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关于<泊船瓜洲>诗中"间"字的读音,有的认为当读阴平,有的认为当读去声.两种意见,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认为读平声的,主要从诗的格律方面据理力争:而认为读去声的则主要是从意义的理解方面据理力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陕西方言对知照两系及日母逢入声薛药觉韵有关字的读音问题,其中牵扯“说(~话)”字以及“卓戳硕若”等北京翘舌音声拼[uo]韵母字的读音问题。“说”字在米脂等处读作入声,关中以及陕南山阳等处读作阴平调,陕南的西南官话读作阳平调,白河方言读作去声调,商南读作阴去调。“说”字的声韵组合很复杂,例如关中方言区西安等。“设摄涉赊奢”等字同音。陕北晋语以及宜川等处亦如读本文所讨论的“卓戳硕若”等字,关中多数方言点读这些字为平舌音声母拼以[Ц]为介音的音节。蓝田等处“卓戳硕”等字读作平舌音声母。  相似文献   

3.
对《木兰诗》中的“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很多人把握不好“裳”字的读音,不知道读“cháng”,还是“shang”。我认为读“cháng”更妥当.  相似文献   

4.
一太阳明晃晃地照着校园,玉兰、龙槐、桂花的叶片绿得发亮。空气在逐渐膨胀,团团热气迎面扑来,让你感到夏  相似文献   

5.
麦耘 《中国语文》2016,(4):498-499
1.平声的累累在古代原作纍。《说文解字》糸部:纍,缀得理也。一曰大索也。对于缀得理,段玉裁解释说:缀者,合箸也。合箸得其理,则有条不紊,是曰纍。《说文》叕部:缀,合箸也。段注:联之以丝也。那么纍就是用丝线联贯得很有条理的意思。段氏又引《礼记·乐记》:纍纍乎端如贯珠。陆德明《经典释文》注《乐记》云:纍纍,本又作累,力追反。折合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松鼠》一文中出现了“驯良”一词,“驯”注音为第四声,可我们查找了1981、1985两个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发现,该字读音为第二声,而且也没有注明该字有多音的情况。学生使用的《小学生多功能词典》中注音为第四声。在正音教学中我们年级组的老师们都是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依据,可课本上出现的这个字音不知道是不是有误?  相似文献   

7.
王洪君 《中国语文》2016,(4):490-493
异读词粳米粳稻中粳的字音,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统读为jīng,本次审音建议统读为gēng。理由陈述如下。1.粳及相关字音的历史粳的字音,在社会上有jīng与gēng的分歧,两种字音的中古音来源其实是同一个。出现两种字音,是近古的事。  相似文献   

8.
笔者近日在辅导七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时,发现对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口技》中“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句的“觉”字读音存在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9.
“酗”字该怎么读?《新华字典》、《四角号码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辞书都注字音为xū。但是不少吴方言,闽方言的人读“酗”为xiòng,虽然也有读xú的,然而那仅限于一部分受过一定普通话语音训练的读书人。引人注意的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的高门弟子蔡沈在《书经集传》中注此字音为“吁匈反”折合今北京音为xiòng,与民间的俗读正好相合。这就提出了一个疑问:“酗”字到底该怎么读?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对这个字的读音作一些历史的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0.
“澎”字读音小议五年制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第10册《穷人》一课中有一词“汹涌澎(peng)湃”,找认为“澎”了读“”是错误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注解:“澎”(png),只用于我国台湾海峡中的群岛名──“澎(png)湖列岛”,而无其他注解。“澎”(png...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中出现“荫蔽”一词,书下注释为“荫蔽(yin bi)”;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也出现“杨荫榆”这一人名。笔者认为:“荫”的正确读音应为“yin”。  相似文献   

12.
“澎”字读音辨山东徐有修周益平在《“澎”字读音小议》一文(见《小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1期)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认为五年制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第十册《穷人》一课中“汹涌澎湃”的“澎”字,课本注为peng是错误的,应该读作peng。此说不当。198...  相似文献   

13.
也说“教”“育”二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日拜读了王静先生的大作“试论《说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见《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以下简称“王文”)。“王文”对“教”、“育”二字作了新的阐释,堪称是笔探今古的佳作,特别是在“育”字的考释上,辨析明详,识见精透,实为难得。只可惜,王文关于“教”字的论述,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充分占有资料,然后加以分析比较,以推求出可靠的结论来,这是在训诂学研究中应该  相似文献   

14.
“家”内的“豕”乃“猳”(公猪)字之省略。“家”就读音来看是形声字,就内涵来看是会意字。“家”中“豕”,喻指家中的丈夫。古人用“豕”造“家”字用了取象比况法,与《易经》的表意方式相似,其目的是为了确立“家”的观念,规范人的行为。“家”字乃中华先民养猪成就与一夫一妻制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是远古社会走向明的记录。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是个用法较多的词,词性也众说不一,本文就“之”字的虚词词性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之”的甲骨文“(?)”,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脚,下部一条横线表示这个地方,所以“之 字的本义是“往”的意思.本身是个动词.由于“往”什么地方去,总是先有个出发地,而这个出发地则为“这、此”,所以“之”也作代词“这、此”解释.至于“之”字做为虚词用,那是因为假借字的问题,与其本义毫无联系.关于“之”字的虚词词性大约有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说"字共出现12次,其读音和意义与今有所不同。在《诗经》中"说"字有三种音义,"说"字音"悦"表喜悦之意;音"税"表达的是停滞休息之义;音"脱"时表示的是解脱逃离之义。《诗经》中"说"有第一个音义,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只有"说"字,后起字"悦"分走了本属于"说"字表喜悦的意义;有后两个音义是由于"说"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字,古人就习惯性地把本字"税"和"脱"写成"说"字。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的<兰亭集序>,给"曾不知老之将至"的"曾"注音为z(e)ng时,一是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如曾祖、曾孙;二是指人的姓.  相似文献   

18.
对《故乡》一文中“猹”字的读音,不同的书典有不同的注音,中学语文第三册注(zhā),而在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上,注音却是(chà)。就连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和中国社会科学院  相似文献   

19.
也谈“吹”的读音广西南宁二中洪珏《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9期47页载文云: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社戏》一文“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一句中的“吹”字读音,课文评点部分这样写着“吹,念去声,chui,乐器吹奏声。”笔者...  相似文献   

20.
新编职高语文第三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描述“荣禧堂”陈设时有一句:“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盒。”其中“金蜼彝”注释为:“原为有雌形图案的青铜祭器,后作贵重陈设品。蜼(wěi),一种长尾猿。彝,古代青铜器中札器的通称。”其中“蜼”的注音,我认为欠妥。据《汉语大字典》第四卷所载,“蜼”有三种读音,其中读“wě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