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江科技》2015,(10):15-16
近几年来,高校逐渐发展成为创建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开展了大量的国际科技合作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推动高校的国际科技合作更好更快的发展,本文从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意义入手,重点阐述了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高校开展国际合作的对策,旨在拓展与国外科技合作的渠道,提升我国的国际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2.
校市(县)科技合作是高校科技开发的重要途径,如何使科技合作富有成效,科技合作伙伴的选择至关重要。从校市(县)科技合作能结成战略伙伴并产生规模合作成效的实践经验.分析科技合作战略伙伴选择的基本原则,为高校推进校市(县)科技合作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中国科研的主力军,也是参与中欧科技合作最活跃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参与中欧科技合作,本文分析了高校参与中欧科技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提高未来的合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加快民族地区高校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致力的一件大事。教育部启动的东西部高校的科技合作探索式地走出了一条科技合作的创新之路,有效地带动了民族地区地方院校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东西部高校的科技合作逐步在差距中找到互补,在互补中实现双赢。以宁夏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山东大学的科技合作为例,进一步探讨东西部高校科技合作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收集整理并分析近年来相关高校科技合作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出校企科技合作的几种形式,分析各种合作形式的特点和问题,提出解决高校科技合作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科技国际化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特点。高校是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最活跃的主体之一,对于我国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近年来,国内不少一流高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方式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提升办学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具有自身优势。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并结合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的具体实践,提出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创新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校企科技合作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对当前校企科技合作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校企科技合作进行影响因素和实证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有三方面:研发资金的投入、对高校科技人员产生学习效应、对高校产生渗透性的影响.本文采用我国各地区从1995年到2004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校企科技合作的确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校企科技合作的活跃性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样本,从校政企合作与国际科技合作两个层面,应用组态思维与QCA方法探究科技合作影响高校创新能力的多重并发因素和因果复杂机制。研究表明:科技合作影响高校创新能力的路径有三条且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高校;校政企协同型适用于行业特色鲜明的工科类高校:校政企协同-引进来合作联动型适用于学科特色突出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而全方位合作型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提升更为有利。相较于走出去合作,引进来合作更能促进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且与校政企合作的联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研究证实了缺少校企合作是抑制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前因变量。我国高校应深化科技合作机制,选择与自身学科优势及发展定位相符的合作路径,以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9.
以CNKI为数据源检索广州地区23所本科院校在2012年的合著论文数,分别建立合作频次矩阵和Salton指数矩阵,并用Netdraw生成合作网络图谱,以揭示广州地区高校间科技创新合作的总体情况。研究结果发现,学科相似性是影响高校间科技合作关系强弱的主要因素;高校对外科技合作的活跃程度受到学科特征的影响,理工农医类院校的合作活跃度一般高于文科类院校;大学城等地域因素对高校间合作关系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基于合著论文的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图谱是揭示高校间科技创新合作现状的可行手段。  相似文献   

10.
考察我国直辖市"双一流"高校的专利合作网络演化,为提升直辖市的科技创新合作效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城市创新综合竞争力,为技术创新主体选择技术合作伙伴、探究地区间、高校间知识流动提供经验、启示。本文运用合作强度Salton指数、专利引用、绝对合作频次等,以Patentics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为工具,获取直辖市"双一流"高校合作专利数据,构建高校间的专利合作矩阵,采用合作网络可视化分析,梳理直辖市"双一流"高校专利合作网络,揭示网络环境下高校科技创新和知识流动的特征及趋势,给出提升高校专利合作的建议。结果表明:直辖市"双一流"高校校际专利合作的强同城倾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是京沪两地的专利合作核心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专利申请量居前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利被引量居前,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为专利合作的核心高校,对知识流动影响深刻。不足之处在于专利只能部分反映高校间的技术创新合作,合作申请只是技术合作的一部分,还包括科技论文合作和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1997年后粤港澳地区高校科技合作的发展经历,发现广东省和港澳地区的高校科技合作在主权国家内部全方位开展,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国与国之间的科技合作模式,也不同于一国内部的不同地区科技合作模式,而是主权国家内部跨边界科技合作模式.其中,在港澳地区是市场机制主导,在广东省是政府机制主导,形成了一种结合市场和政府双重机制的科技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发展中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地位,以及地方企业科技需求与高校结合的途径,以宁夏大学为例,分析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主要做法,尤其是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以此为基础,结合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环境实际和地方高校发展情况,提出改革现有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和拓展职能、提升高校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创新管理体制以及加强科技服务工作规范化等提高地方高校科技服务能力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校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社会资本角度来研究高校技术创新,通过对社会资本相关理论的回顾,分析其对高校科技创新与合作的意义,并指出在社会资本维度下高校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构建合作的科技创新社会资本网络;占据社会网络结构上的战略位置;建立合作网络内的信任机制,形成共享的意识体系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高校积极利用自身人才与科技优势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的合作。在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下,科技管理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高。文章通过对产学研模式下高校科技管理的现状、优势、弊端的研究,提出进一步创新高校科技管理的途径,以期为高校科技管理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螈源 《学会》2009,(4):42-46
简要介绍中韩两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历史,结合重庆邮电大学与韩国高校多年成功合作所获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和经验,探讨了多元化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形式,以及如何在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与韩国平等互利地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强调了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与科技合作国际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在国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强调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形势下,高校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意义.深入分析了目前高校在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为了更有效的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实务经验,通过案例分析,提出高校应在三个方面加强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统筹管理,包括科研方向的统筹规划、合作协议的统一管理、经费预算的统筹编制.合理运用统筹管理既能确保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服务于学校总体发展,又有助于高校管理部门解决国际科技合作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国际科技合作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一些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科技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国际科技合作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人才和学术交流,将对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提高科技核心竞争力形成巨大推动作用。本文从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组织管理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科研人员参与度不高、合作渠道单一、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并提出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培育基金、拓宽合作渠道、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协同联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搜集翔实的数据,介绍并分析了目前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提高国际科技合作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我国高校科研水平和学科核心竞争力提高,推动创新人才培养,采用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研究型大学与跨国企业科技创新合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二者科技创新合作的运行机理,分别从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交流与培养3个方面主要合作内容归纳总结出当前合作的典型模式;同时研究影响二者科技创新合作成效的11个关键因素,并以技术研发合作为例分析具体合作模式选择策略。以期对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