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语》与《左传》是先秦典籍中的双璧,但两千多年来二者的地位却相去甚远。从近二、三十年出土文献中的“语”类作品出发,重新审视《国语》的性质和价值之后可以发现,《国语》是先秦“语”类作品之集大成,是我国国别史的始祖,对司马迁《史记》的创作有重大影响。《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对中国史学史上历史的文学化和文学史上文学的史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氓》与《美狄亚》是中西文学史上较早描写弃妇的作品,它们确立了所谓“痴情女子负心汉”、“始乱终弃”式的文学主题。历来这些弃妇作品中的弃妇形象成为人们研讨的主体,而对其中的负心汉形象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一些。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氓》和《美狄亚》两部弃妇作品中的负心汉形象,在对其基本特征进行探讨的同时,揭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对负心汉形象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人冒襄所作的《影梅庵忆语》因其文字哀感顽艳、对婚姻爱情描绘细腻动人,在文学史上开辟了一条伤悼故人并抒写自我哀感的新路,此即“忆语体”文学的发端。从“忆”“语”其名出发,抓住“忆语体”文学的传记文学传统和笔记文学传统,可以初步理清其发展源流。  相似文献   

4.
我国美论中历来对诗歌语言有很高的要求,所谓“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王冀德《曲律》)便是其中的代表理论。诗歌语言在不断更新中,特重修辞手法的新变,有人说,“诗是形象化的修辞学,是魔幻的修辞学。”(《修辞美学》第6页)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5.
飘落的花瓣——评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对传统的政治一元化的当代文学史提出质疑,用独创性的“民间意识”、“潜在写作”理论来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整合,体现出独特的文学史写作个性。但这种学术姿态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在文学史上独特的悲壮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温庭筠是文人词的开山词人,对词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自宋以来,词论家对温词的评价,褒贬不一,而最有权威的是王国维的意见。他在《人间词话》中有三处谈到温词:“刘融斋谓飞卿精妙绝人,差近之耳。”“‘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晶似之。”“温飞卿之词,句秀也。”其实他说的这些意思,早被宋人说的“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见《苕溪渔隐丛话》)两句话讲清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说温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中古诗歌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有分量的著作,胡大雷教授的新著《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以下简称《演进》),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把中古诗歌的研究推向了新的境界。文学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是连续不断向前推进的不同时段,清理文学史的线索,关键在于线的连接,而非单纯的点的深化。(傅璇琮语)《演进》研究的主要是从建安至唐前约四百年的诗歌,正是“线的连接”与“点的深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不同意杨春时同志《文学史论》一文关于“文学史悖论”的观点。西方“文学史悖论”是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就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提出的。哲学阐释学反对把文学文本的内在独立性与文学解释的历史性对立起来,坚持艺术本质是历史性的,因而成为变悖论为规范的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而杨春时同志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就文学在历史中的变化与文学的历史的问题提出“文学史悖论”的。他所谓文学的现实与审美双重层面是造成“文学史悖论”的根本原因的观点难以成立,因为审美并非超历史的。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文学史无悖论可言,所谓历时性与共时性、发展与超越、规律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原本就是文学历史的规范性范畴。  相似文献   

9.
又一期“重庆文学史”的专栏和大家见面了。自从这一栏目在《涪陵师专学报》推出以来,已经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真是一件倍觉鼓舞的事,我想刊物的全体编辑和我这所谓的“栏目主持人’仅有完全相同的好心情!按照刊物的约定,这一期的“主持人语”又轮到我了,但首先要请读者和编者原谅的是,我没有办法事先阅读本栏目的许多文章,因此,这“语”中的对话成份就少,而独白的意味更浓。区域文学史的研究和编撰,可以说是一个心态相当复杂而微妙的问题。一般说来,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心态存在,其一是“自恋”意识。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一些外国文学史和评论文章在论及《玩偶之家》的结构时,一般都认为作者采用了“倒叙法”,其实不然。从严格意义上说,作者成功运用的是“前情回顾法”(在戏剧理论上又称作“补叙性”方法或“补叙性的戏”),而非“倒叙法”。所谓倒叙是作者在作品中不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情节,而是先展示某些突出的情节或结局,  相似文献   

