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地开展广州市民阅读行为问卷调查,基于调查得到的数据和事实,分析广州市民阅读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建筑业也在不断兴起,城市的面貌在焕然一新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认识到建筑能耗问题的严重性。在我国,建筑的耗能总量比例相当大,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远远高于其建筑耗能的比例。随着"低碳生活"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们逐渐将低碳生活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显然,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和焦点,这将会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还能够加大环境的保护力度,提高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论低碳经济与低碳地产、绿色建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问题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低碳地产是低碳经济对房地产业的具体要求,低碳地产主要体现在其提供的建筑产品上,主要表现为绿色建筑。主要分析了低碳经济与低碳地产、绿色建筑的关系,论述了低碳地产、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并且对低碳地产、绿色建筑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低碳消费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悄然兴起。本文以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城市年轻人低碳消费意识、低碳消费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低碳消费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性别、学历、家庭来源等)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对促进城市年轻人低碳消费意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社会营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吕丹 《科技风》2011,(6):229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节能和能源再利用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因此,开展建筑节能,提倡"低碳生活",对推动建筑节能乃至全社会的节能工作均具有重要作用。绿色低碳建筑正是顺应了这种潮流,目前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本文从绿色低碳建筑的概念和特征入手,继而结合工程设计谈如何实现建筑的低碳化,最后阐述实现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的能耗结构中,建筑能耗占据了1/3;用电结构中,建筑用电也占1/3.现有的42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中,95%为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建筑面积75%仍为高能耗建筑,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期,建筑能耗占社会能耗的比重快速增长,因此,通过大力推广低碳环保建筑,才能实现全国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上海世博会低碳建筑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低碳"注定是绕不开的话题.阐述了低碳建筑的内含,提出了"建筑节能设计"与"建筑节材设计"是二氧化碳减量对策的两大主轴,并围绕"建筑节能设计"和"建筑节材设计"对上海世博会低碳建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赖小东  施骞 《软科学》2012,26(11):90-93,104
结合国家有关温室气体控制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对高能耗建筑产业低碳技术创新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低碳技术的发展路线、研究理论、绿色低碳建筑评估、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等方面对现有文献归类和分析。最后提出建筑业低碳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低碳建筑是当前"绿色建筑"理念的最前沿体现。针对如何把"低碳"建筑演变为时尚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访谈和问卷形式对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养成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为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与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毛洪伟  李芬  郭永聪 《资源科学》2012,34(9):1798-1805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对于城市社区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技术研究是关系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然而现阶段缺乏系统性的低碳生态建设领域的公众认知情况研究和定量化的分析,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针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方法和技术,进行低碳生态城建设技术公众认知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普遍认同低碳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规划技术存在差异,认为差异主要存在于控制方式、规划目标、指导思想、信息化手段、规划流程、规划内容、保障体系等方面;认为对于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模化规划前期需要进行生态诊断与预评估,诊断和评估的对象包括,生态环境、低碳技术条件、能源高效利用与开发潜力、用地适宜性与开发潜力、建设可行性、居民需求和政策条件等方面;大于90%的受访者认为绿色建筑规模化规划评估应该纳入社会人文需求因素,如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性、公共空间可达性、社区宜居性、基础设施完备性、居民生活满意度、文脉传承、建筑开放度、就业机会等;27%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是低碳社区生态改造的主导者;13.5%的受访者认为是政府应该是社区改造的提倡者,还有少部分(10.8%)的受访者对于政府的定位为资助者。既有社区低碳生态化改造的内涵应包括能源系统改造,环境整治,历史印记保留,建筑物更新保护,拆迁安置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微循环技术体系如微降解、微能源、微冲击、微更生、微交通、微创业、微绿地和微调控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认知排序。通过研究结果可清晰地看出下阶段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点议题和关键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低碳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碳规制加强的背景下,引导企业事先察觉碳风险并通过低碳创新提高碳绩效,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本文以2011—2015年连续出具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探析了碳风险意识影响碳绩效的传导机制以及低碳创新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碳风险意识与企业低碳创新呈正相关;碳风险意识强的企业更愿意进行低碳创新,因而低碳创新成果也越多。研究还发现,低碳创新在碳风险意识与碳绩效两者关系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即碳风险意识不仅仅只通过低碳创新对碳绩效产生影响。上述发现对我国企业加强碳风险意识、提高低碳创新水平及有效提升碳绩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建立多目标产业线性规划模型,并确定经济发展目标参数、碳排放量目标参数。通过对模型求解,预测2015年天津市三次产业的碳排放量,预计可以实现天津节能减排的目标。根据线性规划模型的结果,提出天津市产业结构优化和政策支持方向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问卷调查法,从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保行为三方面对洛阳市区公众环境意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洛阳市区公众的环境意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呈现环境知识与环境态度、环保行为不一致的特征。受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影响,环境知识掌握较差的是男性群体、20岁以下及40岁以上群体和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群体;环境态度积极性及环保行为自觉性较差的是20~40岁群体、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群体;收入对公众环境意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低碳城市水平绩效评价及其障碍度诊断是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依据。以低碳城市试点天津市作为研究区域,构建基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化、能源转型的城市低碳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评价法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天津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识别不同时期阻碍实现低碳目标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天津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呈现整体上升趋势,绩效指数从2008年的0.2306增加到2014年的0.6989,社会进步和能源转型障碍度总体呈现增长趋势;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的障碍度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年均增长速度24.18%和7.19%。在此基础上从能源效率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环境治理提升和基础设施加强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构建理论模型之后,结合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供应商集成与供应商之间低碳协作是低碳采购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战略采购和高管低碳态度不仅直接促进低碳采购的实施,也间接地通过改善与供应商间低碳协作正向影响企业低碳采购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公众响应情况及意识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红  马海群 《现代情报》2011,31(3):12-17,22
此次调查以了解公众对高校信息公开的响应情况及意识需求为目的,调查对象涉及各学历层次的大学生、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家长、政府官员、其他公众群体。通过本次调查,大致了解公众对高校信息公开的了解情况及持有态度,公众对高校信息公开的内容需求、获取方式、满意度、对高校信息公开办法的评价、以及信息公开产生的主观影响等情况,据此给出五条建议,望能对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的进一步展开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就城市居民低碳利益关注和低碳责任意识对低碳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居民低碳利益关注和低碳责任意识显著正向影响低碳态度和低碳消费;低碳态度显著正向影响低碳消费;影响低碳态度最大的变量是低碳利益关注,影响低碳消费最大的变量是低碳责任意识;人口统计特征和区域变量在不同假设路径中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中部地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针对碳排放权交易中有限理性企业的减排行为的策略选择问题,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有限理性企业的减排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了求解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减排行为的策略选择与其单位碳减排成本密切相关,当两企业的单位碳减排成本不断变化时,会出现多种演化稳定均衡。政府对进行自行减排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补贴,会激励企业进行自行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