用的主要标准,不能认为打击越大,作用就越大;而应该看它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文章通过对李自成农民军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的分析,认为这次农民起义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否认的,但这种作用又有很大局限性,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突破。作者这种探讨农民战争问题的态度、方法、角度乃至结论,对有志于此项研究的同志,或许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历史上,盐、铁历来是国家专榷政策的主要对象,其原因在于:一可带来暴利;二是农民经济与商品经济必然发生某种联系的交接点。如果放任发展,那么在这些行业中迟早会产生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因子,封建政权了解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故一直加以控制、摧残,其最烈者为宋代。一“盐”有两个特性:一是它的自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