11.
刘过其人及其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今人所著各本中国文学史在讲到南宋作家时没有一本没提到他的。然而对于他的生平的介绍和对于他的作品的评价,不是说法不一就是语焉不详。下面谈一谈对一些有关问题的看法。 一、关于他的籍贯 他的籍贯在哪里各本文学史的说法很不一致。如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郑本《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襄阳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刘本《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泰和人)。”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以下简称“陆,冯《诗史》”)说:“刘过,字改之,太和(今江西泰和附近)人,一作庐陵人,更有作襄阳人者。”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文研所《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人。”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对于刘过的籍贯,历史文献是怎样记载的呢?据《四库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通讯》 (以下简称“《语通》” )是全国办刊最早、最有影响的语文刊物之一。“锐意革新,不断进取,稳中求变,切合实际”是《语通》一贯坚持的办刊原则和方针。 1978年 10月在连云港召开的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听了李春芳先生介绍《语通》的办刊宗旨和原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语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以后,我从未间断订阅《语通》。可以说,所有的电视连续剧不连续看,惟独《语通》连续阅读 22年之久。常常静坐书房,久久面对着《语通》,《语通》就是我惟一的一道风景线。 22年来,《语通》在办…  相似文献   

13.
胡风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他所创办的刊物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面貌。纵观胡风抗战时期的文学思想和编辑刊物的方针,“启蒙”是其主导语和关键词。《七月》《希望》的启蒙思想既是对“五四”启蒙思想的继承,表现在外在批判精神的自觉坚守,同时,又是对其思想的超越性发展,内向性的自我启蒙显示了明显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14.
以陆机的“心游万仞(《文赋》)、刘勰的“神与物游”(《文心雕龙·神游》)等论述为代表的“神游”论,是我国古代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理论。本文拟对神游论的哲学意蕴、美学内涵及其在美学史、文学史、艺术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试作考察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中古”,所指时期不一.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分“上古期”、“中古期”和“近古期”.中古期指“自东汉建安至五代(纪元191—959)”这一时期.史学界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但也有把两汉包括在内者.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又有不同,以汉魏之际至梁文学为中古文学.已故王瑶先生的《中古文学史论》沿用了刘师培“中古文学史”的称法,书所讨论的各问题的时代“起于汉末,讫于梁陈,大略相当于旧日所谓八代的范围”.本文所谓“中古”,略与刘师培、王瑶相近,主要指汉魏六朝时期.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文学作品虽不多,但影响较大,故而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荀子》中有民歌体的《成相篇》,被称为“弹词之祖”和“三三七言”诗体的开创之作;在文学史上,个人自作而称为诗的,最早是《荀子·赋篇》中附录的《饱诗》。《荀子》中还有以赋命名的《赋篇》,这是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它和楚辞诗体一道促成汉赋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出版的几十种当代文学史,对所谓“文革文学”和八十年代文学的基本价值判断比较接近,对五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以后的文学却有很大分歧。尤其是对五十年代文学,究竟是当代文学中的“遗产”还是“债务”(洪子诚语),文学史、教科书、社会与论缺乏共识。本文主要解读陈思和、洪子诚、陶东风及顾彬的四部文学史,试图梳理对五十年代文学“负资产”的不同继承方法、不同书写策略以及文学史生产的不同意识型态背景。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个世纪末《鄂尔浑碑》发现以来学术界对“桃花石”一词的考释颇为关注。学术界一致认为《鄂尔浑碑》中所载的“桃花石”一词的转写形式为Tanghaě、Tabghaě和Tavghaě本意为“唐朝”、“唐人”,当是突厥语(包括回鹘突厥语)对汉语“唐家”一语的借词,Tanghaě和Tabghaě当源自对“唐家”一语不同的音译。由于受突厥语辅音弱化规律的影响,Tavghaě当是Tabghaě的弱化形式,即b向V的弱化(h→V)。但是,由于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又出现了所谓“拓拨”说和“大汗”说、长期以来各种意见相持不  相似文献   

19.
讲《出师表》,总要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赞美诸葛亮。而“鞠躬尽瘁”一语的出处,是在所谓的“后出师表”。既然有“后出师表”,那么也得有“前出师表”啊?“前后出师表”,对学生总得有个说法。先说“前出师表”。“前出师表”,就是现行教材上选用的《出师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其中的比、兴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谓“赋”,就是直接铺叙陈述事物,即直陈其事,直抒其情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即用某一事物给另一事物打比方。所谓“兴”,就是“感物起兴”,或曰“触景生情”,借助他物引起所要咏唱的事物。清朝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谈道:“事难显陈,理难言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